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侵吞公共资源行政法

侵吞公共资源行政法

发布时间: 2022-03-04 13:10:33

❶ 如何治理侵占公共资源现象

道德,加强道德的培养。
中国高速发展几十年了,有些东西需要重新找回来,比如道德。
在法与非法之间需要道德去平衡。
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有希望。

❷ 非法占用公共资源该怎么处理,由哪个部门处理

城管,城市管理局

❸ 占用公共资源怎么处理

农村公路晒粮要不得。老百姓在公路上晒粮也是心里矛盾,也知道不能在马路上晒粮,但就是想着尽快把粮食晒干,尽快入库或者卖掉。公路晒粮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侥幸心理要不得!

有些晒粮户怕自家的粮食被过往的车辆轧坏,故意放了石块、树枝、棍棒等障碍物,看似安全,实则太危险。真出了交通事故,赔偿责任避免不了。另外,车辆多,车速快,道路因晒粮变窄,很容易伤害到晒粮人,出了事故,什么后悔也都晚了。

现在政府及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公路晒粮,主要道路上几乎看不见有晒粮户晒粮了。乡下路晒粮的仍然不少,相关部门还得加大力度,加强管理,村里喇叭也要大力宣传。

老百姓看着庄稼成熟,想尽快入库,想法可以理解,村里要尽力提供方便,统一筹划,既要保证交通安全,又要老百姓把粮食晒干。尤其是遇到恶劣天气,村两委更要帮着想办法,不能让到手的粮食霉烂掉。

❹ 说明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如何导致福利流失的图形

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福利流失的图形,也就是说很多在那呢来临都是人为造成的。

❺ 因违反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有

法律分析:行政征收可分为三类:(1)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资源费、建设资金);(2)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税收征收、管理费);(3)因违反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排污费、滞纳金)。行政征收机关实施行政征收行为,实质上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征收权,这种权利具有强制他人服从的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条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六条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和个人的房屋,并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民法典对国内普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占位”怎么解释侵占公共资源,不劳而获少劳多获!很多社会矛盾起源。

它就是侵权行为
不是不劳少劳的问题,而是侵占公共资源变成自己的土地就是侵权行为

❼ 公共资源交易 平台 是否按照规定流程操作 有无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按照我国政府采购法及招投法相关规定,政府公共资源出售或对外以PPP方式进行融资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国务院六部委〈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外公开进行招标,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组织方案设计、工程方案评审、财评、委托招投标公司、组织招标(公告、向投标人下发标书)、挂网、公开竟标、确定中标单位,组织施工等。未按照规定流程操作的,一经查实,招投标结果无效。

❽ 浪费公共资源违法吗

这要有看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不违法!"如果是故意去浪费就具违如果不是有意去浪费而是个人生活中需要而一二
浪费丁一就不能算算违法!比如有人故意去打开自来水开关让水不仃池往下流这就是违沄行为了

❾ 行政法中的什么情况需要一般许可与特别许可

行政许可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行政法中的一下情况需要一般许可与特别许可:

一般许可是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直接发放许可证,无特殊限制的许可,如申请驾驶执照的许可。

特殊许可是指除符合一般许可的条件外,对申请人还规定有特别限制的许可,又称特许。

特许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权力或者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管理方式。主要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如出租车经营许可、排污许可等。

特许有二个主要特征:一是相对人取得特许后,一般应依法支付一定的费用,所取得的特许可以转让、继承;二是特许一般有数量限制,往往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公开、公平的方式决定是否授予特许。




(9)侵吞公共资源行政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第三十五条 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直接报送上级行政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第三十七条 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后,除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三十八条 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❿ 个人非法侵占公共土地,是不是违法行为

土地违法行为是指单位和个人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即不履行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义务或滥用权利与职权,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非法转让土地行为

2.破坏耕地行为

3.非法占地行为

4.非法批地行为

5.侵占、挪用征地费及其他有关费用的行为

6.拒不交还土地的行为

7.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行为

8.非法批准出让或者非法出让土地使用权用于房地产开发的行为

9.不按批准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行为

10.非法转让集体土地的行为

11.不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行为

12.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行为

13.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行为

14.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行为

15.违反法定要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行为

16.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行为

17.侵占、挪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行为

18.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行为

19.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行为

20.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绚私舞弊行为

土地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具有两个特点:

1.法律责任必须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既是土地违法行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又明确规定负法律责任的才负法律责任,否则不负法律责任。

2.具有国家强制性。追究土地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基于行政管理权的单方意思表示,不受当事人的意志左右,不存在调解或协商,无须考虑当事人的意愿,被处罚人在限期内既不起诉也不申请复议又不履行的,则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土地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大类。

行政责任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种制裁方式。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①没收,即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②罚款;③限期拆除;④责令履行义务,即责令限期改正或治理,责令缴纳复垦费,责令交还土地等。

行政处分亦称“纪律处分”,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按行政隶属关系,给予违反行政法的所属人员的一种制裁,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应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的土地违法行为包括:①买卖或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②非法占地,③非法批地;④侵占、挪用被征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的其他有关费用,尚未构成犯罪的;⑤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⑥应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而不划入,且拒不改正的;⑦擅自批准出让或者擅自出让土地使用权用于房地产开发的;⑧非法低价(包括无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自己无权处理的,应当向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监察机关提出行政处分建议。2000年3月2日,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

土地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明确规定,共涉及3个条款,4项罪名:①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刑法第282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价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价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②非法占用耕地罪。刑法第342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③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刑法第410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00年6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热点内容
食品安全管理法规 发布:2025-08-16 00:39:14 浏览:947
怼法官死刑 发布:2025-08-16 00:11:40 浏览:430
古代法治诗词 发布:2025-08-16 00:08:03 浏览:140
仓储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6 00:06:48 浏览:335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 发布:2025-08-16 00:06:46 浏览:159
劳动法规定的哺乳时间 发布:2025-08-15 23:59:50 浏览:736
赵孟道德经pdf 发布:2025-08-15 23:59:48 浏览:90
司法部升级 发布:2025-08-15 23:52:06 浏览:633
全法官回避 发布:2025-08-15 23:47:04 浏览:853
政府法律顾问服务的难点 发布:2025-08-15 23:42:34 浏览: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