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和解
『壹』 行政诉讼法禁止调解,撤诉成为协调和解的主要手段。但经法院协调和解后,原告撤诉,被告不改变行为,原告
按照《最来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九)已撤回起诉,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从法律原理理解上说,如果和解内容要求被告改变行为,而被告却不改变行为,表示原告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护,因此,意味着原告有正当理由再次起诉。
『贰』 行政诉讼法撤诉条款
【法律分析】
散诉的条件:(1)撤诉申请人必须是原告(一审)上诉人(二审)原审原告或原审上诉人以及经他们特别授权的代理人。被告或第三人和被上诉人以及原审被告和原审被上诉人均不得提出撤诉申请。(2)申请撤诉必须基于当事人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出于当事人自愿。值得注意的是,原告或上诉人(或原审原告或原审上诉人)申请撤诉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任何变化,但申请撤诉;另一种情形是被诉行政机关在诉讼过程中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起诉该行为者同意并申请撤诉。而被诉行政机关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虽多基于被诉行政机关主动改变,也可以基于其他原因。如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可以在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建议被诉行政机关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被诉行政机关接受法院建议;同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被诉行政机关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起诉该行为者的请求依法履行法定职责;采取相应的补救、补偿等措施;在行政裁决案件中,书面认可起诉该行为者与第三人达成的和解。但不管哪一种情形,行政机关都不能强制当事人撤诉。
【法律依据】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十六条 人民法院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叁』 和解与调解在法律的区别与应用(行政诉讼及行政复议中的运用请另作说明)
和解虽为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示,但依据《民法通则》的原则,和解中一方当事人在和解中仍存在分岐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庭继续提出申诉;
调解也作为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示,但调解(特别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如仲裁委、法院、工会、司法机构等行政机构或合法调解组织)书如没有违反《民法通则》中公平合理原则,那么调解书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即使一方当事人反悔而向法庭重新提出申诉的,可能会认为原调解结果符合规定,不予受理;但其中一方未依据调解书履行的话,另一方可以直接向当地基层人民法庭申请强制执行。(前提是调解中双方当事人均已订立调解书)
综上,和解与调解在法律效力上有区别,在申诉权力上也有区别
『肆』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调解原则适用于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回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答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伍』 2014年《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中关于调解制度的内容在哪一条
《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调解制度,是第60条。
《行政诉讼法》
第六十条 人民法回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答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陆』 行政诉讼可以调解过来吗
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可以调解,但是只有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才可以调解;而其他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六十一条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行政案件的审理需以民事诉讼的裁判为依据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诉讼。第六十二条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柒』 行政诉讼是否可以调解
行政诉讼与审理民事案件不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行政赔偿事宜外,不内得采用调解方式,也不得以调容解方式结案。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因如下:
1.行政诉讼的核心是审理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此合法性的判断有明确有事实标准和法律依据,不容争议双方当事人相互协商。因此,具体行政行为要不合法,要不违法,在合法与违法之间或存在其他可能性,也就不存在法院调解的空间和余地。
2.调解的前提是当事人双方必须对其权利享有实体上的处分权,而在行政案件当事人中,虽然原告可能享有一定的实体处分权,但被告行政机关因为行使的是国家管理权,这些职权同时也是其法定职责,不允许其随意处分。
『捌』 行政诉讼被驳回和解后怎么处理
行政诉讼和解后,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可以达成和解协议,然后行政相对人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请撤诉;如果双方是被调解成功的,则双方可以订立调解协议,并由法院依法制定调解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六十一条
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行政案件的审理需以民事诉讼的裁判为依据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诉讼。
第六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玖』 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有效力
行政诉讼和解有助于消除行政机关对法院司法审查的抵触情绪,减少地方的行政干预,减轻法院的压力,提高司法效率。
『拾』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项的调解行为是什么意思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项的调解行为,意思是行政机关主持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或者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达成的调解协议,是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下列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