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公共政策行政法律手段

公共政策行政法律手段

发布时间: 2022-04-11 23:42:48

A.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是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无偿性、时效性。
2.经济手段
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特点是: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3.法律手段
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方法。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
4.思想教育手段
通过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表扬等引导人们贯彻政策的方法。
特点:引导性、人本性。

B. 公共政策的目标和主要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策执行手段: 1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2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的特点。 3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经济手段运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资金、罚款以及经济责任、经济合同等,来组织、调节与影响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活动。经济手段有三个特性:第一,间接性;第二,有偿性;第三,关联性。 4 、思想引导手段 思想引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悖的活动。常用的思想引导手段有:制造舆论 ––––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使政策内容深入人心;说服教育 –––– 对少数不按政策执行或抵触的对象采取个别谈心方法,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以大话唬人;协商对话 –––– 在政策执行中,决策者和执行者应就政策深层次问题征询群众意见,与群众展开对话协商;批评与表扬 –––– 对政策执行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鼓励,对执行不力、敷衍塞责者和违抗政策者给予批评和惩罚,以达到弘扬正气、压抑邪气的目的。

C. 如何使公共政策见实效

党的十八大为下一段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大政方针,学习贯彻这些大政方针就有一个落实的问题,其中包括如何使公共政策得以执行并见实效的问题。从程序上来看,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定的机构或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这里最重要的因素有三项内容。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一个因素是公共政策执行方式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成本。公共政策的执行不乏非常成功的例子。例如我国在1998年开始实行“有奖发票”计划。自有奖发票计划实施以来,顾客索要发票的频率大大增加。以前从未索要发票的顾客现在每两次交易中就有一次要发票。有奖发票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总税收有了大幅提升。这个计划刚刚开始实施时,税务部门通过摇奖等办法进行造势和宣传,使有奖发票的计划很快被广大居民熟知并接受。这一计划的另一个优势是实施起来成本不高。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我们付出的奖金总额为3000万元,而有奖发票带来的税收收入高达9亿元。现在有奖发票的操作变得更加简便,刮开式和即时兑奖让消费者在主观方面乐于通过获取发票一试手气,客观上也培养了大家索取发票习惯的养成,纳税人纳税的遵从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政策执行中的调整与完善。我们知道,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经济社会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适时调整与完善,直接关系到最初的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公共政策执行是一定的组织行为,政策执行主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都体现为整体互动;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结构与行动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务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公众的参与程度等要素变得越发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人们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程度以及公共政策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每年为市民所办的大事或者实事的效果如何,更多取决于信息的广泛披露和市民的参与及关注度。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公共政策制定的初衷与执行效果的反差问题。只有广泛征求社会民众对政策执行中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不断完善政策的持续性与针对性,才能保证公共政策落实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在行政手段使用上,要减少行政命令,增加行政指导,这样往往更能达到公共政策的预期效果。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三个重要的因素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选择。一般而言,公共政策执行中可以选择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思想引导手段。 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其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无偿性、时效性。这种手段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局限性也不能小觑,随意性大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等会产生政策执行的异化,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其特点是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经济手段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频繁。本文前面提到的例子就是属于经济手段的范畴。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方法,其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采用法律手段的执行效果关键在于有法必依且执法必严。 思想引导手段,即通过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引导人们贯彻政策的方法,其特点是引导性和人本性。这个手段不能忽视。在当前新媒体手段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公共政策执行中应该注重这些新的手段的使用,使公共政策更具有亲和力,易于被民众所熟知和了解,培养民众的政策意识,以使民众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更加支持和配合,这样,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就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益明作图)

D. 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

答: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
1、法律手段是政策知性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方式来执行政策。依靠各级行政机关或经济管理部门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知识、规定和下达工作计划等等,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来促进政策的执行。
第一,行政手段使用命令、指令、规定、条例等形式出现的,使用行政处罚作保证的,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第二,行政手段比较明确,准确性也比较高。
第三,由于行政手段的约束力强,准确定性搞,同时又是直接调节政策的实施活动,因此,一般来说他比其他手段发挥作用快。比如:用行政手段禁止某种产品的进口货出口,就比用经济手段或法律手段来的快。行政手段运用得当能够有令行禁止的效果,这有利于对付突如其来的、暴发性的问题,有利于政策运行中的急转弯急刹车,以迅速扭转有害的倾向和比例局面。
局限性:一是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只从行政角度考虑问题,忽视经济规律、经济效益、经济责任和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容易产生“一刀切”的瞎指挥。
二是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影响下级组织的积极性。
2、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法律手段除了与行政手段一样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外,他还具有稳定想和规范性的特点。在处理特殊的、个别的问题时,还需要与行政手段的甘谷补充。
3、经济手段政策执行中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一系列与价值相关的经济利益范畴、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解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促进政策的执行。具体地说,经济手段包括运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资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以及经济责任制、经济合同等。经济手段还具有更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优越性。在政策执行中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E. 举例说明政策执行手段的有效执行

在工作中,原则性应该是核心,是灵魂;而灵活性是方法,是手段,是形式。我们应当先讲原则性,再讲灵活性,要在灵活性中贯彻原则性,体现原则性。应当是大原则,小灵活,内原则,外灵活;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冲突时,要毫不动摇地选择原则性。

讲原则,才能做到内心有方圆,处事不凌乱;讲灵活,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把灵活性与原则性结合起来,做到既讲原则,又在贯彻原则的前提下讲究灵活性,这才是工作中的最佳境界。

(5)公共政策行政法律手段扩展阅读:

公共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

政策传播机制——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不了解、不认同甚至不信任政策及其执行者,更难配合政策的执行。而执行者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便利,则可以对上下隐瞒信息,使得信息容易失真。

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政策执行需要跟踪评估与监督,以诊断和把握政策偏差的信息进行纠正或补救。而首先是具体的政策执行责任人员往往不明确,也缺乏明确的监督政策执行的责任机关,媒体和社会公众因为缺乏法律保障以及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

所以对执行者的监督无力,执行者存在有采取机会主义的激励。而且,政策执行过程没有程序上的严格监督,政策执行效果没有明确的考核以及由此产生的奖罚机制。此外,政策执行主体单一,缺少公共(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大众)参与,专业分工细密。

没有参与的情况下,一是会让机关人员有能够化公共资源为个人资本的可能性。各执行主体之间往往也没有沟通,职能交叉重叠错位,从而导致出现利则争之、责则推之的现象。

F. 简述公共政策执行的一般过程

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政策监督五个方面。
执行过程具体如下:
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点:设置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资源配置;政策宣传;政策分解;政策试验;政策实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因素、政策之外因素三方面。政策执行手段包括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使用时应多样化、交叉化,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相应手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的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由能够有效承接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并定期组织评估。决定应当公布。
承接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按照规定范围、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协调配合机制,完善评议、考核制度。第二十七条 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但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有关行政机关。
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强证据材料移交、接收衔接,完善案件处理信息通报机制。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当事人有违法所得,除依法应当退赔的外,应当予以没收。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所取得的款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违法所得的计算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G. 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哪4种

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种: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H. 公共政策定义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具体包括: (1) 管理政策。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2) 分配政策。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3) 再分配政策。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4)立法政策。注意力在于运用它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来改变整个环境。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而,许多学者都将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定位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认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归属、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于公共政策应该与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保持一致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将选择公共利益。

I. 公共政策的执行有哪些手段

1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2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的特点。 3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经济手段运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资金、罚款以及经济责任、经济合同等,来组织、调节与影响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活动。经济手段有三个特性:第一,间接性;第二,有偿性;第三,关联性。 4 、思想引导手段 思想引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悖的活动。常用的思想引导手段有:制造舆论 ––––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使政策内容深入人心;说服教育 –––– 对少数不按政策执行或抵触的对象采取个别谈心方法,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以大话唬人;协商对话 –––– 在政策执行中,决策者和执行者应就政策深层次问题征询群众意见,与群众展开对话协商;批评与表扬 –––– 对政策执行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鼓励,对执行不力、敷衍塞责者和违抗政策者给予批评和惩罚,以达到弘扬正气、压抑邪气的目的。

J. 公共政策如何从宏观角度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生活的

公共政策的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

热点内容
立法程序论文 发布:2025-07-14 22:31:27 浏览:807
思想政治法律知识 发布:2025-07-14 22:31:22 浏览:353
法院发微信 发布:2025-07-14 22:26:29 浏览:10
劳动法公司搬迁不去 发布:2025-07-14 22:26:10 浏览:671
中国社会法2017年年会 发布:2025-07-14 22:06:22 浏览:801
经济法多少道题 发布:2025-07-14 22:02:35 浏览:463
常熟市法院拍卖 发布:2025-07-14 21:57:20 浏览:34
劳动法如何合理调动岗位 发布:2025-07-14 21:57:10 浏览:37
工资不发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4 21:57:06 浏览:506
原平交警华阴法院 发布:2025-07-14 21:57:01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