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资格

劳动法资格

发布时间: 2020-12-23 02:42:36

① 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定资格的须具备哪些条件

为了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促进新型用人机制的形成,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及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
1、订立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主体资格必须合法。用人单位一方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或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劳动者一方应符合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就业条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2、用人单位应当与其所使用的全体劳动者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对于新录用、接收的劳动者,应当自录用、接收之日起30日内与其订立劳动合同。逾期不订立劳动合同的,视为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该用人单位须按《劳动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二、劳动合同的内容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应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以下情形可以约定为终止条件:
(1)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主体资格消失;
(2)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条件;
(3)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终止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协商约定的内容有:
(1)劳动者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2)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使用的有关事项;
(3)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出资培训后的服务期限(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等有关事项;
(4)关于劳动者居住单位福利性住房的约定;
(5)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其工作完成的具体界定标准;
(6)因各种原因不在岗的劳动者,不在岗期间的工资(生活费)、社会保险、福利等有关事项;
(7)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
5、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除法律、法规规定的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以外的违约责任。约定该违约责任时,双方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约定的条款应公平、合理,符合实际,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用人单位依法建立的规章制度。
6、劳动合同签订后,可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
三、劳动合同的变更
7、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或劳动合同部分条款与国家和地方政府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不相符,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致使劳动合同部分条款无法履行,当事人可以平等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即修改、取消劳动合同部分条款或增加条款。劳动合同变更后,原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未变更的条款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8、变更劳动合同的程序是:当变更劳动合同的条件出现或即将出现时,由一方当事人书面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变更劳动合同的理由和修改条款的建议。对方当事人应在10个工作日内书面作出同意或不同意或建议协商的答复。若同意变更则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书面协议,双方签字(盖章),协议即行生效。双方各持一份,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书”式样附后)。
四、劳动合同的终止
9、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中双方约定的终止合同的条件出现,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规定的此项工作达到约定的完成标准,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10、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于劳动合同终止前3日内填写《终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一式4份,双方当事人各持1份,并由用人单位在7日内分送用人单位所在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保险机构和劳动者户口所在地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社会保险机构和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据此提供有关服务。
五、劳动合同的续订
11、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合同终止之前30日,与劳动者协商是否续订劳动合同,并达成意向性协议。
12、当事人双方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在劳动合同期满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双方协商同意继续按原劳动合同执行的,应当在劳动合同期满前形成书面协议,双方签字(盖章),劳动合同继续生效。“劳动合同续订协议书”(式样附后)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当事人双方各持一份。
13、提倡生产经营正常、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不作较大调整的用人单位,尽量与能履行劳动合同并愿意续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

② 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定主体资格条件必须是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内的什么

法律的适用范围,又称为法律的调整范围或法律的效力范围,指的是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者是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从上述的界定可以看出,法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分为四种:即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一般而言,对人和对事的效力范围限于空间和时间的效力范围,后两个范围只是一个人应该遵守某种行为所在的地域和所处的时间。
所以对于法律的适用范围,我们一般从主体的适用范围、时间的适用范围以及地域的适用范围三个方面来分析。
《劳动合同法》 第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按照上述规定,《劳动合同法》 的适用范围可以作如下区分:
(1)对主体的适用范围:从该法第2 条的规定来看,其主体的适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二是劳动者。
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即哪些单位可以算作用人单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劳动者。我国的立法机关采纳穷尽列举的模式,将用人单位限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同时将例外情况下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也遵照《劳动合同法》来执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的范围没有进行界定。细言之:
① 就用人单位来说,一般是指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对方当事人,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这个规定来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纳入到了《劳动合同法》 的调整范围,这为实现并轨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是否可以成为用人单位呢?我国《劳动合同法》 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单纯从用人单位这一称谓上来看,用人单位既然是单位,那么肯定不能为自然人。但是另一方面,《劳动合同法》 又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的形式中的个人承包经营招用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个人或者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②就劳动者来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劳动者呢?一般而言,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且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我国《劳动合同法》 上的劳动者可以分为广义上的劳动者和狭义上的劳动者,前者指具有劳动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即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其主体资格应当由《劳动法》 规定;后者指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即参与劳动关系并在其中享有劳动权利,承担劳动义务的自然人。
《劳动法》 中有的制度,如工资、工时、劳动条件、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等都是为狭义劳动者所设计的。《劳动法》第2 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按照一般的理解,《劳动合同法》 的劳动者的范围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界定范围和劳动关系的概念来确认。

③ 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主要是指什么

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主要是指什么?
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具体说来就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与其他合同相比较,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条件,才能签订劳动合同。不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用工权的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签订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第九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劳动合同主体的表现形式。
(1)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合同主体之一的劳动者包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从劳动合同主体的一方劳动者来说,这个劳动者不是社会学意义上一般的劳动者,而是劳动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是指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人,这样的人自其出生就是劳动者了。而我们所说的劳动合同主体的劳动者,是特指那些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根据《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这就是我国公民取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法定资格。作为例外,根据《劳动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主体的另一方是用人单位。从我国的法律上看,所谓用人单位,即法律允许招用和使用劳动力的组织。这些组织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相比,在用人单位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类民办院校、科研院所等。

④ 劳动法规定什么职业要持证上岗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只要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职业)工作,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

2017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制定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计140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含准入类36项,水平评价类23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81项,含准入类5项,水平评价类76项。

这些职业资格基本涵盖了经济、教育、卫生、司法、环保、建设、交通等国家重要的行业领域,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设置的条件和要求。

准入类职业资格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均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技术技能要求较高,行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确实需要。

(4)劳动法资格扩展阅读: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称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

特别注意,”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与“特种作业操作证“是两种不同的证件,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特种作业操作证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两者没有共同点,不通用,证书全国有效。

⑤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是什么意思

劳动者需年龄段在16-达到退休年龄,用人单位指经过注册登记合法单位

⑥ 劳动法中公司有没有资格不录用某个人

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是否录用某个劳动者,由用人单位自主确定。
《就业促进法》

第八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有没有关于不得扣押个人职业资格证书

不得扣押,劳动合同法有以下规定。
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内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容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⑧ 根据劳动法等相关规定,自然人应该都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吧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的,具备法定用工主体资格的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自然人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
《劳动合同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热点内容
司法名优网 发布:2025-10-18 15:40:54 浏览:838
家法比民法 发布:2025-10-18 15:34:08 浏览:826
司法必背 发布:2025-10-18 15:28:30 浏览:226
公司违法的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10-18 15:23:06 浏览:5
思修法治思维 发布:2025-10-18 15:14:45 浏览:250
民事诉讼法自考重点难点 发布:2025-10-18 15:13:46 浏览:828
司法部入职 发布:2025-10-18 15:04:08 浏览:569
法规车最新 发布:2025-10-18 14:58:21 浏览:437
律师马赛 发布:2025-10-18 14:58:07 浏览:871
六五普法规划是什么 发布:2025-10-18 14:17:21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