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规则
⑴ 新民事诉讼法自认是什么行为
法律分析: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它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七十五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
(1)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
(2)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
(3)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5)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⑵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出自哪年哪月
2002年4月1日。
自认是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已被大多数国家采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未对自认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为弥补立法不足和适应庭审改革需要,最高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须举证,产生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果。
但该司法解释尚无法涵盖自认制度的丰富内涵,不能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
2002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始对自认制度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试以《证据规则》为基础,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作一阐释。
1、自认的界定
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它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诉讼外的自认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以外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的承认。《证据规则》第8条规定: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的承认;自认必须是明确表示的;自认必须具有合法性。该条明确规范了自认制度,已构建起我国自认制度的框架。
2、自认的效力
自认的法律效力包括:
第一对于他方主张不利于己的事实而作出自认或不予争执,他方因而就该项事实主张,可以免除举证责任。
第二自认有拘束法院的效力,法院自应认为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为真实,而不必对其真实性予以审查,并且应当以双方一致的主张作为裁判的基础,而不得作出与当事人自认相反的事实认定;自认的效力不仅及于一审法院,而且还对其上级法院构成约束效力。
第三自认对当事人有拘束效力,自认一经合法作出,当事人一般不得任意将其撤回或变更为抗辩的主张。
⑶ 民事诉讼法中自认与认诺的区别是什么
自认是指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具体事实,通过诉讼承认或通过调解放弃争议.
认诺是指以诉讼请求为对象的认诺.是当事人基于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实施的关于民事案件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主张.
⑷ 自认的法律规定
自认的法律规定如下: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对于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应当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不适用上述自认的规定。自认的事实与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七十五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当事人拒绝陈述的,不影响人民法院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第七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⑸ 自认的法律规定
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
【法律分析】
自认必须是明确的表示。诉讼中的自认,即当事人在诉讼中就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表示其为真实,或者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对方的事实,对方当事人在诉讼中承认该项事实的表示。诉讼外的自认是指在诉讼以外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表示其为真实,因诉讼外的自认与证明责任没有直接关联,只是影响法官心证的因素之一,因此诉讼外的自认并不是证据法上考虑的问题。在诉讼中,自认一经作出,就会产生后果: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一经作出承认的声明或者表示,另一方当事人就无须对该事实举证证明。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九十二条 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对于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应当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不适用前款自认的规定。自认的事实与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⑹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
当事人在法庭上对对方提出对己方不利事实或证据的认可,或自己对己方不利事实或证据的陈述都可以视为自认。
法庭上自认后不得推翻自认,除非对方当事人许可。当事人并对自认所带来的结果(败诉)负责。
⑺ 自认的构成要件
构成要件:
1、自认的对象是案件事实
2、自认必须是与当事人所主张的案件事实具有一致性的陈述
3、自认应当在诉讼过程中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4、自认仅适用于财产关系的事实陈述
5、自认是于己不利的陈述
自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它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
自认的意义是什么
1,有助于促进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
从诉讼模式的角度看,自认制度的模式环境应当是当事人主导的诉讼模式,即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中国目前的诉讼体制环境还不是自认制度所要求的制度环境,法院裁判所依据的事实并不局限于当事人主张的范围。从诉讼观念的角度看,自认制度存在的观念环境是当事人之间私权纠纷的解决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关于案件事实的认识也要尊重当事人的意志。但在我国的诉讼观念之下,是不能容忍当事人对事实左右的,只允许法院对事实有自由裁量。自认制度的核心是自认对法院有约束力,法院作出裁判的依据仅限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法院不能依职权收集和调查。确立自认制度,有助于弱化法官在庭审中的职权调查功能,凸显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利,从而强化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有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
自认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当事人对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免除了当事人对主张事实的证明责任。这样,原本必须进行的当事人举证、法院调查证据、质证、认证等环节被简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证明的环节和费用,缩短了诉讼的周期,降低了当事人和法院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时也提高了诉讼效率。
3,有助于在中国民事诉讼中实行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中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指导中国民事应当以追求客观真实为依归。实际上,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真实性诉求是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的,追求绝对的客观真实,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诉讼理论开始倾向于追求法律真实。确立和完善自认制度,事实上是追求法律真实。自认对法院的约束力并非来源于该事实真实性,即不因为双方对该事实的认可或认识的一致性而使该事实具有一般真实或盖然真实性,而是源于民事诉讼中辩论主义这一基本原则。它要求法官对双方无争议的事实视为真实,而不需要调查该事项是否真实存在。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九十二条 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对于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应当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不适用前款自认的规定。自认的事实与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五条 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