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连续性继续性
A. 刑法中行为的持续性与连续性有何区别刑法65
持续性是一个动作的不间断。。一直都维持某个状态
连续性是一个动作之后有另外动作的连续
B. 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中,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这句话到底是怎么理解
A、对李某违法行为的追究时效应从1998年1月起算,因为他的违法行为具有连续、继续的状态,是在这个时候停止的。
B、已经超过了6个月的追讼时效,故不予以处罚。
C、李某主动停止违法行为,在本题中无从得知,即使是主动停止的,由于他的这种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并不能消除,所以不属于可以从轻处罚的情形。
D、配合查处违法行为,需要有立功表现,本题中得不出李某已经立功的结论。
两年的时效,那是《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而而此案应适应《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属于一般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特殊法,特殊法优于普通法。 答案补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八十三条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答案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三条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C. 持续性违法行为的定义
呵呵,这个问来题问得很好。从自法理层面上说: 1、《最高人民法院函(关于如何计算土地违法行为追诉时效的请示)》[1997]法行字第6号,这个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对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在未恢复原状之前,应视为具有继续状态”。就是说,只要在土地上的违法行为没有停止或改正,一直算作违法持续,不适用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两年未被发现。 2、由此可见,政府依法处理,是没问题的。
D. 持续性违法行为与普通的违法行为区别
呵呵,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从法理层面上说:
1、《最高人民法院函(关于如何计专算土地违法行为追诉时效的请属示)》[1997]法行字第6号,这个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对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在未恢复原状之前,应视为具有继续状态”。就是说,只要在土地上的违法行为没有停止或改正,一直算作违法持续,不适用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两年未被发现。
2、由此可见,政府依法处理,是没问题的。
E. 自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或连续继续行为终止之日起2年后不再处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自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或连续继续行为终止之日起2年后不再处罚指的是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后的两年,或者连续性的违法行为在结束了2年后不再进行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 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5)行政法连续性继续性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八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F. 何时起算连续性不作为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追诉时效
有连续性不作为的违法行为,从终了之日起算追诉时效。
终了之日,回也就是有证据证明的答最后一次违法行为之日。
没有证据的,不能按连续性或者继续性计。
法律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G. 继续犯罪和连续犯罪有什么区别
继续犯罪和连抄续犯罪主要有4个区别:1、时间连续性不同。2、犯罪行为数量的不同。3、受害客体不同。4、犯罪的持续性不同。
继续犯,又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例如,刑法第238条规定的非法拘禁罪,从行为人非法地把他人拘禁起来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恢复他人的人身自由的时候为止,这一非法拘禁的行为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
继续犯罪和连续犯罪主要区别如下:
1、时间连续性不同
继续犯罪:犯罪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内不间断。
连续犯罪:时间上犯罪的数个行为具有连续性。
2、犯罪行为数量的不同
继续犯罪:出于一个犯罪行为。
连续犯罪:客观上实施了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
3、受害客体不同
继续犯罪:行为侵犯了同一具体的社会关系。
连续犯罪:法律上对数个不同社会关系的犯罪行为触犯了同一个罪名。
4、犯罪的持续性不同
继续犯罪: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
连续犯罪:法律上数行为触犯了同一个罪名。
H. 关于如何确认违法行为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连续状态,是指当事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并触犯同一个行政处罚规定的情形。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我们采用狭义说。据此,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依法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这一概念反映了行政违法的三大特征:
1、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的违法。与民事违法和刑事违法不同,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上的违法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当他们以行政主体身份或以行政主体名义出现时,他们的违法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首先,行政违法具有违法性,它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侵害了受行政法保护的行政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其次,行政违法在性质上属于一般违法,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尚未达到犯罪的程度。
3、行政违法是依法必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并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8)行政法连续性继续性扩展阅读:
构成要件
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四条,且这四条必须同时具备
一、违法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行为人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是行政违法的前提。只有行政主体的行为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非行政主体的行为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二、行为人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管理的权力,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某一行政主体负有的法定义务,并不一定适用其它行政主体。因此要确定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构成行政违法,必须首先确定其是否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
三、行为人具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如果行政主体负有法定义务,那么没有履行或者承担这项义务的时候,才能构成行政违法。也就是说,必须存在行政主体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必须是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统称为“过错”。
I. 您好,请问行政处罚法=十九条的违法行为存在连续性或继续性如何界定,例如某人2004在当地与村民租
呵呵,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从法理层面上说:
1、《最高人民法院函(关于如内何计算土地违法行为追诉时效容的请示)》[1997]法行字第6号,这个现行有效的司法解释,“对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在未恢复原状之前,应视为具有继续状态”。就是说,只要在土地上的违法行为没有停止或改正,一直算作违法持续,不适用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两年未被发现。
2、由此可见,政府依法处理,是没问题的。
J. 怎么解释行政处罚法中的"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违法行为的连续状态,是指当事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并触犯同一个行政处罚规定的情形。
在认定违法行为是否处于连续状态时,应当允许独立的违法行为之间存在适当的时间间隔,且间隔时间不宜过短。
参考刑事追究时效制度,即行为人在前一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期内又做出新的违法行为的,前一违法行为的追究期限从后一违法行为做出之日起计算。
因此,当事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触犯同一个行政处罚规定,实施的数个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考虑不超过2年,否则不能认定为违法行为处于连续状态,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0)行政法连续性继续性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