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判决种类
① 行政确认判决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
法律分析:行政确认判决是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合法性审查,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效力进行评价,在不宜适用其它判决形式的前提下,直接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无效的判决。
特征:1.仅具有宣示效果。确认判决是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效力的评价,判决结果无法构成执行的理由,也不具有直接变更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功能。它仅仅是对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做出的宣示性评价而已。
2.具有辅助性和补充性的特点。适用确认判决的各种情形,实际上都是行政法上行政权的优越性和优先性造成的,是在其它各种判决形式不宜适用的情况下,法官所做出的无奈之举。其目的在于弥补充分的救济手段所留下的“真空地带”,是对公权力行为救济手段的拓宽。
3.救济功能相对弱化。即便确认判决最终对行政相对人有利,但也不能直接给其带来物质利益。它只是为相对人可能获取的国家赔偿提供一个前提条件。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相对人的心理需要,即通过确认违法或无效判决满足了相对人“讨个说法”的强烈愿望,促进了行政纠纷的彻底解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七十四条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二)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销或者判决履行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
(一)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二)被告改变原违法行政行为,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的。
② 行政法有哪些
行政法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
一、行政复议法。这是关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不服,可向有关机关提出复议申请的法律规范。复议制度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对行政机关的错误行为进行监督与纠正。
二、行政许可法。该法规定了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的需要,可以对某些事项进行许可管理。例如,企业注册许可、建设项目许可等。行政许可的实施必须遵循法定条件和程序。
三、行政处罚法。这部法律明确了行政机关对于违法行为可以进行处罚的权限和程序。处罚的种类、幅度以及执行方式都需要依法进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行政诉讼法。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诉讼的程序、管辖范围以及判决的执行等内容,为公民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
总之,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为,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体系。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诉讼法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法体系,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导。
③ 2020法考备考考点【行政法】行政许可案件的判决
一、行政许可案件的判决
(一)不予许可案件的判决
1、针对被告所作出的不予许可决定而形成的案件,法院审理后应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判决。不过,较为复杂和重要的一种情形是,被告不予许可决定错误或违法,而原告请求准予许可且理由成立时,法院应如何判决。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原告权益保护,也关系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协调。
2、在行政诉讼法框架下,对法院而言,最简单且最不会侵犯行政权的判决形式,是单纯作出撤销判决,对是否给予当事人许可不予置评,但这一做法显然不利于保护原告的权益。相反,如果法院不管行政机关对许可是否享有裁量权,一概直接责令行政机关作出许可决定,则又有侵犯行政权的嫌疑或可能。
3、《许可规定》第11条并没有对不予许可案件如何判决作全面规定,而只是申明法院可以判决责令被告作出准予许可决定,并对相应的条件作出规定。
(二)查阅许可决定及有关档案材料或者监督检查记录案件请求成立的判决
被告无正当理由拒绝原告查阅行政许可决定及有关档案材料或者监督检查记录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被告在法定或者合理期限内准予原告査阅。
④ 行政诉讼的判决形式有哪些
行政诉讼的判决有以下四种:
1、确认违法的判决。
确认违法的判决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解释》第50条第3款规定:“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应当作出确认其违法的判决”。《解释》第50条第4款规定:“原告灶洞起诉被告不作为在诉讼中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作为违法的,也应当作出确认违法判决。”
2、确认合法的判决。
适用于《解释》第57条第1款的规定:“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驳回诉讼请求的。”
3、确认无效的判决。
《解释》第57条第2款规定的三种情形同样也适用于确认无效的判决。
4、确认有效的判决。
它与确认合法的判决适用于同一条款的情形。
确认判决的如段确立是行政审判发展的需求,它的存在有其重要的法律意义:
1、作为一种独立的判决形式,确认判决是对现有的维持判决、撤销判决、变更判决、履行判决这四种行政判决形式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不从属于其它判决形式,是对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及效力状态与特定行政法律关系的确定,不具有创设、变更或撤销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
2、作为一种宣告性、确定性和程序性的特殊判决形式,确认判决对既存权利提供了一种特别的保障。因为“每一具体个案均构成一独特之诉讼类型”,行政行为的形式和内容各异,当事人的权利保护请求不同,使得“在各式各样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的资格、请求的内容、法官的权力、诉讼的程序、判决的效果,不完全相同”,确认判决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以自己特有的形式保护着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权利。
3、作为一种新的裁判方式,确认判决可以用来解决某种行政行为是否违法,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是否合法等法律问题,为审理相关的行政案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适当途径,有利于审判人员在《行政诉讼法》《解释》所确定的框架内,作出符合行政诉讼目的和解决行政争议的最适当的判决。
4、确认判决更新了我国行政行为效力的理论渣辩誉,确立了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必然被撤销的观点,这是行政法理论的重大发展。确认判决在处理解决行政争议的同时兼顾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利于平衡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⑤ 行政裁决的对象是谁
法律主观:
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依法裁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权益争议的活动,行政裁决是有对象要求的。
一、行政裁决的对象是什么?
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依法裁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权益争议的活动,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经济纠纷。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行政裁决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损害赔偿裁决。这是指行政机关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因涉及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赔偿争议所作的裁决。
(2)权属纠纷裁决。这是指行政主体对平等主体之间,因涉及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某一财产、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所作出的裁决。
(3)侵权纠纷裁决。这是指在平等主体之间,一方当事人认为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另一方侵犯时,依法请求行政机关制止侵害,并责令侵权方对其侵害行为已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二、行政裁决的主体是谁?
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
行政裁决的主体具有法定性。行政机关只有获得法律授权,才能对授权范围内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审查并裁决,没有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决定和裁决某些民事纠纷案件。
三、行政裁决的程序一般是怎样的?
1、申请,是指民事争议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向人权行政机关提出要求解决纠纷的请求。申请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申请人必须是民事权益发生争议的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二是申请是向有关的行政主体提出;三是申请符合法定形式要求,如法律规定必须提交申请书和其它文书;四是申请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2、立案。行政裁决机构在收到当事人申请书后,应当对申请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行政裁决机构不予受理并应通知申请人,告知其理由。
3、通知。行政机关立案后应当通知民事争议的申请人及对方当事人,并要求对方当事人提交有关材料等有关情况。
4、答辩。民事争议当事人在收到裁决申请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答辩书及有关证据材料。答辩在行政裁决程序中极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帮助对方当事人了解申请人申请争议的事实与理由,以便进行辩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裁决机构了解真相、查清事实,作出正确裁决。对方不答辩的,行政机关可径行裁决。
5、审查。行政裁决机关收到答辩书后,对争议的事实、证据材料进行审查,需补充调查或鉴定的。进行调查、勘验或鉴定,对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技术性争议是必不可少的。行政裁决机关将所有的事实、证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如果尚有疑问或经当事人请求,可举行公开听证,由当事人双方当面陈述案情,相互辩论、举证、质证,以查明案情。
6、裁决。行政裁决机关在审理后,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做出裁决。行政裁决机关制作并向双方当事人送达的裁决书应载明当事人双方的姓名、地址、争议的内容、对争议的裁定及其理由和法律根据,并注明是否为终局裁决。如不是终局裁决,应写明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的期限和受理机关。
7、执行。裁决生效后,争议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否则由裁决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