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46条47条是什么

劳动法46条47条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42:35

劳动法46条47条的补偿解释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并实行同工同酬。如果用人单位未遵守此规定,导致工资差额,应支付差额部分。若逾期不支付,劳动部门可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当于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赔偿金。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若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如未提供劳动保护、未按时支付工资等,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仍需支付经济补偿。
一、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 劳动法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法律领域;
2. 劳动法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独立法律领域。
二、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应考虑因素:
1. 劳动者和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 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 劳动生产率;
4. 就业状况;
5.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用人单位的权利:
1. 有权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
2.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
3. 有权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考核。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至第四十七条。

⑵ 劳动法46条47条的补偿解释

第四十六条关于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做到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劳动部门可以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未向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未及时按额支付工资薪酬、暴力威胁劳动者进行劳动等情况,则即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仍然需要按照向劳动者进行经济补偿。
一、了解劳动法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1、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
2、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三、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权利
(1)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的权利。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的权利源于用人单位享有的生产指挥权,既然用人单位享有生产指挥权,所有用人单位有权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劳动者遵守。
(2)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劳动定额的权利。用人单位帮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就获得了一定范围劳动者的劳动使用权,并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给劳动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对于用人单位规定的合理的劳动定额,在没有出现特殊情况时,劳动者应当予以完成。
(3)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考核的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⑶ 劳动法第46条47条规定是什么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二、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工资分配的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
2、同工同酬原则
3、工资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⑷ 劳动法46条规定赔偿

1. 根据劳动法规定,职员被辞退当天应有权领取当月薪资。
2. 《劳动合同法》第46条明确,用人单位在依照第36条、第40条、第41条解除劳动关系时,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3. 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基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对于工作六个月以上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足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4. 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除上述情形外,应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即每满一年支付二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足六个月的支付一个月工资的赔偿金。
5. 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时应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若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订立书面合同,应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签订。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热点内容
立法程序论文 发布:2025-07-14 22:31:27 浏览:807
思想政治法律知识 发布:2025-07-14 22:31:22 浏览:353
法院发微信 发布:2025-07-14 22:26:29 浏览:10
劳动法公司搬迁不去 发布:2025-07-14 22:26:10 浏览:671
中国社会法2017年年会 发布:2025-07-14 22:06:22 浏览:801
经济法多少道题 发布:2025-07-14 22:02:35 浏览:463
常熟市法院拍卖 发布:2025-07-14 21:57:20 浏览:34
劳动法如何合理调动岗位 发布:2025-07-14 21:57:10 浏览:37
工资不发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4 21:57:06 浏览:506
原平交警华阴法院 发布:2025-07-14 21:57:01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