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2013对比
❶ 民事诉讼法中,住所 和居所以及惯常居所,如何区分
住所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一般是户籍所在地的居所。
居所是实践中的称呼,就是指实际居住的场所。
惯常居所是指行为人有多个居所,而其经常居住的场所。
❷ 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普通公民还能代理民事诉讼吗
基本取消,但是有特例,新的民事诉讼法基本取消了一般公民的诉讼代理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拓展资料:
对于公民代理不能简单的说限制或取消。
原因在于:
1、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还有待提高,专业律师在质量和数量上仍不能满足整个法律服务行业的需求,而公民诉讼代理可以弥补一些法律服务的专业需求,能够满足基层群众对社会法制、经济生活的基本需要;
2、我国的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多数当事人的经济状况比较差,难以承担律师代理费用,国家能够提供的法律援助范围和作用还非常有限;
3、公民代理一般都是当事人从自己周围的人群中所选择的比自己更适合参加诉讼的人选,对于案件的调解,社会矛盾的化解,法制的宣传教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4、我们不能否认,一些不好的公民代理的存在,但不应因为一些不好的公民代理行为而否定整个公民代理制度,公民代理制度本身是好的,只是被一些人恶用了,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
❸ 求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本质差异,请详细点,不需要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区别
二者最来根本的差异是解决的纠纷源等级不同。刑事诉讼是以解决作为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或者单位与国家之间关于该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如何确定这一纠纷为目的的诉讼;而民事诉讼是解决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民事责任如何确定这一纠纷为目的的诉讼。其他的区别都是由这个本质区别派生出来的。例如刑事诉讼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即通常所称的“国家公诉人”),就是因为纠纷一方当事人是国家这个原因所决定的。
❹ 诉讼和非诉讼的区别。
诉讼和非诉讼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诉讼:诉讼,指纠纷当事人通过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另一方当事人解决纠纷的形式。是一种法律行动,分为民事和刑事两类,前者原诉人是受害者当事人,因为有未可解决的争议,所以诉诸法律。后者涉及刑事犯罪,由政府当局控告疑犯。
非诉讼:非诉讼就是法律事务。法律事务,就广义而言,非诉讼法律事务是诉讼法律事务的对称。从其性质和办理方式理解,非诉讼法律事务具有两种含义:
二、特征不同
诉讼:中国大陆的诉讼程序一般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注意用词变化,两审不等于二审),分为一审和二审,但部分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非诉讼:非诉讼必须是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必须是不通过诉讼方式办理的法律事实。
三、使用情况不同
诉讼:诉讼是在自身受到侵害或者权利受到侵犯时使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诉讼”一词是由“诉”和“讼”两字组成的。“诉”为叙说、告诉、告发、控告之意,“讼”为争辨是非、曲直之意。两个字连用即为向法庭告诉,在法庭上辩冤、争辩是非曲直。
非诉讼:非诉讼适用于不具备诉讼要件的法律事务,即无争议的法律事务。通过非诉讼方式办理法
律事务,必须包括三点含义:
(一)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务;
(二)通过非诉讼方式进行;
(三)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律师提出请求或委托。
(4)民事诉讼法2013对比扩展阅读:
非诉讼就是法律事务。
法律事务,就广义而言,非诉讼法律事务是诉讼法律事务的对称。从其性质和办理方式理解,非诉讼法律事务具有两种含义:
一是不具备诉讼要件的法律事务,即无争议的法律事务;
二是虽具备诉讼要件,亦即虽有争议但不通过诉讼方式办理的法律事务。
诉讼,指纠纷当事人通过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另一方当事人解决纠纷的形式。是一种法律行动,分为民事和刑事两类,前者原诉人是受害者当事人,因为有未可解决的争议,所以诉诸法律。后者涉及刑事犯罪,由政府当局控告疑犯。
中国大陆的诉讼程序一般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注意用词变化,两审不等于二审),分为一审和二审,但部分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如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
诉讼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是指法庭处理案件与纠纷的活动过程或程序;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诉讼”一词是由“诉”和“讼”两字组成的。“诉”为叙说、告诉、告发、控告之意,“讼”为争辨是非、曲直之意。
两个字连用即为向法庭告诉,在法庭上辩冤、争辩是非曲直。如果就“诉讼”一词从法律角度下定义,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诉讼就是国家专门机关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解决具体案件的活动。
❺ 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区别
法理学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法律分为不同的种类。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就是其中的一种分类。一般而言,根据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程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早期的法理学中,没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概念区分。但实践中,程序却被法庭广泛用于解决纠纷。18世纪以后,随着程序法概念的产生,才形成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类法。据《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程序法是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边沁(1748-1832)创造的类概念,用来表示不同于实体法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体系。
应当指出,在概念的分类理解上,不能把程序法与诉讼法相等同,因为程序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选举规则、议事规则等,也包括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同时,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是为了认识、分析和研究法律现象而进行的法理概括,在认识上和实践中,这种划分都不是绝对的,不能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理解两者的划分关系。法律规范体系的实际情况是,实体法中往往有某些程序性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一部实体法,但其中有一些条文却对有关程序作了规定。如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又如第四十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如认为立法会通过的法案不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整体利益,可在三个月内将法案发回立法会重议,立法会如以不少于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原案,行政长官必须在一个月内签署公布或按本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处理。”而程序法中往往也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程序参与人的职权、权利和责任、义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是一部程序法,但该法的一些条款却规定了实体权利。如第九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又如第十一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第十四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察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由于现代立法往往在同一部法律中兼顾实体权利\职权和义务\责任与程序规则,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现实法律体系中实体法与程序法已经出现了相互兼容的特点。
实体法和程序法作为法律的整体功能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划分的意义上,两者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❻ 民事诉讼中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之比较
1 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的区别(重在理解)
传来证据是与原始证据相对应的概念,与西方同家的传闻证据不同。传闻证据是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证据种类。在证据法上,传闻证据是指证人以他人的陈述为内容所作的陈述,或者法庭以外所制作的书面证人证言或证人证言笔录。传闻证据是庭审中心主义的产物,基于直接、言词原则,凡亲自感受了案件事实的人都应当以言词的形式当庭提供证言,以传闻,即以转述他人的证言或者以书面的陈述代替当庭陈述,除具备法定例外条件,一般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可见,我国证据法上传来证据包容的证据面比较大,不仅适用于言词证据,而且适用于实物证据;而传闻证据仅适用于言词证据。另一方面,直接感知案件情况的证人在法庭外形成的书面证人证言或证人证言笔录,在西方国家属于传闻证据,在我国,却属于原始证据。最重要的是,在西方国家,传闻证据除非具备法定的例外情形,不得作为证据使用,而我国关于传来证据的分类,目的重在揭示此类证据在证据力方面的特点,并不是重在排除传来证据的证据能力。相反,我国诉讼法还明确肯定了相应传来证据的证据能力。例如,(民事诉讼法)第68条就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刑事诉讼法)第157条甚至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从法律上承认了证人证言笔录的证据能力。当然,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是否允许提交书面证人证言的权力赋予了法官,并且是作为“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的例外予以规定的。(民事诉讼法)第17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在刑事审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l994年3月双日第五百九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基本上沿袭了前述精神。该规定要求,对于公诉第一审案件,“除因死亡、重病或者其他经人民法院认可的特殊原因,证人应当出庭作证。”1999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57条仍旧没有明确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条件,而只是笼统地允许宣读未出庭证人的证人证言笔录,结果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笔录大肆泛滥,证人出庭作证的很少。为了规范刑事诉讼法的实践,且998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1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符合下列情形,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一)未成年人;(二)庭审期间身患严重疾病或者行动不便的;(三)其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作用的;(四)有其他原因的。
2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造两个概念来自于不同的话语系统。两者在外延、诉讼证明活动中所处之地位以及各自所被关注的证据属性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差别的背後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与职权主义诉讼构造的分野。具体而言,这种差别与封法庭审判的重视程度、裁判者的身份以及诉讼证明的真实观有关,语词上的区别只是表象。当前的证据立法中,可以考虑引入这些特定的法律用语,但更重要的是在立法中把握语词背后的法律精神
❼ 关于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自新民诉法实施以来,为保障新法各项规定的落实,2013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启动新民诉法司法解释起草工作,对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28次会议通过的法发92(22号)民诉意见进行修订,废止与新法冲突的内容,对民诉法修改决定中修改完善的制度作出解释。为民事诉讼法新增加和修改的重要制度的落地明确适用提供标准,细化具体程序。现本文通过新旧法条对比的方式,仅从管辖制度部分的修改作解读。
旧法条:1.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涉外案件。
新法条:1.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涉外案件。
新法解读:这一条在重大涉外案件的标准上作了修改,把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去掉了,增加了“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和具有重大影响。
旧法条:2.专利纠纷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新法条:2.专利纠纷的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新法解读:近年来突显出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多、类型广等多方面态势。专利纠纷的案件在最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解释中可以到基层法院来审理了。修改了滞后的法律规定,废止了与新法冲突的规定,统一了关于专利纠纷管辖法院的规定。且增加了知识产权法院可以确定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来管辖专利纠纷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