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司法
① 请就现代法律理念,谈谈你对包青天审判方式的理解。
可以大致有以下抄几点:
一、合袭法,合理。
是当前法律实施的总要原则,不但合法,而且合理,让百姓可以接受。使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二、和解
息事宁人,发挥司法的能动性
三、平等原则,罪刑法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权贵贫民,公平正义,维护司法权威。
当然还有许多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希望可以帮到你的忙,谢谢。
② 包青天(包拯)当年的开封府具体在哪里,是不是现在河南的开封
包青天当年的开封府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开封府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包公湖北边,是北宋时期的都城当中官员行政和处理司法时间的衙署,被称赞为天下首府,同时也是国家的4A级景区。
开封府不仅是北宋时期的第一座府衙,同时也是北宋著名官员包青天做官的地方,开封府当时誉满天下,包公在此包龙图扶正祛邪和刚直不阿的性格,至今美名流传。
(2)包青天司法扩展阅读:
开封府初建于五代后梁时,也称南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官府中,北宋开封府的规模最为宏大,作为当年宋都汴梁的首府,地位显赫。
府尹总领府事,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不只是包拯,寇准、范仲淹、欧阳修、蔡襄、宗泽等北宋名臣先后都出任过开封府尹。
而且北宋的太宗、真宗、钦宗未当皇帝之前也曾坐镇开封府,体察民情,治理京畿。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弘扬了公生明,清慎勤的功德正气,开创了清廉刚毅,除暴安良的官衙新政。
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东湖北岸,占地60余亩,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遥相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秀美景观。
开封府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大门对面是一幅巨大的照壁,上书獬豸图。
獬豸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③ 包青天的故事
1、一时糊涂的清官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惩罚。那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皮开肉绽。
打成重伤是常有的事。犯人一听害怕了,赶紧托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花钱求他改判轻点的刑罚。
一时糊涂的清官小吏见有利可图,便答应帮忙。他让犯人不必慌张,并约定:“两天后包拯审案时,我会来记录你的罪状,到时你就大声喊冤,我自有办法为你减轻刑罚。”
犯人虽将信将疑,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等包拯隔日升堂审案时,犯人就按小吏的吩咐,拼命喊屈叫冤,为自己辩解。还不等包拯开腔,小吏就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官老爷样子。
大声呵斥:“大胆刁民!快快受了杖责,滚回牢房去吧。”包拯刚正不阿,最见不得仗势欺人的做派。这小吏竟然在他面前耍威风,必要狠狠教训一番。
于是,包拯当堂将小吏责骂一通,而那个犯人却改判了刑罚,从轻发落了。包拯的正义责罚,却中了小吏的下怀。优点如果被小人利用,也会成为缺点。
2、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
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3、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
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
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
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
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气。”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
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4、包公掷砚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立即查问手下人。
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
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州,这就是砚州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
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包公掷砚成州”的故事。
5、包公审乌盆
瓦缸店的主人丁万看中了李浩身上的巨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后为了毁尸灭迹,丁万把尸体扔到烧窑的瓦窑里烧成一块乌盆,还把这乌盆送给了前来买夜壶的陈清。
陈清晚上睡不着,突然听到有人叫他陈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乌盆,乌盆把自己惨痛的经历告诉了陈清,希望陈清能为他上报包大人,让包大人为自己做主。
陈清夫妇带着乌盆去见包大人,在桥头遇到丁万,指责丁万谋财害命,但是乌盆在白天不能说话,陈清夫妇只能等到晚上再带着乌盆去拜访包大人。
包拯听完陈清的话,想时间竟然还有如此诡异的事,他决定审问乌盆,勿喷不说话,陈清被打出衙门,乌盆说衙门前有门神,我的魂魄不能进入。
晚上的时候,陈清击鼓伸冤,他带着乌盆从后门进入,包大人问乌盆有什么冤屈,乌盆又什么都不说,陈清快急疯了。原来李浩死的时候什么都没穿,他不能这个这样子见包大人。
包拯就脱下哎自己的官服盖在乌盆上,李浩的冤魂这才像包拯汇报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包大人听了下令捉拿丁万夫妇,并将他们依法处置。
④ 开封府包青天有多大权利。怎么办等级比他高的官
开封府是宋朝都城汴京的首府衙门,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它始建于五代后梁时期,兴盛于宋朝,掌管着整个都城辖区的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位列天下首府,地位显赫。
到宋太宗时期,开封府的司法职能被大幅扩大,虽然名义上是地方行政司法机关,却行使着部分中央审判机关的职权,与御史台、大理寺并列为三大中央审判机关。凡是在京都发生的刑狱案件都归开封府管辖,小案件可以自行裁决,如事关重大和涉及机密,则可以向皇帝报告。若承旨已断者,刑部、御史台无辄纠察。
开封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包拯能凭它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刁民恶霸
正因为开封府特殊地位,开封府尹一职一般都是由皇族亲王兼任。而在五代和宋朝初期,大部分还都由事实上的储君担任,如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在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
一般情况下,开封府尹一职是空缺的,管事的是少尹或是临时委派的官员(权知开封府),因为开封府权利大,油水足,出任府尹一职的官员,很难超过2年。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包拯、苏轼、司马光、宗泽等北宋名臣都权知过开封府。
⑤ 中国古代十大判案高手中为什么唯独没有包拯
断案高手包拯:一个被神话的人物
古代断案高手有很多,封建社会的中央官,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凡宣布国度政令、管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亢,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能否断案,能否公正执法,是老百姓评价官员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廉己恤民,刚正不阿,事必躬亲,勤于政事的官员,他们所到之处惠及一方,在民众中极富声威,深受民众爱戴,在民间素有“青天”之誉。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持续至今,中国的文化之所以能保管至今,这样的官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着重提下北宋官员包拯。
断案高手包拯个人简介
几百年来,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拯是一个十分富有传奇颜色的人物,是清官的出色代表,是一个断明了很多冤案错案的出色的断案高人,人们习气称他为“包公”或者“包青天”。
历史上的包公,其实远非传说中的那样神奇,只是他为百姓办实事,所以遭到了人们的爱戴与反对。
几千年官员恒河沙数,青史留清名者却寥若晨星,但是普通百姓多能对包拯、海瑞等“青天”出口成颂,深信不疑。想那包公上铡权贵、下打污吏、救民于倒悬、起案于沉冤,明镜高悬,令人敬重。开封府旧衙址立有一石碑,遍刻历任知府凡183人的名字,包拯之名夹在其间,字体普通大小,并未做特殊处置。然游客至此,对其他官僚全然忽视,单寻那包大人的名字,包拯二字因摩挲太多而漫漶不清。
断案高手:历史上的包大人
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包大人其实并未理过如山积案,更未铡过枉法权贵陈世美之流的狗头,在宋朝史料中,只记载了包公相似“断割牛舌”这样的几件小案,关于他如何成为“日断阳,夜断阴,三口铜铡泣鬼神”的破案高手,宋朝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包公成为福尔摩斯式的破案高手,应该是后人演义出来的。
终其终身,包拯并没有几时间去办案,他大局部精神是放在了进谏和财政方面,可是为什么民间却传说他是一位神判法官呢?其实这和当时百姓们所等待的执法如山、清明如镜的大清官为他们掌管公允的希望有极大的关系,包公如此“清操厉冰雪”,兼之后人企盼“青天”不断有很深的社会根底,是以舞台上无论如何神化他,百姓皆宁信其有,更增敬重。再加上包公的确也明断过多起案件,这样包公的破案高手形象就顺理成章地树立起来了。
断案高手:后世对包拯的评价
就这样,包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青天大老爷。包拯是一面镜子,他照出了官场的黑暗、百姓的无耐,照出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可以这么说,包拯曾经成了正义和聪慧的意味,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曾经相去很远了。
⑥ 包拯应该怎样评价从法律和廉洁方面
每当人们在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历史上的包公包青天,包公以三口铡刀压邪断案的故事历代传颂,包公三口铡刀压邪断案的故事透视出一种社会现象,越是“政治清明”的朝代,歌颂清官的文艺作品就越少,而当社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与世的时候,文艺作品中的“清官”就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在贪官污吏横行的时候,劳动人民辛苦获得财富被他们鲸吞了去,众生百姓苦不堪言。很多民众在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时候,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一些“清官”的身上,希望“清官”们及时出来惩治贪官、扬善除恶、除暴安良。
在中国广泛传颂的“清官”中,最有名的要首推包公包晴天。在传统戏剧《铡美案》、《包公赔情》之类的作品中,包公都被塑造成刚直不阿、不徇私情的清官形象。说到包公,不能不提到那脍炙人口、为包公赢得“青天”美名的三口铡刀。
包公的三口铡刀各有分工:狗头铡,专铡犯了死罪的普通百姓;虎头铡,则是为十恶不赦的贪官污吏预备的;龙头铡,据说只有“凤子龙孙”才有资格享用。但要真正实行起来则是不可能的。人们对“清官”包公的憧憬,也是对集权社会里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那些渴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点期盼,是普通百姓要求“司法公正”的美好愿望而已。
这些美好愿望不要说在包公年代,就是在当今社会要做到真正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司法公正”,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闲来你不妨到媒体上查阅,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权力左右或干扰执法的社会风气中,有些百姓真是呼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司法公正”而不应。有的“富人”或有权势的人及有“靠山”的人,或开着车横冲直撞、或惹出事端依仗权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讲什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公平正义。有的因其乱停车,与发生发生争执,野性大发残害无辜。有的在民群情激愤,各种媒体纷纷报道,要求严惩凶手的呼声中仍然逍遥法外。
从近几年爆露出的诸多案件中可见端迷,很多实例中,有前任大领导和小领导,也有在职的大领导和小领导家的“公子哥”内亲等等,例如最近宣判的原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文强涉黑案等,距“凤子龙孙”级别待遇远着呢,法纪办理都这么难。因此说,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务之急,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长期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决不能让那口“龙头”铡刀永远都成为装点的摆设,坚持反腐倡廉,提倡社会公平正义永远都是社会的主旋律。
⑦ 从法律方面看包青天
1.有罪推定:
和西方的无罪推定相比,中国的法制包括现在都存在“有罪推定”的痕迹。顾名思义,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而我们从《包青天》中看到的是,包公一般都在审判前猜出了是谁犯的罪,而今后的工作是找出他犯罪的证据,可以说这是一种有罪推定的方式。两者不存在孰优孰劣,仅仅是特点而已。
2.在毫无制衡的政治体制中,人民渴望清官来实现司法公正:
每每看《包青天》,最让我感动的其实是有冤屈者拦轿喊冤。那种悲切,再配上那种音乐,不得不让我有所思。人民的无助渴望清官的出现。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是一个人治的过程,在司法的实施上往往依赖于统治阶级的的意志。因而人民只有渴望出现一个青天的份儿。我想这也是几千年来包青天、海青天在民间得到高度称颂的原因了吧。在《铡王爷》中,小光和他姐姐为什么能在开封府得到伸冤的机会,在县衙却不行?一个司法制度如果在不同的官有不同的结果的话,我们不得不认为这个制度是不健全的。
说到着我真的很法自内心佩服包大人,“本府为你做主”这句话实在很响亮,也就不难理解在《鱼美人》中为什么展昭说“天下可以没有展昭,而不能没有包大人”
3. .初显国际法痕迹:
国际法的完善是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后逐步进行的,主要地点在欧洲。但是在世界各地,包括亚洲也有国际法的痕迹和原则。这次看《三击鼓》给了我很大的感受。耶律梦龙在最后被审的时候,包公就说大宋法律无法制裁他。我认为“大宋法律无法制裁他”这就是一个国际法中国内法不制裁外国人的原则,再加上耶律梦龙又是王储,有种“元首特赦权”的感觉。当然我们是把宋和辽视为两个拥有独立主权国家,虽然有檀渊之盟。
4.辩护制度
包公每次在给罪犯摆完所有证据后,问一句“你可还有话说?”或者“你服不服气?”这就是一种明显的给嫌疑人说话的机会。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古代这种制度不健全。同样从《包青天》中,我们看到了包拯的辩才滔滔,有时候也会遇到口才很好的被告,如郭槐.宋天宝之流,每当他们辩论时,包公都会说“休得巧言狡辩”。这就可以看出这种辩护制度的不成熟性,尽管他们的确有罪。
5.中国封建制度中“孝”的基础作用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成为了中国皇帝捍卫统治的基础。有对父母的孝引申出对君的忠。《雷霆怒》《报恩亭》中,为什么小商王和宋天宝被雷劈死,我想这是导演的一个很精心策划。
⑧ 包拯包青天在当时是个什么官位官居几品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从一品),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8)包青天司法扩展阅读:
史载包拯最后的实授官职是三司使,枢密副使,前者接近现在的经济部长,后者差不多是军事系统的副长官。包拯生前根据职务不同,权力大小也有所变动,长期在地方做官,也就相当于一个现在市长,但权利较小,司法财政军权都不在其手中,剩下的行政权也要与“通判”平分。
后来调任中央,但所担任职务也都没有多少权力换句话说,不止包拯,整个宋朝官员的权力都是较前朝小的,同一职务往往分成若干官员共同管理,避免专权跋扈之臣出现。
包拯死后追授礼部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宋制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北宋时君主比较开明,即使官员品级不高,其实也有说得上话的时候。所以即使包拯品级不高,也在皇帝心中有一席之地。
⑨ 包公断案故事
包公断案的故事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
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
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
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
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