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尸体物

民法尸体物

发布时间: 2021-02-11 17:23:39

Ⅰ 关于民法上“物”的问题

5B
6D
1、民法上的物,作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回们的社会需求而又能答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2、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征:
a存在于人身之外。假肢、假牙等视为人体一部份,但一旦与人体分离,则为物;头发、血液等可分离者,分离后为物;尸体为物(因此第5题选B;且第6题不能选B)
b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
c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因此第6题不能选A)
d物以独立成一体的有体物为限(因此第6题不能选C,商标属于另一种民事法律客体——智力成果)

Ⅱ 摘取尸体器官时是否能将尸体看为民法上的物

尸体也是物,构成遗产,有继承人共同共有,但是尸体是特殊的物,仅能用与殡葬,祭祀等目的,不得使用,收益及处分

Ⅲ 尸体是不是民法上的物

严格说来是。 尸体符合物的多个条件,有形、有使用价值、可以控制,虽然尸体有别与普通的物,有一些特性,但不影响其法律属性。

满意请采纳

Ⅳ 人的尸体属不属于民法上的物

1、人的尸体不属于民法上的物。
2、民法上的物是指作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之一,是指存回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答们的社会需求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3、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征:
a、存在于人身之外。
b、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
c、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
d、物以独立成一体的有体物为限

Ⅳ 人体器官在民法上是物吗

按传统民法理论,人体是人身权的客体,物是物权的客体。人体肯定不是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的一些部分可以脱离人体,进入到物的领域,如捐献的器官、血液、精子、冷冻胚胎、切除的病变组织、用于生物技术的人类生物材料如人体细胞等等来自于人体的特殊的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而此类物权的内容与行使也不同于一般物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人体器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体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重要生命器官终末期疾病的重要途径。 。器官移植是用一个人的器官延续他人的生命,为器官移植立法,保障人的生命、提高人的健康,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我国统一立法步伐较慢,但地方立法已经先行, 由于器官移植涉及法律、道德、伦理等诸方面的问题,一个健全的器官移植法律体系中应包括器官移植法、脑死亡法、尸体捐献法、器官移植技术安全操作法、医用器官卫生标准等。 人体器官移植就供体的情况不同分为活体器官移植和遗体器官移植两类。在民法理论上,一直存在着捐赠器官的权利究竟属于人身权还是物权的争议,尤其是针对活体器官移植,这种争论更为激烈。
1、活体器官移植的场合。一种观点主张捐赠器官的权利应为一项人身权,是公民身体权的一种,是与生命权、健康权并列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虽然自然人的身体表现为一种物质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物质”属性,但是它也体现了人作为社会成员存在而必备的人格属性,表现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形态,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和文明社会对人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承认,区别于动物而非人格意义上的“躯体”。身体权作为人格权的一部分在法律上的确认体现了人格独立,人格尊严,人格自由和人格平等。进而,身体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是人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确立起来的一种立基于人本身的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捐赠器官的权利是具有物权中所有权的属性,因为人体毕竟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的,和公民所享有的其他人格权利不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有着很大不同。首先,它是有体“物”,是生物学上的有机物,这样就有可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其次,人对自己身体的占有方式也符合所有权的绝对性、排他性、弹力性和恒久性的特征;再次,人对自身身体的收益、处分虽为公序良俗与传统观念所限制或者禁止,但毕竟体现了所有权的权能特征。
而杨立新教授则认为:人体器官是特殊的物。从民法角度来看,人体是人格的载体,不能将其视为物。但是,人体器官一旦脱离了人格的物质载体,也就与民事主体的人格脱离了关系,不再是人格的载体,具有了物的属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能够与人体发生分离的器官定位为物。脱离人体的人体器官,是指从人体分离后,在植入新的人体之前的人体器官。在没有脱离人体之前,人体器官属于人体;在输入或者植入新的人体之后,又成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具有了人格。在这个期间存在的人体器官,是物的形态。但是,这种物是否就与普通动产一样,可以自由支配、自由流通,则值得研究。 杨教授在其提出的建立法律物格的设想中,将人体器官置于生命物格。认为脱离人体的人体器官既然是物,又具有生命力和活性,因此是特殊的物的形态,是有生命的物,因此应当置于法律物格中的最高格即生命物格。对其保护力度不同于一般物,其移转时有特殊规制的要求,这样才能既满足医学上抢救病患的急需,又能够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维护文明社会秩序,是创设脱离人体的器官民法规则的基础。
笔者赞同这种按捐献人体器官的不同阶段具体分析人体器官性质的观点。在活体器官移植的在第一个阶段,即捐献人(供体)是否实行器官与自身分离以及予以捐献,应当由身体权人自己决定,因人体器官在没有脱离人体之前,是身体的组成部分,关系着人的生命健康,与所拥有者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此时,决定是否捐献是捐献人行使身体权。在器官移植的第二个阶段,即器官从供体身体中取出后至器官移植到受体身体里前,此时器官独立于人体,并不是人格的承载体,应视为民法上的物,是物权的客体。第三个阶段,器官移植到受体身体中后,成为受体的身体组成部分,此时该器官成为受体的人身权的客体。

Ⅵ 遗骸能否作为民法上的物权客体

乙还是不能作为民法上的物权客体的。因为人一旦去世,他的所有的权利都通过继承或者其他的方式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Ⅶ 什么是民法上的物

民法上复的物,是指自然人身制体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并且能够被人力所控制、支配的物质实体。
物是民事法律关系最主要、最普遍的客体,涉及一切财产关系,具有以下特性:
(一)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二)占有一定空间并具有一定形体;
(三)能够为人力所实际控制;
(四)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或生活的某种需要。

Ⅷ 尸体是否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1、尸体受法律保护
尸体作为丧失生命的人体物质形态,其本质在民法上表现为身体权客体在权利主体死亡后的延续法益,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保护身体权的延续利益。世界各国民法都对人死后的人格利益给予保护,尸体所包含的人格利益也不例外,因此,尸体本身是受法律规制和保护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由此可见,非法侵害死者的遗体,其近亲属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尸体的处分权主体
那么,谁有权对死者尸体进行处分呢?尸体是人身体的死后延伸,对尸体的保护是对人身体权保护的延伸。毫无疑问,死者生前基于自己的人身享有对自己尸体的处分权。这可以通过遗嘱的形式,并由其亲属或遗嘱执行人来实现。在死者生前没有处分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其尸体的处分权即归属于死者的亲属,虽然这种处分权的行使必然要受到法律和公序良俗的限制,但是亲属对尸体享有管理、保护和埋葬等权利,享有捐献尸体及尸体的部分器官、组织以及收取相应补偿款的权利,当死者尸体受到侵害时,享有防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的请求权。因此,任何人均不能在不通知亲属的情况下擅自将尸体进行利用或火化,否则即伤害了亲属对于死者的感情,也侵害了亲属依法享有的对于死者尸体拥有的相应权利。

Ⅸ 你好,请问尸体是不是物为什么

是物。

要是按那位朋友的说法。狗或者猫等动物的尸体,也是“尸体”,不是物,你觉得能说得通吗。

Ⅹ 尸体是民法上的“物”吗

人死之后,主体资格不复存在,遗留的人体即肉身,即回归为自然物。作版为自然物权,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在文明社会里它不象其它自然物那样可以为人们随意处置以至丢弃,但它的确是一种存在的、脱离生命不再具有主体资格的物。

热点内容
本科是工科的学生考法律硕士有什么优势 发布:2025-09-17 23:11:10 浏览:459
法考行政法主观题谁讲的好 发布:2025-09-17 23:04:31 浏览:553
天枢律师 发布:2025-09-17 22:51:48 浏览:863
侮辱嘲笑有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7 22:28:45 浏览:886
西安司法鉴定中心地址 发布:2025-09-17 21:49:04 浏览:364
法院开庭函 发布:2025-09-17 21:40:51 浏览:994
合同法教学大纲 发布:2025-09-17 21:40:47 浏览:229
行政法第三十六条 发布:2025-09-17 21:35:36 浏览:403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 发布:2025-09-17 21:34:26 浏览:7
国企轮班劳动法工作时间 发布:2025-09-17 21:33:31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