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礼道歉民法
『壹』 排除妨碍,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法律依据
你好,判处妨害抄,停止侵害,赔礼袭道歉属于民法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几种方式。
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四节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一百三十四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贰』 “赔礼道歉”可否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方式
所谓民事责任,是指侵权或违约行为发生后,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是侵权行为人、违约方或者其他责任者依照民法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多种,依据《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其中在司法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几种。 从传统的侵权纠纷审判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判定有过错一方的赔礼道歉方式一般是当面赔礼道歉或在媒体上发表赔礼道歉声明等。但是,赔礼道歉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民事责任的方式,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首先,赔礼道歉不具有强制执行性。作为法律责任的一种,理应具有法律责任的共性。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责任是由于侵犯法定权利或违反法定义务而引起的、由专门国家机关认定并归结于法律关系的有责主体的、带有直接强制性的义务,即由于违反第一性法定义务而招致的第二性义务。由此可见,法律责任是一种带有直接强制性可以履行的义务;相对于专门国家机关来说,法律责任的方式则应该为一种可以强制执行的方式。所以,民事责任方式也应该具有可执行性。但是,在现实案件中,如果责任人拒不履行赔礼道歉的责任,法院应如何强制执行?如果是需要口头赔礼道歉,如果责任人闭口不说,法院不可能强制责任人张嘴去说;如果是书面方式,法院也不可能强制责任人去写。所以,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方式,赔礼道歉不具有强制执行性。 其次,虚伪的赔礼道歉不能填补受害一方的精神损失。受害一方在诉求责任人承担赔礼道歉的责任时,往往是因为责任人的违约或侵权行为而使受害人精神受到伤害,所以,当责任人要求对方赔礼道歉时,一般均希望对方的赔礼道歉之举是出于真实的意思表达,但是,如果对方只是敷衍地说声对不起或者违心地写封道歉信,这样并不能真正起到抚平受害人心灵创伤的作用。 最后,道德上的赔礼道歉与法律上的赔礼道歉实难区分。赔礼道歉具有道德性质,为我国《民法通则》将其上升为一项独立的民事责任的形式。在评价《民法通则》对这一问题的规定时,我们至少需要考虑能否在道德上的赔礼道歉与法律上的赔礼道歉二者之间划定界限。如不能划定界限,凡是道德评价上需要赔礼道歉的问题,都要用法律之强制力来保证赔礼道歉得到执行,那么法律的负担也就未免过于繁重。 所以,笔者认为,赔礼道歉只能作为一种道德上的慰藉受害一方的方式。如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方式,实为不当。 吴长波
『叁』 赔礼道歉的适用范围
1、人格权。对于各种具体人格权,中国现行法明确保护相应的精神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2 条明确规定,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监护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据此,这些权利的保护范围包括精神利益。该司法解释第8 条也明确规定,侵害该司法解释所列各项权利的,受害人可以请求赔礼道歉。除了具体人格权,中国法院也保护一般人格利益,并适用抚慰金和赔礼道歉。
侵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是构成对死者的侵权行为,还是构成对死者近亲属人格权的侵害。笔者认为仅构成对死者近亲属人格权的侵害,死者近亲属可以自己的名义主张抚慰金和赔礼道歉。
2、身份权(亲属权)。中国《侵权责任法》第2 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文义来看,似乎所有”人身权益”的保护范围都包括精神利益。但是,就身份权而言,仍有讨论的余地。身份权(亲属权)是基于亲属地位而发生的各种权利的集合,可以包括形成权、支配权和请求权。身份关系基本上是婚姻法的调整范围,一般侵权法的规则很少可以适用。而在亲属之间,基本不发生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
中国《婚姻法》第46条承认了四种情形下离婚时无过错方请求对方赔偿精神损害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8 条第1句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上应当认为,配偶权的保护范围包括精神利益,但仅局限于这四种具体情形。该司法解释第28 条第2 句规定:“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因此,《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8条也适用,即无过错方请求离婚时也有权请求赔礼道歉。
亲属权通常不会发生受第三人侵害的问题,只有监护权是一个例外。不过,监护权的性质在理论上不无争议。本文将其可以对抗第三人的内容理解为人格利益,保护范围包括精神利益,第三人侵害监护权时可能要承担抚慰金责任和赔礼道歉责任。
知识产权。中国《民法通则》第118 条规定,侵害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应当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其中并未规定赔礼道歉责任。其后颁布的《著作权法》第47 、48 条所规定的侵害著作权和邻接权的侵权责任形式,除了上述三种之外,还包括赔礼道歉在内。从这两条规定所列举的侵权形态来看,既包括侵害著作人身权的情形,也包括侵害著作财产权的情形。不过,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仅在侵害著作人身权时判决赔礼道歉,而在侵害著作财产权时驳回原告的这一请求。中国《专利法》 、《商标法》等法律并未对侵害专利、商标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责任形式作出明确规定。
4、物权、债权和其他财产权。侵害物权、债权、股权等财产权,是否也可能发生赔礼道歉责任,对此有学者认为,赔礼道歉针对的是对他人的精神造成伤害的侵权行为,由于许多种侵权行为都可能对他人造成精神损害,所以可以广泛适用于任何侵权行为,只不过要从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角度控制该责任的适用,通常要求必须具有故意。
『肆』 民事违约责任,赔礼道歉属于民事违约责任吗
1、归责原则不同侵权责任一般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当事双方又无过错,依公平观念,也可采取公平责任原则。违约责任一般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采取过错责任原则。2、构成要件不同侵权责任,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因其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定要有损害后果的存在,无损害无侵权。在违约责任中,损害后果不一定是承担责任的要件,如定金罚则。3、举证责任不同在侵权责任中,一般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有义务就加害人是否有过错负举证责任。而在违约责任中,违约方只有证明具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时才能免责。4、免责条件不同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只能是法定的。在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条件外,合同当事人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但当事人不得预先约定免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5、责任形式不同侵权责任的形式包括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既包括财产责任,也包括非财产责任。违约责任的形式主要有强制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6、损害赔偿的范围不同在侵权责任中,损害赔偿的范围不限于财产损害,而且包括人身损害及其他损害。在违约责任中,损害赔偿的范围限于财产损害。
『伍』 赔礼道歉的判决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内行)》第162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容在诉讼中用赔礼道歉方式承担了民事责任的,应当在判决中叙明。”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告在法庭上赔礼道歉,且原告认可,法院会认为赔礼道歉的责任已经承担完毕,不再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如果被告当庭道歉,而原告仍然坚持要求法院判决赔礼道歉,法院可能会斟酌案件事实,确定被告的道歉是否已经达到了法院认为应达到的效果。如果结论是肯定的,则不再判决赔礼道歉。比如,在一起案件中,法院认定被告的言辞对原告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应承担赔礼道歉的责任,但被告已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当庭向原告口头赔礼道歉,法院予以确认。因被告的行为并未给原告的名誉造成较大影响,故法院驳回了原告要求被告书面赔礼道歉的请求和其他诉讼请求。
『陆』 赔礼道歉 有没有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2条第专2款规定:“当事属人在诉讼中用赔礼道歉方式承担了民事责任的,应当在判决中叙明。”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告在法庭上赔礼道歉,且原告认可,法院会认为赔礼道歉的责任已经承担完毕,不再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如果被告当庭道歉,而原告仍然坚持要求法院判决赔礼道歉,法院可能会斟酌案件事实,确定被告的道歉是否已经达到了法院认为应达到的效果。如果结论是肯定的,则不再判决赔礼道歉。比如,在一起案件中,法院认定被告的言辞对原告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应承担赔礼道歉的责任,但被告已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当庭向原告口头赔礼道歉,法院予以确认。因被告的行为并未给原告的名誉造成较大影响,故法院驳回了原告要求被告书面赔礼道歉的请求和其他诉讼请求。
『柒』 民法上什么情况下要赔礼道歉
主要是在侵害他人人格权的时候。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