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张明楷刑法解释

张明楷刑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1-11-27 04:04:21

Ⅰ 看完张明楷教授的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刑法水平能有怎样的提高

每个人在读书后获得的领悟并不完全相同,有些人可能过目不忘,看望获益匪浅,有些人可能走马观花,看完就忘了。

Ⅱ 刑法学家张明楷的法理观念

救女友不救母亲可能会犯罪

假如女友韩梅梅与母亲同时落水,李雷有能力救人,但只能救一个人,倘若李雷救了韩梅梅后母亲不幸遇难,构成犯罪吗?张明楷教授按照三阶层理论体系,从“不作为犯”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首先,从构成条件符合性看,李雷对母亲负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如果事发时他有履行这一义务的可能性,他本可以回避母亲遇难的结果却没有回避,就符合“不作为犯”构成条件。其次从违法性看,不能因为李雷救了女友就认为其行为不违法,因为李雷对女友只有道德义务,不足以与对母亲的法律义务构成“阻却违法的义务冲突”,当然可以认为李雷不作为的违法程度降低。第三从有责性看,李雷具备所有的责任要素,尤其是具有期待可能性。当然,虽然李雷因深爱女友而优先救女友依然构成犯罪,但考虑到“期待可能性”的减少可从宽处罚。不过,如果事态确实危急,李雷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就救助了身边最容易救助的人,而这个人是其女友,则不可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未来有可能设立“见危不救罪”

针对很多人因为害怕被讹诈而不敢扶起路边摔倒的陌生老人,张明楷教授表示,虽然此时在法律上没有救的义务,但是从道义上仍然要扶,如果遇到讹诈也不必怕,坚决不让他得逞;一旦对方去法院起诉,他就至少构成虚假诉讼罪,甚至可能触犯诈骗罪。当然,扶人者要注意证据的收集和保存,法律会鼓励见义勇为者。围绕这一问题,张明楷教授还做了前瞻性的探讨,表示中国未来有可能设立“见危不救罪”。目前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都规定有这个罪,即当他人生命处于危险状态时,如果你经过了那个地方救助他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没有救,就是犯罪,在德国处一年以下自由刑,在法国处五年以下自由刑。

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新问题

张明楷教授还指出,科技的发展给刑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问题,目前各种理论就争议不休。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自己的线路上遇到违章的数位行人时,可否为了避免数人死亡而轧死一位没有违章的行人?对此张明楷教授表示,“我倾向于肯定回答,生命是平等的,但是多数和少数是不一样的。”

Ⅲ 张明楷教授《刑法学》一书第280页提到的“构成要件的故意”的内涵是什么与“责任的故意”有什么区别

我不太理解你想问的是什么,但是我看了张明楷教授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对这段的理解是,如果行为人以为自己实施的是正当行为(如正当防卫),但是实际上其实是假想防卫,那他对于行为的违法性是不存在故意的,因此不能认为是故意。
若甲明知乙出现了假想防卫而利用乙,比如乙一直以为丙要杀他,丙其实也一直威胁乙说要杀乙,一天丙拿着锄头出现在乙的门前(丙可能只是刚从地里回来,当时并没有要杀乙的意思),乙觉得自己生命受到了威胁,就想在丙“动手”之前把丙杀掉,而甲刚好有一直与丙有过节,甲也知道丙此行并不是来杀乙的,因此,甲就利用这次机会,帮助乙实施了乙所认为的“正当防卫”,对于这个行为,根据法律效果的限制责任论,乙为故意,甲构成帮助犯,根据张明楷观点,乙为过失,甲为故意利用他人过失行为的间接正犯,即使甲不构成间接正犯,也能成立故意的帮助犯,这是因为张明楷教授认为对于正犯的假想防卫行为并不以故意为前提,而是以不法行为为前提。也就是是说,只要乙的行为构成假想防卫,甲的行为就可构成犯罪。

Ⅳ 张明楷刑法学思想!

张明楷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承继并发展了德国和日本的三阶层理论
德日三阶层:构内成要件符合性、容违法性、有责性。
张老师的两要素说把犯罪构成分为客观违法构成要件和主观有责构成要件。认为一个行为若构成犯罪必须同时符合且直须同时符合这两个要素。而且不同于前苏联和我过现有的并列体系,张老师认为违法和有责是递进的,先判断违法,成立后再判断有责。

Ⅳ 张明楷《刑法学》

你好朋友,我看过张明楷教授的第三版《刑法学》这本书,你说的这种情况的意专意思是 如果出现这种极其罕属见的事情,而法益侵害非常严重,刑法没有规定为有罪,那就是没有罪,但一样会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希望你顺利解决问题。

Ⅵ 张明楷的刑法原理可否一读

非常值得一读,属于理论性质的知识,这些原理能学懂并且理解了,再学习刑法的个论就简单多了。

Ⅶ 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关于盗窃的规定,特别是张明楷对于盗窃罪的定义。。谢谢。。越详细越好。。

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第724页: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版数额较大的财物,或权者多次窃取的行为。不过,根据最新的法律规定,张明楷教授在《刑法学》第四版中已经做了修改,第873页写到: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

张明楷教授关于盗窃的界定不同于其他学者之处,主要在于对窃取含义的理解。一般学者认为盗窃是指秘密窃取,而张明楷教授认为“窃取是指使用非暴力胁迫手段(平和手段),违反财物占有人的意志,将财物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人占有”(第三版P727),“窃取是指违反被害人的意志,将财物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人占有”(第四版P877)。

Ⅷ 关于张明楷《刑法学》

你可以到旧书网上去看看,或找一些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买

热点内容
劳动合同法工作人员侵权 发布:2025-08-27 08:25:20 浏览:269
二级建造师法规哪个老师讲的好 发布:2025-08-27 08:16:31 浏览:898
国有事业用房出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7 08:12:45 浏览:210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44条 发布:2025-08-27 08:12:44 浏览:707
刑事诉讼法第177条规定 发布:2025-08-27 08:11:25 浏览:477
浅谈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的现状 发布:2025-08-27 08:10:44 浏览:813
二手房交易补充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27 08:04:53 浏览:896
宜川县人民法院中标 发布:2025-08-27 07:57:09 浏览:140
共同观看民法典 发布:2025-08-27 07:55:42 浏览:761
新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背景 发布:2025-08-27 07:50:03 浏览: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