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司法部
❶ 遵义市北京路办事处副主任唐军受贿,贪污,怎么举报
可以举报到当地的纪检委或者是监察委或者是公开机关都可以。
❷ 急求唐朝军队中的幕僚也就是官职的官职名称!
唐代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州、府衙门都设有长史、参军、录事等官职,号称“幕僚”;
五、地方行政系统--州县/道州县府
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唐代中期出现府、道。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府州328个,县1573个,可
见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1)州长官为刺史,下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
上佐--长史、司马,没具体职事,辅佐刺史而已。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后期一般不置
上佐之职。
判司--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尚书省六部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礼
仪、赋税、仓库、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各方面事务。录事参军--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
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
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2)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主薄和县尉。
县丞--县令副手,相当于州上佐。
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
主薄--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
3)府: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重要而称为府。府官与州官设置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长
官称尹,副长官称少尹。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都护府设官也与州相同,仅长官称都护与
副都护。
4)道: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
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后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
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
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47个。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
、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
六、武官系统
1、南衙诸卫和府兵
朝廷设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无调兵权。
·十六卫名称:唐玄宗开元时大体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
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总称为南衙诸卫。
·十六卫职责: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后四卫不辖府兵,只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
·十六卫官吏: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有长史、录事参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仓、兵、骑、胄四
曹分别负责俸禄、给养、考绩、宿卫、马匹、兵械等具体事务。
·除十六卫外,东宫还仿照十六卫设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
的禁卫部队。
·调兵: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令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
州郡发兵。
2、北衙禁军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
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
各设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
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凌驾于北衙六军之上。
·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❸ 唐朝军队中掌官刑法的是什么官
唐朝的中央司法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以及中央监察机关。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统一于最高国家司法事务。其中,大理寺为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复核大理寺及州、县必须上报的徒刑以上案件。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
但涉及军人犯法时,是由另一个机构来处置的。这个机构叫做卫尉寺,专章军法。
但在军队作战当中
军人的斩
打
都由当时领兵将领直接发布命令并执行。
❹ 急求唐朝军队中的幕僚也就是官职的官职名称!
唐代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州、府衙门都设有长史、参军、录事等官职,号称“幕僚”;
五、地方行政系统——州县/道州县府
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唐代中期出现府、道。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府州328个,县1573个,可
见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1)州长官为刺史,下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
上佐——长史、司马,没具体职事,辅佐刺史而已。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后期一般不置
上佐之职。
判司——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尚书省六部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礼
仪、赋税、仓库、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各方面事务。录事参军——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
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
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2)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主薄和县尉。
县丞——县令副手,相当于州上佐。
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
主薄——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
3)府: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重要而称为府。府官与州官设置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长
官称尹,副长官称少尹。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都护府设官也与州相同,仅长官称都护与
副都护。
4)道: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
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后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
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
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47个。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
、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
六、武官系统
1、南衙诸卫和府兵
朝廷设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无调兵权。
·十六卫名称:唐玄宗开元时大体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
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总称为南衙诸卫。
·十六卫职责: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后四卫不辖府兵,只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
·十六卫官吏: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有长史、录事参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仓、兵、骑、胄四
曹分别负责俸禄、给养、考绩、宿卫、马匹、兵械等具体事务。
·除十六卫外,东宫还仿照十六卫设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
的禁卫部队。
·调兵: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令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
州郡发兵。
2、北衙禁军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
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
各设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
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凌驾于北衙六军之上。
·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❺ 唐朝军队中掌官刑法的是什么官
唐代采取的是府兵制(安史之乱之前,安史之乱之后,府兵制崩坏,各地融合地方色彩),所以你的问题要具体要落实到是什么兵将
而有唐一代,各个部门名称也曾数度改变,比如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但高宗龙朔元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右相。光宅元年又改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开元元年又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紫微令。之后又改到最初……
楼上的说的不够详细,我来补充:
大理寺:
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长官叫大理寺卿,副长官叫少卿、其次依顺序有丞,有大理正,司直,评事等,不过这机构只负责审判,经常是中书、门下两省的大佬们会说 “交予大理寺审明夺断”,但具体怎么处理还得人家说的算。(多一句嘴,因为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太宗之后此职位多为空缺)
另外唐朝的军队分十六卫和诸军,包括禁军、边军、地方武装(如团结兵)等。前两种虽任务有别,但都是职业兵,后一种则具有民兵性质;其中边军是国家武装的主力。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原中央军队转变成为地方军队。平叛过程中刚刚组建的军队,则在地方化的趋势下,组建之初即已具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十六卫的长官一般都叫将军,如千牛卫的长官就叫诸卫羽林千牛将军,是相当于御史大夫的品级。
诸军则是各种将军,按品级分。如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冠军大将军
另外就是地方军,就是个道各府的驻军。
唐朝把行政辖区分为州县,另外还有府,类似现在的特别行政区,又把州县按照山川地形分为道。长官分别是州刺史,县令,府尹,道节度使。
最高行政长官都有处罚权力。
除了最高长官统领军政大权之外,其他的也有如,诸曹参军,都知兵马使、都押衙、都虞侯、都教练使、都指挥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