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填墓道
① 填湖,填湿地造成违反刑法规定吗
肯定是违反刑法规定。
② 斩头是什么刑法
斩头,是俗称,应当成为斩首。斩首,原理是割断脖子,也就是说将头和躯干分内离。这种极刑并容不是要造成受刑人肢体残缺,而是因为被截去部分相当重要,能导致立即死亡。
斩首的刑罚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原因是其场面过于血腥,且难于清理,亦有不少人认为违反人权。
中国在1905年以枪决代替斩首,法国也在1981年废除死刑(至少废除了斩首),现时只有部份伊斯兰教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也门等以斩首作为处决囚犯的其中一种合法方式。虽然合法,但并不常用。
到了21世纪,斩首被部份人士,如恐怖分子等当作私下处决人质或敌人的方式,甚至成为恐怖袭击的手段。2004年便有多名外国人,多数是一些参与伊拉克战争国家的平民,在伊拉克被恐怖分子掳为人质,并在退兵要求得不到其国家所属政府答应后,在录影机前以斩首处决(严格而言应为“割首”)。
③ 请帮忙解决两道刑法案例,谢谢
一、案例中吴某不构成犯罪。这个案例很有意思。吴某有故意杀人的主观意愿,而且为此意愿实施了怂恿坐飞机,购买机票供乘坐等行为,但是,其利用飞机坠毁杀人的想法,是吴某这个自然人无法亲自实施的,如果其有超自然力量,也犯不着用此异想天开之法了。因为这个驱使飞机坠毁的杀人方法是他永远用意念想法无法实现的。至于飞机真的坠毁,纯属偶然,是风暴等自然力量的偶发因素造成的。吴某的行为与飞机坠毁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其行为对于兄长的死显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二、高建生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高某在这个案例中仅打了一拳,很不幸一拳命中。高某打人显然是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是以结果定罪的,轻伤即可追究刑事责任,死亡则十年以上。关键在于伤害行为与死亡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经鉴定,死者是因动脉瘤破裂,大出血,心包填塞死亡。如果没有这一拳,动脉瘤不会破裂,不破裂就不会流血填塞心包而死,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是成立的。尽管是因为死者特殊的身体特质,与高某一拳打在胸部结合而导致其死亡,但这无法抹杀一拳引起的死亡后果。如果这一拳不是打在此处,而是打在脸上或许就不会死人。虽然打拳打在何处有偶然性,但是打拳达到此处致人死亡就必须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再打个比方,用枪远远的射杀人,一枪打在头颅或心脏就死亡,打在腿上就不死,打在何处有偶然性,但初衷都是故意杀人,只是打不死与打死量刑不同而已。同样,故意伤害的行为确定,死亡的后果确定,法医鉴定结论就将两者的因果关系串联起来。
有点罗嗦了哈,不过分析案例很过瘾,见笑。
④ 刑法问题!
,B,ABCD,BC,ACD,ABCD,BCD
29,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
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本罪为选择性罪名,具体包括
窝藏罪和包庇罪。
30,这个是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那一章里。显然是B。
31,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
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32,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
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
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33,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
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
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34,本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
,进行诈骗,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的行为。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
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两者都表现为欺骗行为,而且招摇撞骗
罪也可以如诈骗罪那样骗取财物,因而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表
现在: (1)侵害的客体不同。招摇撞骗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机关的
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仅限于公私财产权利。(2)行
为手段不同。招摇撞骗罪的手段只限于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
或职称进行诈骗;诈骗罪的手段并无此限制,而可以利用任何虚构事
实、隐瞒真相的手段和方式进行。(3)犯罪的主观目的不同。诈骗罪
的犯罪目的,是希望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而招摇撞骗罪的犯罪目的,
是追求非法利益,其内容较诈骗罪的目的广泛一些,它可以包括非法
占有公私财物,也可以包括其他非法利益占有;(4)构成犯罪有无数
额限制的不同。只有诈骗数额较大以上的公私财物的,才可构成诈骗
罪;而法律对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的构成并无数额较大
的要求,这是因为,这种犯罪未必一定表现为诈骗财物,而有可能是
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首先和集中地表现为由特
定的犯罪手段所决定的对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的破坏。尽管招
摇撞骗罪与诈骗罪有上述区别,但在行为人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
或职称去骗取财物的情况下,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两个罪名,属于想
象竞合犯。处理想象竞合犯的案件应当按照从一重罪处的原则。
35,这题就是指行为犯。多少的危害国家犯罪,都是行为犯。A.盗窃罪
我需要解释的是,
C.伪证罪与E.骗取出口退税罪。
伪证罪,虽然如果伪证的事实无关紧要、对案件的处理影响不大,不
能以伪证罪沦处。但是通过伪证罪的定义来看,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
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因此前者不认为是犯罪,而后者只要实行就构成犯罪。所以是结果犯
骗税罪既遂形态认定
目前实践中对骗税罪既遂形态的认定有行为犯与结果犯两种观点。
持行为犯观点的学者认为,在骗税中只要犯罪行为人实施了骗税行为
都构成既遂,而不要求物质性或有形的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不必要
取得出口退税款;但行为并非一着手即告完成,必须有一个实行过程
。[1]持结果犯观点的学者认为,(2)该罪的既遂不仅要实施符合犯罪构
成具体要件的骗税行为,还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在赞成结果犯
为既遂形态的观点中,又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当以外贸企业是否取
得出口退税款为法定危害结果;另一派则主张以行为人是否取得非法
利益为依据。
我们赞同应认定结果犯为骗取出口退税罪的既遂形态,且认为应当
以行为人是否取得非法利益为法定危害结果的判断依据。理由如下:
首先,一些外贸企业虽然在出口退税犯罪环节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
用,但参与实施骗税犯罪的主体中,除了外贸企业还包括一些自然人
或其他单位犯罪者,他们在出口退税犯罪中的作用、危害性也很大,
是骗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以外贸企业取得退税款作为既遂依据
,难免以偏概全,忽视了骗税犯罪主体结构的复杂性。因此,不能以
此为依据。
其次,判断犯罪既遂还是未遂应当以法定结果的发生(在骗税罪中就
是行为人非法利益的取得)为依据。这主要看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的预
期收益是否得以实现:如果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实现了其预期收益或部
分地实现了其预期收益,应认定为结果犯既遂;反之,应为犯罪未遂
。
综上所述,将骗税罪的既遂形态认定为结果犯既遂是合理的。
⑤ 在观看过罗翔说刑法后,你都有哪些体会
有的人他真的能闪闪发光。罗翔老师吸引人的不仅是知识量,有趣的课堂风格,还有他的三观。
偶然刷到好友的朋友圈刷到一个学化学,正在立志考教师资格证的朋友分享的罗翔老师讲课截图,有被惊到。惊讶我的不是截图的内容,不是有关张三的一千个小案例,而是这个朋友和我一样学理,高考填志愿时我有一个院校里选了法学专业,遭到了她的极力劝阻,她给出的原因是,学法要背的东西太多,发际线容易和学计算机一样撑不住,而且,要背的东西那么多,整本书都是密密麻麻的字,一定很无聊。所以我非常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促使她积极主动的寻找法学相关课堂来看,而且像看综艺、追剧一样看的津津有味,时不时的向周围朋友安利。
⑥ 关于刑法题,这题该如何做,望高手指教
1敲诈勒索
2合同诈骗
3强奸未遂、故意杀人。刑事处罚10年以上
4寻衅滋事,一般给与治安拘留,情节严重刑事处罚
5票据诈骗罪,非法占有
⑦ 世界上最残酷的52种刑法
第名:铜牛
铜牛,也称西西里公牛,其是当地最为残酷的刑罚。该酷刑源自古希腊,其是用黄铜铸造的一只中空公牛,在其一侧有门和门栓。
行刑时,受刑者会被放入铜牛内,而后在其下面点火。随着不断的加热,公牛会逐渐变为黄色,最终造成受刑者被活活烤死。
而铜牛的设计会使受刑者的喊声变得极具乐感。可以预见的是该刑具的发明者,最终也被执行了该酷刑。
第2名:十字架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古老刑罚之一,因为耶稣就是被执行的此刑罚。
受刑者的手脚会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后十字架会被升起。
受刑者会被吊在十字架上直至死亡,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几天,通常受刑者都是被渴死的。
第3名:合婚共死
合婚共死是一种最为可怕的死刑,当然其肯定也是最为有趣的一种。该酷刑源自于法国,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较为常见。
即将两个年龄相仿的裸体男女绑在一起,而后将他们投入水中使之溺水而亡。
在一些不能采用溺水处决的情形下,这对受刑者将会被处以一箭穿心。
第4名:断头台
断头台是最为臭名昭着的死刑方式之一。其是由一把与绳子相连的铡刀构成,受刑者的头会被放置在刀架中间,而后,刀片迅速落下使之斩首。
断头台看似是一种人道的死刑,实则不然,因为在受刑者的头被斩落的几分钟内,其还是活着的。据围观者说,在受刑者头被斩落后,其仍然会眨眼睛和说话。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刀片落下的速度很快,尚未对大脑造成意识丧失。
第5名:水泥鞋
这一酷刑源自美国黑手党,其执行方法是将受刑者的脚放入煤块中,而后填充湿水泥,最后将受刑者扔入水中。
这一酷刑直至今天仍在沿用,与鱼同眠是这一死刑的委婉说法。
第6名:绞刑,剖腹,分尸
在英国,犯有叛国罪的人会被处以绞刑,剖腹及分尸,该酷刑在中世纪时极为常见。
虽然,1814年,该极刑被废除了,不过有数千人都是死于该酷刑。该处决的程序如下:首先受刑者会被一辆木制的囚车运往行刑地。
而后,受刑者会被勒住脖子悬吊一段时间,直至其几乎断气(绞刑)。再次,会对受刑者进行剖腹和阉割,其肠子和生殖器会在受刑者面前进行焚烧。
最后,受刑者的身体会被分成四段,而后斩首(分尸)。
第7名:格鲁比亚领带刑
哥伦比亚领带又称哥伦比亚割喉,是黑帮惯用的惩罚手段。
用刀子或锐器割开受刑者的喉咙,将舌头从里面掏出,然后在脖子外面打一个结,就是“领带”了!该酷刑在充满杀戮的哥伦比亚时期极为常见。
第8名:五种酷刑
这一刑罚比较好理解,即对受刑者处以五种酷刑:即割鼻,断一手,断一脚,而后阉割,最后腰斩。
这一刑罚是中国丞相李斯发明的,不过,戏剧的是,其最终也是死于这一酷刑。
第9名:象刑
在南亚及东南亚,象刑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人们会训练动物执行两种形式的死刑,一种是慢慢地折磨致死,另一种是瞬间地碾死。
王室成员通常会采用象刑来证明其控制野生动物的能力,并用以增强民众对皇室的畏惧。
而这一刑罚后来被罗马军队采纳,并将之用于处决逃兵。
第10名:火项链处决
这一刑罚在南非比较普遍,不幸的是,其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火项链处决是用一个充满了汽油的橡胶轮胎套在受刑者的胸部和手臂上,而后执行火刑。
火项链处决会将人的身体烧熔, 这也是其会排入前十的原因。
第11名:火刑
火刑已经被延用几个世纪了,通常犯有叛国罪和巫术罪的人会被处以火刑。
今天,火刑被认为是一种极为残酷而罕见的刑罚,不过,在18世纪以前,这一刑罚却很常见。
受刑者会被绑在大木桩上,且往往会被放置于城镇的中心,以供围观者观看其受刑的全过程。
火刑被认为是最慢的死刑方式之一。
第12名:凌迟
凌迟也被称为千刀万剐,其存在于公元900年到1905年。该刑罚是慢慢地对受刑者的身体各部分进行切割,尽最大可能的延长刑犯的痛苦。
根据儒家思想,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支离破碎,那么其死后,灵魂也不会完整,这就意味着受刑者即使死后,其灵魂也会一直受折磨。
第13名:西班牙钩刑
这种死刑常见于中世纪时的欧洲。其刑具可以撕开任何阻碍物,包括肌肉,骨骼及皮肤。
受刑者通常会被裸体捆绑,而后被慢慢折磨致死,有时也会被当众受刑。
行刑时会从四肢开始, 逐步向内,最后是脖子和脸。
第14名:蛇坑
蛇坑是最古老的死刑之一,也是很常见的一场死刑方式。罪犯会被投入到一个充满了毒蛇的深坑中,坑中愤怒而饥饿的蛇会对其进行攻击,直至罪犯死亡。
许多名人都是死于这一极刑,这其中包括朗纳尔·洛德布罗克,维京战神,和勃艮第国王贡纳。
后来,人们对传统的蛇坑进行了改进,使之变成了一个装满水蛇的小游泳池。
第15名:活埋
活埋是一种极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该刑罚即可以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集体。
其通常会将受刑者捆绑起来,而后放置于洞孔中进行活埋。
最近的一次骇人听闻的活埋发生于二战时期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士兵们活埋了数万中国百姓,其填埋地被称为“万人坑”。
⑧ 刑法知识
抢劫罪
〔释义〕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立即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条文〕
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二百六十九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九条聚众“打砸枪”,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依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十七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和规定〕
《铁路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在列车内,抢劫旅客财物,伤害旅客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刑事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1993.10.11法发〔1993〕28号)
如何认定和处理在列车内实施抢劫的犯罪行为?
《铁路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在列车内抢劫旅客财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一)在列车内抢劫旅客财物,是抢劫罪中一种严重的犯罪形式。具体认定时,应当根据刑法有关抢劫罪的规定,结合铁路运输的特殊性,综合考虑。凡在列车内,对旅客使用暴力、胁迫手段,如以语言威胁、暴露或者暗示携带有凶器或者依仗人多势众,对被害人施加精神庄力等,强拿旅客财物或者以“借钱借物”的名义,索取财物的,以及对旅客实行强买强卖,侵犯旅客财产权益的,均应以抢劫罪论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见“盗窃罪”法律依据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1.22法释(2000)35号)
为依法惩处抢劫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
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第二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既包括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运营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旅客、司售、乘客人员实施的抢劫,也包括对运行途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拦截后,对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员实施的抢劫。
第三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
抢劫正在使用中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视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第四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四)项规定的“抢劫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参照各地确定的盗窃罪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执行。
第五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七)项规定的“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使用枪支或者向被害人显示持有、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行为。“枪支”的概念和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的规定。
第六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6月8日 法发[200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印发,供参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抢劫、抢夺是多发性的侵犯财产犯罪。1997年刑法修订后,为了更好地指导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抢劫解释》)和《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抢夺解释》)。但是,抢劫、抢夺犯罪案件的情况比较复杂,各地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为准确、统一适用法律,现对审理抢劫、抢夺犯罪案件中较为突出的几个法律适用问题,提出意见如下:
一、关于“入户抢劫”的认定
根据《抢劫解释》第一条规定,认定“入户抢劫”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户”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二是“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抢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不属于“入户抢劫”。三是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入户实施盗窃被发现,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如果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发生在户内,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如果发生在户外,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二、关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认定
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的旅客具有不特定多数人的特点。根据《抢劫解释》第二条规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主要是指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运营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旅客、司售、乘务人员实施的抢劫。在未运营中的大、中型公共交通工具上针对司售、乘务人员抢劫的,或者在小型出租车上抢劫的,不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三、关于“多次抢劫”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