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公司法
1. 范冰冰告陈永朋侵犯姓名权怎么样了
因陈永朋在微博中发表涉及范冰冰与他人私人关系的言论,另在含有范冰冰的视频中加载自己微信二维码,范冰冰以姓名权、名誉权被侵为由,将陈永朋及新浪微博诉至法院。
综上,北京一中院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来源;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2. 董事长一定是公司最大股东吗
董事长是公司董事会的领导,其职责具有组织、协调、代表的性质。董事长的权力在董事会职责范围之内,不管理公司的具体业务,一般也不进行个人决策,只在董事会开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开会时才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投票权。那么,董事长是最大的股东吗?
一、董事长是最大的股东吗:
不一定!虽然实际生活中,董事长多有股东担任,但是也有董事长不是股东的例子。况且,法律并未就董事长应是股东作出硬性规定。越是现代化的管理越不需要股东去担任董事长。在法律健全、人们法制观念很强的环境下,董事长、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越来越趋于独立化,他们管理公司比股东自己管理得还专业、还高效。因此,董事长不只不一定是大股东,而且可以是其他任何非股东,只要他没有《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列举的禁止担任董事的情况就行!
二、董事长的任职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董事长: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二)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三)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五)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3. 骗子公司的法戏
骗子公司的戏法可是千奇百怪防不胜防,唯一就是一切违背常规的必须警觉,永远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
4. 公司法案例解析
鲍不是公司股东。但公司应当偿还其出资1000万元。
1、公司章程没有规定鲍是股东,他本人也没有在章程上签字。
2、公司在登记机关备案的文件也没有鲍的名字。注册资本是1500万元,而不是2500万元,就说明鲍的1000万元并没有进入公司注册资本,而公司实际使用了,应当是公司的借款。
3、三股东应当对鲍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5. 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的法人代表 , 是三年之内还是永远不能担任新公司的股东或法人代表
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的法人代表:吊销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公司法人。
公司被吊销后法人受到的限制:
(1)工商黑名单限制三年,法定代表人三年内不能成立新公司,不能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2)税务方面会限制终身,税务不仅仅限制法人和负责人,还包括股东、监事、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其名下其他公司不能正常报税,不能参与国有企业招投标。
(3)企业法人不能上社保,不能贷款和移民。
(4)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和高铁,其子女不能出国留学。
企业营业执照被后的法律责任
(1)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司的一种行政处罚,营业执照被吊销后,不能再从事经营活动,但是其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并没有消灭,公司的债权债务仍由公司来承担;
(2)公司的营业执照被吊销后不能再从事经营活动,公司股东应当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3)如果资不抵债,股东原则上不应承担债务清偿责任,除非有证据证明股东出资没有完全到位,或者出资后抽逃出资。
(5)陈永公司法扩展阅读
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
首先,吊销营业执照会给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带来一定的限制。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名称三年之内不得使用,《公司法》第164条规定,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6. 急需一个公司法案例
公司章程规定股东被免职后需转让股份
法院认可除名条款效力
公司成立时,约定公司股东退休前因被免职不再担任领导干部时,必须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其他股东,即法律上所说的“除名条款”。近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除名条款引发的股权纠纷案件,一审依法判决被告刘文斌将持有的公司股权转让给赵玉强;赵玉强在受让上述股权的同时给付刘文斌股权转让款14万元及利息;公司在上述股权转让后三日内对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作相应的变更;第三人谢永超对上述股权转让应予协助。
2005年10月,江苏省镇江市某化工集团公司的经营层及中层干部共同投资设立了一家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化工集团的股东。刘文斌为化工集团所属分公司经理,2005年11月15日在投资公司登记股东谢永超的名下出资14万元。投资协议及公司章程约定,股东退休前因被免职不担任化工集团中层干部时,必须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化工集团的主要经营者,五年内转让价为出资额加银行同期同档存款利息。2006年8月,化工集团解除了刘文斌分公司经理的聘用,化工集团董事长赵玉强即要求刘文斌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自己,但遭到刘文斌的拒绝,赵玉强遂将刘文斌告上法院。
法院经审理后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案情回放
股东被免职引发股权纠纷
赵玉强是江苏省镇江市某化工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且为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005年10月,化工集团为了公司的增资扩股,经研究决定成立一家投资有限公司,规定由化工集团的经营层及中层干部出资设立。同月16日,投资公司出台了《股东共同投资协议书》,在投资协议的股权转让部分约定:股东退休前因被免职不担任化工集团中层干部时必须对所持股权进行转让;转让对象为化工集团的主要经营者。
当日,赵玉强、谢永超等22名登记股东在投资协议上签了名。在作为投资协议附件的“投资代表人(登记股东)谢永超”的列表中注明有“委托投资者刘文斌出资额14万元”,且刘文斌在该附件的相应位置签了名。刘文斌为化工集团下属子公司的一名经理。
2005年11月14日,公司的股东又签订了《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等内容作了与《股东共同投资协议书》相同的约定。根据公司章程和投资协议,刘文斌于次日出资14万元。同月21日,投资公司经工商登记设立,工商登记的股东为赵玉强、谢永超等22人。后投资公司成为化工集团的股东。
2006年8月18日,化工集团解除了刘文斌的职务聘用。2007年12月,谢永超与赵玉强对转让谢永超名下的、包括刘文斌持有的初始出资额股本金34万元之股权,按照《公司章程》和《股东共同投资协议书》,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当赵玉强和谢永超让刘文斌签字确认时,刘文斌得知在没有征求自己意见的情况下就将自己的股权转让了,便拒绝签字。没有刘文斌的签字确认,股权就不能实际得到转让。赵玉强和谢永超认为,两人间的转让协议,完全是按照《公司章程》和《股东共同投资协议书》进行的,在多次与刘文斌商谈无果后,今年3月6日,赵玉强来到法院,以刘文斌为被告,以谢永超、投资公司为第三人,向法院提起股权转让诉讼。
法官说法
除名条款不违诚实信用即有效
除名条款是指开除股东,或称为股东除名,实质为通过强制转让股东全部股份的方式取消股东资格,强迫股东退出公司的一种行为。因其内容具有强制性,因此往往被指责违反了法律上的自愿原则,从而认定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是无效的条款。在庭审中,原告赵玉强认为除名条款的约定符合自愿原则,内容不违反现行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为有效条款并可视为对股权转让民事行为设定的条件。被告刘文斌则认为,除名条款的约定本质上是强制转让股权,违反股权转让自由的原则,应为无效条款。
审理该案的法官说,有限公司具有人合性和封闭性,为了公司发展和安全的需要,对于公司的股东,自然有特殊的要求。除名条款的出现,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在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前提下,法律并不否认除名条款的效力。投资公司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成为化工集团的投资者,顺利实现化工集团的增资扩股。在投资协议和公司章程中明确限定投资公司的股东仅为化工集团经营层及中层干部,并以此进一步约定:“股东退休前因被免职不担任化工集团中层干部时必须对所持股权进行转让,转让对象为化工集团主要经营者”。该约定符合有限公司人合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为有效条款。对于投资公司股东内部而言,刘文斌已签名认可投资协议,实际出资到位,为第三人投资公司的股东。刘文斌应依投资协议和公司章程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投资协议和公司章程中的除名条款合法有效。
该法官同时说,虽然公司章程未涉及股权转让价格,但是在投资协议中进行了约定,且股权转让属公司存续可能会遇到的事项,故投资协议约定的股权转让价格可适用于发起人或原始股东之间股权的转让。(文中人名均系化名)
7. 被李嘉诚和杨受成争着出医药费,这个“陈伯”,到底什么来头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伯邂逅了李嘉诚,主动上前,开门见山的说:“李先生打算将来赚多少钱,就满足了?”
那时的李嘉诚还是一个塑料工厂的小老板,笑着说道:“不敢贪多,三千万就足够了。”
陈伯摇摇头,微微一笑,而后表示,李嘉诚命里的财运绝不是平的,他口中的三千万,在他的财运里只是九牛一毛。
时光转瞬而逝,陈伯逝世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香港的诸多风水师当中,陈伯算是较为低调的一个。
在这个信奉科学的时代,陈伯的传奇故事自然少不了被质疑,所谓“相面”的科学性,也是毫无根据的。
或许有几千个甚至上万个“陈伯”,但就他一个成功了,也不是没可能。
人们常说,神学之上是科学,科学之上是玄学。
但世间的事儿,又有谁能说的明白呢?
至少,杨受成和李嘉诚是真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