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目的说
『壹』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C.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贰』 刑法的目的是什么
《刑法》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的统一。
运用刑法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作斗争,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建立起来的人民民主的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正是以危害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颠覆国家政权,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因此,我们必须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作斗争,以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刑法正是这样规定的,它把危害国家安全罪列为一切犯罪之首,并且在规定的12种犯罪中,有7种罪可以判处死刑;规定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任何时候再犯罪的,都构成累犯,并予以从重处罚;对于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都可以判处没收财产。此外,刑法首次设专章规定了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的危害国防利益罪,对危害国防利益的各种犯罪作了具体规定,这些都为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有力武器。
运用刑法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侵犯财产的犯罪作斗争,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
我国刑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决定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赖以存在并不断巩固的经济基础,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源泉,而一切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所侵害的正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刑法的根本任务即是运用刑罚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和一切侵犯财产的犯罪和侵犯罪作斗争,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犯罪作斗争,为了同一切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作斗争,我国刑法专门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和侵犯财产罪两章,对于各种各样的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作了详细规定,从而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获得了有力的保障。
运用刑法同一切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地犯罪作斗争,保护人民群众地合法权益,是我国刑法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利,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并且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又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刑法必然把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国刑法专门规定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其中规定对于杀人、强奸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对于破坏选举、报复陷害等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和重婚、虐待等妨碍公民婚姻家庭权利的犯罪要予以刑罚处罚,这就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必将大大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运用刑法同一切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作斗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是我国刑法的中心任务。
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最终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而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和必要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因此,运用刑法同一切破坏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犯罪作斗争,以扫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的障碍,是刑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进而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我国刑法一方面设专章规定了“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对各种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司法秩序、妨害国(边)境管理秩序、妨害文物管理秩序等犯罪作了具体规定;另一方面,在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等章中,规定了有关破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方面的犯罪。刑法的这些规定,对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叁』 简述刑罚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有预防目的和报应目的:
一、预防目的
1、特殊预防
特殊预防,是指防止犯罪人重新犯罪。特殊预防的对象只能是犯罪人,即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2、一般预防
所谓一般预防,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报应目的
道义报应
道义报应是指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实行报应。根据道义报应的观点,对犯罪人发动刑罚,应以其道德过为基础,使刑罚与道德充分保持一致。道义报应的本质是将刑罚奠基于主观恶性,予以否定的伦理评价。道义报应揭示了刑罚的伦理意义,因而是刑罚的题中应有之义。
2.法律报应
法律报应是指根据犯罪的客观危害程度实行报应。根据法律报应的观点,对犯罪人发动刑罚,应以其客观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为基础。法律报应将刑法与道德加以区分,认为犯罪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恶,尤其不能把罪过视为犯罪的本质,满足于对犯罪的否定的道德评价,而是强调犯罪是在客观上对法秩序的破坏,刑罚是对犯罪的否定。
(3)刑法目的说扩展阅读
刑罚的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二条【主刑和附加刑】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三条【主刑种类】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种类】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肆』 关于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刑法的目的是要消除犯罪者心中的恶,恢复善和正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应处以不同的刑罚。不同身份的罪犯也应处以不同的刑罚。如果出于正当防卫而杀死了人,应免于刑罚。
『伍』 刑罚的目的是什么
刑罚的目的在于惩治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具体而言,刑罚针对的是需要承担责任的犯罪分子,刑罚的性质为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刑罚的对象只能是犯罪行为,其目的是国家司法机关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刑罚的目的是很重要的,也是刑法适用时的适用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二条 【主刑和附加刑】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陆』 我国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用来惩罚犯罪和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家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财产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保护公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柒』 什么是刑法的目的刑思想
1、针对刑罚正当化根据的不同看法和回答,可以分为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目的刑论又称相对主义,是刑事实证学派的主张。目的刑论认为,刑罚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及预防犯罪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因此,在预防犯罪所必要而且有效的限度内,刑罚才是正当的。目的刑论认为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在于预防犯罪,因而“为了没有犯罪而科处刑罚”是对其刑罚理念的经典表述。
2、《中国监狱学刊》1998年第5期中,张金桑的论文《论刑事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讲到:“正确认识刑事执行的独立地位及重要作用是进行立法的必要前提,现代意义上的目的刑、教育刑思想使刑事执行开始突破了理论和实践的传统界限,逐步摆脱其依附性和从属性,它自身特有的性质、职能及任务的实现,在客观上要求有一部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律,是刑事法发展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