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法宽容

刑法法宽容

发布时间: 2021-12-07 14:24:14

刑法中包容犯有哪些情形

你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 绑架罪包容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行为专和非法拘禁行属为;
2 拐卖妇女罪包容强奸行为;
3 拐卖妇女罪包容引诱,强迫卖淫行为。
4 抢劫罪包容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行为;
5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包容妨碍公务,非法拘禁的行为;
6 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包容妨碍公务行为;
7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包容妨碍公务行为;
8 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包容强奸行为
9 组织卖淫罪包容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行为。
谢谢!

❷ 如何认识刑法中行为触犯罪名时的"包容评价"的

一个行为触犯了某个罪名,在触犯该罪的同时触犯了另外一个罪;这个时候为了避免回重复评价,答将较小的罪行包容与较大的罪行之中。

例如,强奸罪的过程中,必然发生猥亵行为,但是猥亵罪被强奸罪包容,不再评价;

绑架后杀人的,绑架罪包容杀人罪,直接按照绑架罪处理(未满14周岁的除外)

❸ 老年人犯罪量刑,法律是否过于宽容

每一条法律在出台之前,都是经过很多法律专家商议后才做出决策的,毕竟法不容情,所以,既然有法律规定,那肯定就是公平公正的,不存在宽容现象,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对老年人犯罪是否从宽处理,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情节、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并结合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从宽处罚。”

❹ 如何理解我国刑法中的包容犯

在刑法罪数形态理论中原本并无包容犯一说,但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现行刑法存在包容犯立法例。这就要求我们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及时作出理论回应,以指导司法实践。目前我国刑法中比较典型的包容犯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一是绑架罪对故意杀人罪的包容。二是拐卖妇女、儿童罪对强奸、引诱、强迫妇女卖淫等罪名的包容。三是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对过失重伤、过失致人死亡、非法拘禁、妨害公务等罪名的包容。四是强迫卖淫罪对强奸、过失重伤、过失致人死亡等罪名的包容。据此,笔者认为,所谓包容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包容之罪)的过程中由于犯意的增加或转化而实施另外一个犯罪行为(即被包容之罪且为异种罪名),而刑法明确规定只以其中一个罪(包容罪名或属罪名)的加重构成定罪处刑的罪数形态。包容之罪和被包容之罪的发生在时空上存在密切的联系,行为人犯一种罪行,在同一时间、地点或相当密切的时间、地点针对同一行为对象或相关对象又犯另一罪,而且实践中这种数行为的并发还具有经常性,为了实现司法实践中对此类并发犯罪处断的统一,立法者便选择结合犯或包容犯的立法例将这些并发性犯罪进行归并性的重组。其中,立法对包容犯的重组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行为人实施了包容之罪(由该罪基本构成所规定的)和被包容之罪这两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犯罪行为。行为人分别实施了符合包容之罪的基本犯罪构成和被包容之罪犯罪构成的两个独立行为,在本质上属实质数罪,并且两个行为之间不存在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不符合牵连犯的成立条件。第二,刑法明确规定将构成实质数罪的两行为按照包容之罪一罪论处。即对于包容犯刑法规定按照一罪处断,而不实行数罪并罚。第三,刑法明确规定将符合两个犯罪构成的两个行为按照包容之罪的加重构成论处。为了实现罪刑相当,规定了比包容之罪基本犯罪构成更为严厉的法定刑,而将被包容之罪视为包容之罪的加重处罚条件,形成了包容之罪的加重构成。这是包容犯和一般的吸收犯在处断原则上所体现出的区别。基于这些特征,包容犯成为结果加重犯、情节加重犯、数额加重犯之外的一种新的加重的犯罪构成形式。如果对包容犯立法例所反映出的罪名之间如何相包容的规则进行初步的分析,笔者认为,目的性犯罪包容并发性犯罪,是所有包容犯立法例所遵循的一个规则。刑法分则条文一般是在规定了目的性犯罪之后,将在目的性犯罪过程中经常随附并发的犯罪作为对目的性犯罪进行加重处罚的条件。如绑架罪中,绑架罪是行为人的目的性犯罪,“撕票”而杀害被害人的行为是并发性犯罪;在拐卖妇女、儿童罪中,拐卖妇女、儿童行为是目的性犯罪,奸淫被害人或强迫被害人卖淫的行为属随附性的犯罪。立法者基于数个犯罪行为经常性并发的事实而创制了包容犯立法例,不可否认,这种立法例承载了立法者一定的价值追求,也正是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驱动立法者进行包容犯立法:一是公正,即罪刑均衡,量刑公正、统一。以行为人在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为例,依据包容犯的立法例,对此行为应以绑架罪的加重构成论处,处绝对死刑,但若实行数罪并罚,则法官有可能在死刑、无期徒刑的量刑幅度内进行裁量,最终不同的法官可能作出不同的裁决。包容犯将数行为按照一罪处断,以一罪的加重构成论处,这样立法并不导致重罪轻判,而且这样还可能避免不同的法院或法官对同样的罪行因为在实行数罪并罚的过程中的裁量和考虑不同所导致的量刑失衡和不统一。二是效率,即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便宜和高效。对密切联系、同时发生的数行为是以一罪论处还是以数罪论处,还应考虑刑事司法的难易性。如果以数罪论处过于复杂,不利于司法机关定罪量刑,则应主张以一罪论处。由于包容犯的处断原则是以一罪的加重构成论处,对数行为以一罪加重论处而不实行数罪并罚无疑便利了司法操作。 总之,对于包容犯立法例,在学界有积极提倡者,也有明确反对者,还不乏对其科学性、合理性提出质疑者。笔者以为,我们一方面应该对包容犯自身的基础理论问题,如概念、构成、特征、包容的根据与规则、利弊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要结合采用包容犯立法例多年来的司法实效同数罪并罚制度和结合犯立法例进行比较论证,通过对比分析,权衡各种立法模式的利弊得失,选择一种最适合我国国情并能获得足够的刑法理论支持的立法模式。在包容犯立法例被修改成结合犯或改按数罪并罚处理之前,有关包容犯的规定和处断原则应该得到严格执行,这也是刑事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❺ 刑法对精神病犯人是不是太宽容了

《刑法》第67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精神病人的分类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 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定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精神病人应否负刑事责任,关键在于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第二,行为时是否有辨认或者控制能力,既不能根据行为人的供述来确定,也不能凭办案人员的主观判断来确定,而是必须经过法定的鉴定程序予以确认;第三,对因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并不是一概放任不管,而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强制医疗。
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力,因此,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介于前两种精神病人之间的一部分精神病人。 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相比,这种人并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不能象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那样,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但是这种人作为精神病人,其刑事责任能力毕竟又有所减弱,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对这种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按以上规定,因为犯罪分子对社会的危害是客观的,投案自首“可以”从轻,但绝不是必须从轻,对待特殊情况,也存在例外,如暴力性犯罪分子屡教不改,社会影响恶劣,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种情况,即任其投案自首,也绝不能从轻处理,仍然要依法判处死刑。

❻ 什么是刑法中的包容犯

对于什么是包容犯,目前理论界有三种不同的表述:

第一种观点认为,包容犯是法条竞合的一种,是指整体法所规定的犯罪包含着部分法所规定的犯罪,两者发生竞合,应从整体法所规定的犯罪论处的情形。(注: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J].中国法学,1993,(3).)

第二种观点认为,包容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犯罪的过程中又实施了另一犯罪,但刑法明文规定将后一犯罪作为前一犯罪的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不实行数罪并罚的情况。(注:初炳东,等.论新刑法中的包容犯与转化犯[J].法学,1998,(6).)

第三观点认为,包容犯是指对数个具有并发关系的不同种的犯罪行为在立法中规定为依据其中一罪定罪,并对全部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犯罪形态。(注:曾芳文.新刑法分则对于数罪的处罚规定解析[J].中国检察官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2).)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实际上将包容犯与法条竞合中的包容关系混为一谈了。不可否认,包容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律现象,反映着刑法分则条文之间的包容关系,即包容犯之所以能够触犯数个相互包容的犯罪构成,(注:笔者认为,法条竞合的包容关系仅仅说明了包容犯的法律形式,并未揭示包容犯的内在本质。实质上,包容犯是犯罪构成要件的竞合,亦即数个犯罪之间在构成要件上存在相互包容的关系。)

正是由于刑法分则条文间存在的法条竞合中的包容关系造成的。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包容犯说明实际发生的犯罪行为,如何具体触犯相互包容的法条,是从动态的角度揭示刑法分则内部条文的实际联系,它强调的是以犯罪行为为前提,说明其行为的法律现象;而法条竞合中的包容关系则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刑法分则规定犯罪的条文之间的包容关系,说明刑法分则体系的某种特殊结构。由此可见,法条竞合中的包容关系是一个问题,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相互包容的犯罪构成是又一个问题,不可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包容犯实际是一种犯罪形态,与结合犯、牵连犯等犯罪形态一样,都是犯罪行为触犯刑法分则某种比较特殊的条文结构的结果。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对包容犯概念的表述是不足取的。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具有一些共性,如都认识到了包容犯在犯罪构成上包含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犯罪,并且两罪之间具有并发关系即在实施一犯罪的过程中又实施了相关联的另一犯罪,同时,法律明文规定仅依据其中一罪定罪即包容犯是法定上的一罪。

两种表述的区别在于:一是在定罪处罚上,第二种观点强调刑法明文规定以前罪定罪,而将后罪作为前罪的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不实行数罪并罚;第三种观点仅笼统地表述为依据其中一罪定罪,并对全部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都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第三种观点既没有强调依据并发中的何罪定罪,也没有强调刑法明文规定将后罪作为前罪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不实行数罪并罚。二是在对包容犯本质的认识上,第二种观点将包容犯表述为一种“情况”,而第三种观点则将其表述为一种犯罪形态。对此,上文已有论述,包容犯在本质上与结合犯、牵连犯等一样,是一种典型的犯罪形态,因而,将其表述为一种“情况”,不仅所含外延过于宽泛,而且似存对其本质认识不准之嫌。

笔者认为,对于包容犯概念的准确表述,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对包容犯依据并发中的何罪定性?对包容犯的处罚原则如何表述?基于上述认识及问题,笔者认为,包容犯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行为人在实施某一犯罪(以下简称本罪)的过程中,又实施了与本罪具有并发关系的另一不同种犯罪(以下简称后罪),但刑法仅将后罪作为本罪加重量刑的情节而不实行数罪并罚的犯罪形态。

据此,包容罪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包容犯包含了两种具有并发关系的不同种犯罪行为

  2. 首先,包容犯包含了两种相互独立的犯罪行为,即行为具有复数性。一个犯罪行为是不可能产生包容犯的,它包含了两种行为,而且这两种行为都分别构成独立的犯罪。所以,行为的复数性,是包容犯所以为本来数罪的本质所在。例如,刑法第321条第1款规定了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而在第2款第4项中规定,“以暴力抗拒检查的”,按严重的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处理,即将妨害公务罪包容在了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之中。此例包容犯所含的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妨害公务罪即是两种独立的犯罪行为。此含义是包容犯区别于实质上的一罪如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的关键所在。

  3. 其次,包容犯所包含的两种互相独立的犯罪行为,必须触犯了刑法上的不同罪名,即行为的异质性。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两个相互独立的犯罪构成,但犯罪构成的性质同一,不可能成立包容犯。此含义是包容犯区别于惯犯、连续犯的关键所在。

  4. 再次,包容犯中的包容关系应是重罪(本罪)包容轻罪(后罪)或者是重罪(本罪)包容重罪(后罪)的关系。要体现上述精神,包容犯中的包容关系只能是故意罪包容故意罪或者故意罪包容过失罪的关系,不能是过失罪包容故意罪的关系,否则,包容犯就显得不伦不类,也与事物的性质是由占据主要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相悖。

  5. 有人认为,包容犯的数个犯罪行为都是故意犯罪。(注:曾芳文.新刑法分则中对于数罪的处罚规定解析[J].中央检察官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2).)笔者认为,此观点与我国刑法立法相违背。因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包容犯包含了过失犯罪,例如交通肇事罪包容故意(间接)杀人罪,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容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即是如此。

  6. 最后,包容犯包含的两种相互独立的不同种犯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并发关系,即本罪与后罪之间,在时空上的联系,行为人在实施本罪的过程中又犯后罪,也即行为人犯本罪,同一时间和地点或者在相当密接的时间、地点并发后罪。例如,上例所举的在犯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过程中又犯了妨害公务罪即是如此。并发的数罪未规定为包容犯时,成立实质数罪,应数罪并罚。

❼ 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但该原则的四项基础则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1)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2)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3)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4)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5)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刑罚科处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作犯罪处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6)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扩大解释,但如何厘定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则是一个难题。从形式上说,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内进行解释;而类推解释所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外进行解释。从着重点上说,扩大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本身,仍然是对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从论理方法上说,扩大解释是扩张性的划定刑法的某个概念,使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该概念中;类推解释则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而以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行为具有同等的恶害性为由,将其作为处罚对象。从实质上而言,扩大解释的结论在公民预测可能性范围之内;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刑法第4条明文规定了该原则。平等适用刑法,是维护合法权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预防犯罪的要求,是实现价值追求的要求,是作为规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平等适用刑法的具体要求是:对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的保护;对于事实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认定犯罪;对于任何犯罪人,都必须根据其犯罪事实与法律规定量刑;对于被判处刑罚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刑罚。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刑法第5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罪刑相适应,是适应人民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是罪与刑的基本关系决定的,是预防犯罪的需要。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要求是:以客观行为的侵犯性与主观一是的罪过性相结合的犯罪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体再次犯罪的危险程度,作为刑罚的尺度;换言之,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清洁相适应。在立法上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注重对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宏观预测和遏制手段的总体涉及,确定合理的刑罚体系、刑罚制度与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将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实现刑与罪的均衡协调;在行刑方面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险程度的消长变化情况,合理的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❽ 刑法中的吸收犯与包容犯有区别么

有,一般认为吸收犯的前后两个或数个行为之间,是必经阶段和当然发展专的关系。比属如伪造假币后出售的,是吸收犯。
包容犯主要是指两个原本没有联系的犯罪行为,因为在实际中经常同时发生,立法将其中一个犯罪写入另一个犯罪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结果加重犯、情节加重犯,如绑架后撕票是本身是两个犯罪——绑架和故意杀人,但绑架罪包容了故意杀人,处死刑。拐卖妇女并强奸的,拐卖妇女罪包容强奸罪。

❾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该如何翻译。

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适当的刑律是我的本意

❿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内
1.行法定原则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热点内容
劳动法中木工定义 发布:2025-08-23 09:08:54 浏览:860
法官想退额 发布:2025-08-23 08:59:38 浏览:591
县级政府行政法规吗 发布:2025-08-23 08:44:31 浏览:881
律师商务照 发布:2025-08-23 08:32:08 浏览:506
阐述畜牧兽医行政法的组成 发布:2025-08-23 08:30:41 浏览:158
云南省法律援助第七条 发布:2025-08-23 08:30:34 浏览:715
十几岁能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3 08:29:54 浏览:17
组织的规章条例越多 发布:2025-08-23 08:29:14 浏览:568
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 发布:2025-08-23 08:29:12 浏览:34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几本 发布:2025-08-23 08:24:38 浏览: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