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手段错误

刑法手段错误

发布时间: 2021-12-08 20:48:40

A. 为何古代最残忍的刑罚手段“醢刑”会让死囚不寒而栗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西伯侯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曾前往朝歌救父亲回国。因为不从妲己,被污蔑行刺弑逆,

妲己就用钉子钉住伯邑考的手足,将他剁为肉酱,其名曰:醢(hai)。

随后为了试探姬昌,纣王和妲己又命人将伯邑考的肉酱做成肉饼,送给姬昌吃下。

每每看到此处,再联想到书中的“炮烙、虿盆”等残忍手段,让人不寒而栗,表现了商纣之残忍。但作者许仲琳如此描述,很多人觉得不过是小说家言,是为了构建人物形象所用。但在真实的商代奴隶制社会的制度下,如何残忍的杀人,是一项统治者必须掌握的技术。


上图_ 袁崇焕(1584年—1630年)

至于明清两代,正史中再无此种记录,当然袁崇焕被“磔”,随后被民众争相食之,不属于“醢”或者“烹”等刑罚之列。将人用烹制食物的方法残忍对待,可以看做是集权统治下威权主义对民众和各方势力的威胁和震慑,美剧《纸牌屋》中总统曾有名言: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让他们感到威胁和恐惧。可能就是这些残忍刑罚的出现的原因之一。

B. 古代最残忍的刑罚手段“醢刑”,为何会让死囚不寒而栗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西伯侯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曾前往朝歌救父亲回国。因为不从妲己,被污蔑行刺弑逆,妲己就用钉子钉住伯邑考的手足,将他剁为肉酱,其名曰:醢(hai)。随后为了试探姬昌,纣王和妲己又命人将伯邑考的肉酱做成肉饼,送给姬昌吃下。

每每看到此处,再联想到书中的“炮烙、虿盆”等残忍手段,让人不寒而栗,表现了商纣之残忍。但作者许仲琳如此描述,很多人觉得不过是小说家言,是为了构建人物形象所用。但在真实的商代奴隶制社会的制度下,如何残忍的杀人,是一项统治者必须掌握的技术。

上图_ 袁崇焕(1584年—1630年)

至于明清两代,正史中再无此种记录,当然袁崇焕被“磔”,随后被民众争相食之,不属于“醢”或者“烹”等刑罚之列。将人用烹制食物的方法残忍对待,可以看做是集权统治下威权主义对民众和各方势力的威胁和震慑,美剧《纸牌屋》中总统曾有名言: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让他们感到威胁和恐惧。可能就是这些残忍刑罚的出现的原因之一。

文:魏四维

C. 古代最残忍的刑罚,行刑过程长达2年,开始很舒服最后却惨不忍睹

在中国的古代有很多残忍的刑法,刑法的产生实际上就是君王为了让大臣们服从自己,让他们不敢违抗自己的命令,这是古代帝王的一种统治手段,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维护皇帝的权力,保卫皇室的利益,刑罚的产生和古代官员缺乏监管有关系,没有一个好的监管。官员在执法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加重了刑罚,就造成了很多残忍的刑罚。

其实还有一种最残忍的刑法是古代最残忍的刑罚,这种刑罚叫做滴水刑,听名字不是很残忍,但是一滴水的威力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造成不了什么伤害,但有一个词语叫做水滴石穿,这个时间长达两年,非常残忍。时间长了人就会被水滴贯穿。

D. 中国现代刑罚手段都有哪些

刑事处罚是指违复反刑法,应当受制到的刑法制裁,简称刑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E. 刑法中的方法错误到底是指什么

法律上的认来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源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

1、行为人的行为在刑法上不认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是犯罪。此种行为缺少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2、行为人的行为在刑法上已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此种误解一般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可视具体情节酌量从轻处罚。

3、行为人对其犯罪行为应当成立的罪名性质或者应处的刑罚轻重存在误解。此种误解对于行为人的定罪量刑不发生影响。

(5)刑法手段错误扩展阅读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1、客体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

2、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构成要件)。

3、手段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药杀害张三,但因为误认而错用了一种无毒的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为偏差,又叫做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

5、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

F. 下列关于刑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 简单来说,我国刑法将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两大类。

  • 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专附加适用。主刑包括管制、拘役属、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 附加刑,又称从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附加刑的基本特点是既能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 我国刑法规定,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此外,还有对犯罪的外国人独立适用或附加适用的驱逐出境。

G. 刑法中犯罪的方法错误和对象错误如何区别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区别:

1、定义:

对象错误:行为人因为误认导致预定指向的对象与实际指向的对象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仍未超出构成要件的范围。

方法错误(打击错误):也叫行为误差、目标打击错误等,指行为人因行为而导致实际打击的目标(对象)与预期打击的目标(对象)不一致。

例举如下:

例1,甲欲炸死乙,误将乙妻子的车当作乙的车,将炸弹装到了乙的妻子车上,炸死了乙的妻子。甲属于对象错误。

例2,甲欲炸死乙,将炸弹装到了乙的车上,不料乙的情人来开乙的车,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属于打击错误。

2、强调方向:

对象认识错误强调的是对象的认识措施,而对该对象利用什么手段来进行伤害不考虑。

打击错误强调的是采取打击的方式进行犯罪的情况。

3、法定符合说的统一性:

对象错误,不影响定性,此种错误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的结论一致。

方法错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

根据法定符合说,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的杀人行为也导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内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具体符合说认为成立某罪(既遂或者未遂)与过失犯罪的想象竞合犯。

网络--对象错误

H. 犯罪主观方面的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事实的认识错误。这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特殊问题,主要是解决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事实情况发生误解时的刑事责任。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可以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两大类。 所谓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行为的违法性是构成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具体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某种行为在刑法上并不认为是犯罪,而行为人由于误解法律而认为是犯罪。
2、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但实际上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
3、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在犯罪性质和刑罚轻重上有不正确的认识。 所谓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时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行为人对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事实的认识,是罪过的重要内容。具体说,这包括以下内容:
1、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质和种类的认识错误。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认识,例如,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根据实际情况应当构成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对犯罪对象认识有错误,但是对犯罪客体认识没有错误,例如,误甲为乙加以杀伤的,则对形式责任不发生任何影响;如果行为人对犯罪客体的种类认识有错误,则依行为人主观认识的客体种类定罪。
2、行为人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其选择的犯罪手段的性质的认识错误。这种情况不影响罪过的成立。但是由于死亡结果没有发生,行为人只负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3、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有错误认识,对行为人仍然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处理。
4、行为差误问题。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危害行为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了并不是行为人所期望的结果,行为人一般仍要负未遂的刑事责任。严格地说,行为差误不属于认识上的错误,但由于它与认识上的错误在观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才把它放在一起研究。

I. 刑法(认识错误/工具错误)

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事实情况的不正确认识,也就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的法律意义或者事实情况发生的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可分为两种: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一)刑法上的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相对,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性质和法律意义的评价上的不正确认识,又称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也谓法律错误。此种错误一般不会对行为人是否为罪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1]

1、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无罪行为,也称“假想非罪”。一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但认为未达到犯罪程度,不是犯罪。如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条的破坏军婚罪,其行为人可能只认识到与军人配偶同居不道德,但不至于犯罪。二是行为人更本就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而事实上确实犯罪行为。如“大义灭亲”、“同态复仇”等行为。

2、将无罪行为认为是有罪行为,也称“假想有罪”、“幻觉犯”。 行为人的该种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定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典型如正当防卫、盗取财物尚不足犯罪数额要求的。

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定性及刑罚轻重的认识错误。一是对自己行为应成立罪名的误解,这种错误认识在法条产生竞合时极易出现。例如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线,本来行为人触犯的是破坏电力设备罪。二是对行为应处刑罚轻重的误解,例如行为人不知刑法对加重或减轻情节有从重或从轻处罚的规定而受到与自己预想不同的刑罚。如正当防卫的过限行为,行为人知道刑法应对其过限行为给予处罚,但却不知道应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刑法上的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的认识与实际情况、客观事实不一致,即行为人主观上所认识之构成犯罪之事实与客观发生之构成犯罪之事实不相一致。这种认识错误可能影响到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有犯罪故意,进而影响到行为人是负故意责任还是负过失责任,亦或是不负责任。事实认识错误对于合理地解决行为人犯罪和刑事责任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理论比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理论更加复杂,它主要分为以下五种:[2]

1、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由于对某种客观事实产生误解,而导致其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符。典型如假想防卫、假想避险等行为。如一行人夜晚行路中被打劫,恰巧一民警路过救援,由于事发突然,光线不明,该行人以为其系劫匪之同伙,并将其打伤。

2、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出现偏差。该种认识错误有二种情形:第一,预想侵害的对象和实际侵害到的对象属同一犯罪构成要件,例如,甲欲杀乙,却误认丙为乙而杀死了丙。第二,预想侵害的对象和实际侵害的对象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如甲预想侵犯的对象是乙,于夜晚等在乙必经之路,后终于看到一黑影走过,遂开枪射杀,近前一看,乃是一熊。区分上述两种情形的效果在于行为人将承担的刑事责任不同,原因是由于其行为导致犯罪构成要件产生了偏差。

3、手段、方法的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方法的误用,使行为人主观上的犯罪构成和客观上的犯罪构成产生了偏差。如甲本欲毒药杀张三,但因为误认而错用了一种无毒的药物。另如误把毒药当药酒给他人治病,但却要了他人的命。

4、行为偏差,又叫做目标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有偏差。如甲欲杀张三,朝张三射击却击中张三身旁的李四。

5、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不符合实际情况。(1)行为造成了预定的结果,但误以为没有造成该结果;(2)行为没有实际造成预定的结果,但误以为造成了该结果;(3)知道行为已经造成了预定的结果,但对造成结果的原因有误解。

J. 刑法中客体错误和对象错误到底有啥区别

对于客体错误与对象错误的界限问题,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客体错误与对象错误是否有必要分清界限。第二,怎么分清它们的界限。我国刑法理论界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客体错误与对象错误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即客体错误中可能同时存在对象错误,对象错误又可能导致客体错误。这些都属于日本刑法理论中客体错误的范畴。可以看出,日本的刑法理论也没有把客体错误与对象错误区分开来,在他们看来,客体错误与对象错误是同一种错误形式。事实上,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而犯罪对象是目的物,这两种要素在刑法中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区分罪与非罪,还是在定罪量刑中,都体现着重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分清这两者的界限,否则在司法实践中就不能够准确地区分罪与非罪,在量刑中也不能够准确地根据犯罪人的罪责施以适当的刑罚。根据这个观点的意思,就是说两者的界限没有必要划清,也不能够划清。对此,日本刑法界对客体错误有着这样的定义:客体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某种客体当作自己意欲侵害的客体加以侵害。例如,行为人误以为甲是乙而予以杀害;误以为黑影是狗而开枪射击,实际上是人,结果将人杀死。
笔者认为:理论界对于这两者所说的界限不清,其实不是指它们的定义或外延不清,而是不同的事实错误在同一行为人实施侵害行为中“竞合”的问题。比如,行为人甲欲杀死乙,却误把丙当成了乙作为射击对象,如果此时甲射死了丙,那么甲的行为就属于对象错误,这一点不存疑问;但如果甲此时误拿了一把假枪,误把丙当乙,对丙进行瞄准射击,结果也没杀死丙,那么此时甲的行为就同时存在着两种事实错误——手段错误和对象错误。这就是不同的事实错误在同一个侵害行为中的并存,我们姑且将这种情形称为“事实错误的竞合”。同样的道理,对客体错误与对象错误来说,行为人在实施一个侵害行为时,他在主观意识上会同时存在着两种认识,一个是他想要侵害谁,这就是他所认识的犯罪对象,还有就是他将要侵害的犯罪客体,这两者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是有非常清楚的认识的。就拿杀人行为来说,一个人想要实施杀人行为,他在实施行为之前心里很清楚他想要杀谁,并且也很清楚他要侵害的是他人的生命权这个客体。此时,如果他把他人当作自己原先要杀的那个人杀害了,行为人主观认识上欲侵害的对象与客观实际所侵害的对象不一致——对象错误,但这种情况行为人主观认识上欲侵害的客体与客观实际所侵害的客体是一致的——都是他人的生命权,所以不存在客体错误,只存在着对象错误。但如果此时,他误把别人家的牲畜当作犯罪对象杀害了,那他的行为就同时存在了对象错误与客体错误,即主观认识的对象是人而实际侵害的对象不是人——对象错误;主观认识要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实际上侵害的是他人的财产权——客体错误。综上所述,对于客体错误与对象错误,可以认为是存在于同一侵害行为中的竞合,而不存在对象错误与客体错误在概念上界限上的不清。

热点内容
法官应该怎么执法 发布:2025-08-23 03:41:55 浏览:401
民事诉讼法45 发布:2025-08-23 03:40:40 浏览:997
劳动法规定出差补助 发布:2025-08-23 03:40:28 浏览:406
李昌道法官 发布:2025-08-23 03:33:42 浏览:997
毒品赌博法律知识 发布:2025-08-23 03:33:39 浏览:204
劳动合同法25赔偿金 发布:2025-08-23 03:32:10 浏览:779
社会与法凌晨发生命案下 发布:2025-08-23 03:30:31 浏览:349
调律师考试 发布:2025-08-23 03:20:47 浏览:983
发改局相关法律知识宣传 发布:2025-08-23 03:03:20 浏览:52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六 发布:2025-08-23 03:02:32 浏览: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