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司法权配置
1. 司法职权配置是什么意思
司法职权配置涉及多个层面,既涉及中央统一的司法权如何配置到地方的问题,也涉及各司法机关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相互利害关系;既涉及法院内部的职权和管辖权划分等级问题,也涉及司法职权配置如何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要、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问题。目前在司法改革中各种思潮并起,既存在司法理念和制度的问题,也存在着以部门利益为出发点片面强调其重要性的诟病,司法职权配置的改革主要停留在司法机关内部就具体操作问题进行的反行政化改革,但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改革本身充满了行政化色彩,而且比较多地呈现出自下而上、各自为战的局面;司法职权配置在强调科学性和收敛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便民性和社会功能的拓展,使改革失去了其本来需要坚守的目标,诱发了新的问题。党的十七大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把十六大报告中“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改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往司法职权配置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并在新的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来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2. 如何实现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司法职权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制约和配合两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既充分考虑司法职权配置中的制约要素,以达到对司法权的制约,实现司法公正;又合理设置司法职权中的配合要素,使司法权得以顺畅运行,提高司法效率。
3.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是公正司法的什么
我们认为,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办理案件的全部执法活动公正。根据这一概念,司法公正的外延很广,即不是指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公正,而应包括一切司法活动。人民法院的全部司法活动,就是对案件的裁判和对裁判的执行。因而,司法公正就是裁判公正、执行公正和裁判执行过程的程序公正。裁判公正,是指裁判客观真实、合情、合理、合法。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案件,能够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依法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裁决。裁判是终结诉讼程序、启动执行程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司法活动。执行公正,是指依法及时合理地实现或落实裁判文书确定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公正,就是司法活动的行为方式或过程公平合理。
4. 如何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一、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对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门等职责权限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构建职能明确、分工合理、制约有效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时切实做到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规范司法用权行为,全面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拓展监督渠道,主动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社团的监督、舆论的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
二、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
赋予独任法官裁判权,尊重合议庭评议案件形成的多数意见,切实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审判职能由主审法官和合议庭行使,如果出现了错案,相应的责任也由主审法官承担,加强主审法官的责任心,促进法官业务水平的提高。
既充分考虑当前法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肯定院长、庭长对裁判过程和裁判文书予以把关的积极意义,明确院长、庭长在具体案件裁判中的管理权限,明确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又必须突出法官的裁判主体地位,对院长、庭长以及审判委员会的参与行为作出明确的限定,避免把“审核”衍变为“审批”,“要求复议”衍变为“强制性变更”。
三、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针对不问层级司法部门之间的行政化管理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现的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报告案件处理等现象,明确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层级的司法部门之间要逐步回归原本意义上的审级关系,解决行政权制约审判权、审判不独立问题。
四、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
积极探索司法公开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司法行为。人民法院实行六项公开,将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向社会公开。推进阳光司法工程,加强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让审判流程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
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接受公众的检阅,倒逼裁判文书做到事实清、依据足、说理透。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务公开,对不起诉案件、刑事申诉案件依法实行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公开答复。
公安机关实行警务公开,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责任公开认定、交通事故公开处理等制度。针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审理程序透明度不够高、“重罪多减、轻罪少减”规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问题,建立减刑、假释审理程序公开制度,严格重大刑事罪犯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完善刑罚执行监督机制,使刑罚的执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针对一些地方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人民监督员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检察机关过度主导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真正使之成为司法机关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的重要举措,更好地直接体现司法民主。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5. 司法职权配置什么意思
司法职权配置涉及来多个层面源,既涉及中央统一的司法权如何配置到地方的问题,也涉及各司法机关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相互利害关系;既涉及法院内部的职权和管辖权划分等级问题,也涉及司法职权配置如何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要、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问题。目前在司法改革中各种思潮并起,既存在司法理念和制度的问题,也存在着以部门利益为出发点片面强调其重要性的诟病,司法职权配置的改革主要停留在司法机关内部就具体操作问题进行的反行政化改革,但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改革本身充满了行政化色彩,而且比较多地呈现出自下而上、各自为战的局面;司法职权配置在强调科学性和收敛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便民性和社会功能的拓展,使改革失去了其本来需要坚守的目标,诱发了新的问题。党的十七大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把十六大报告中“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改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往司法职权配置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并在新的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来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6. 如何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一是建立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制度机制。二是健全维护司法权威的法律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一是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二是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三是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四是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三)完善司法管辖体制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二是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三是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
(四)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一是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二是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三是完善审级制度。四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五是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五)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一是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二是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三是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四是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司法权的配置上,实行( )。
侦查权、审判权、执行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
8. 《决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举措主要有哪些
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审级制度。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加强职务犯罪线索管理,明确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依法严格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采取的措施有( )。
A.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B.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C.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D.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答案是ABCD
10. 请结合刑事诉讼法的理论谈谈对公正司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杜绝暗箱操作,遏制腐败
请结合刑事诉讼法的理论谈谈对公正司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杜绝暗箱操作,遏制腐败?一定要完善好监督机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