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总则54

民法总则54

发布时间: 2021-12-10 03:49:22

1. 民法通则第54条与继承法第25条的冲突

没有冲突啊?民法通则中的公民或自然人都规定的是活人……
至于继承人的放弃或同意继承遗产也是符合民法通则中公民的权利的啊?没发现冲突

2. 民法通则59条与合同法54条的区别

很大区别的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合同法调整的是合同当事人之间关系 五十九条所讲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中包括签订合同 但签订合同只是民事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希望帮助到你

3. 民法通则第54条是什么

第五十四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4. 民法总则143条对民事法律行为规定有哪些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4)民法总则54扩展阅读: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德国与苏联的立法经验。“民事法律行为”亦称“法律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中对其定义如下: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我国对民事法律行为(以下简称法律行为)“合法性”特征的规定不同于大多数国家。之所以在立法时我国将“合法性”作为法律行为特征是因为,当时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前苏联关于法律行为之界定。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它本质上是行为人设立法律关系意图的外在表示。

而事实行为则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因而法律对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的概括中也并不考虑不同行为人的具体意图内容。

因此事实行为必然是某种客观行为,是某种业已实施的、客观外界造成影响或后果的行为。仅停留在内在意志阶段或意志表示阶段,而未表现为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不构成事实行为。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内容而发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使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效力,而并非使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发生法律后果。而事实行为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因此,产生法定后果的法律事实和产生意定后果的法律事实两者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律行为之所以发生法律效力是基于法律对表意人“意思自决”价值认许的结果。其他非法律行为所产生之法律关系是基于“法律本身”价值的考虑。

3、法律行为本质不在于事实的构成,而在于意思的表示。

而事实行为相反。这是由法律行为的主观性特征和权利义务效果的非法定性决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时交付情况。

而法律行为观念仅仅是在意思表示从事实行为中分离出来之时才逐渐形成。只有在商品经济较为发展的阶段才产生了交易活动中约定(诺成)行为与实际履行行为相分离的要求。

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这一观点。正如梅因所说:“罗马法上契约观念的成熟是经过‘要式交易行为’到‘诺成契约行为’的一系列转变后最终完成的”。

5. 民法总则54条有哪些改变和意义

您好,民法总则第54条的突破点:
总则第五十四条规定:“自然人从事工商业经营,经依法内登记,为个体工容商户。”该条款为“在家办公”这种新经济主流生产生活方式扫清了法律障碍,使中国成为第一个为新经济打开大门的国家。
对照修改前的法律,《民法通则》第26条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总则原规定:自然人经依法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其实质性的改变在于:原规定中,自然人须先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才能从事工商业经营。而现在的规定是,自然人不登记,也可以凭自然人身份从事工商业经营;如果登记,则可以转为以个体工商户身份从事工商业活动。
二、民法总则第54条的意义
总则第五十四条意味着——自然人有权营商,依法登记的,是个体工商户;不登记,不叫个体工商户,但并不意味着无权营商,总则这样规定,不仅是对线上自然人营商地位的保障,还是对线下自然人营商进行赋权,彻底破除登记才准许经营的桎梏。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6. 求民法通则第54条的司法解释

民法通则来第54条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源概念,该条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
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行为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7. 民法通则59条与合同法54条有什么不同

民法通则:
第五十九条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二)显失公平的。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合同法:
第五十四条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8. 合同法54条与民法通则58条

希望你满意:《民复法通则》第制五十八条与《合同法》第五十四条间并不存在冲突。《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根据该法第五十二条是无效合同,这一点与违法合同、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合同不同,受害者只是受欺诈、受胁迫、被乘人之危的一方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受害方可以选择合同有效的权利,可以撤销或者变更合同而使合同无效。王泽鉴说:私法自治是民法之基本指导原则,而法律行为则为达成私法自治手段。法律行为之基本要义在于表意人得依其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上之效果。意思表示既足以创造当事人为规律自己社会生活之规范,则表意人决定其意思时,应有自由,否则将无以实践私法自治之理想。因此表意人于决定其意思表示时,因被他人诈欺或胁迫,受有不当之干涉者,法律上即应有救济之必要。(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卷,第35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9. 民法总则第147条和合同法第54条的区别

您好,民法总则相比,合同法规定的更为具体,针对的是合同。但是民法总则不仅仅版是针对合同而言权的,对于民事法律行为都可适用。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五十四条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10. 民法通则58条与合同法52、54条的区别联系

依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应认定为可撤销合同。

热点内容
公司打印机实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2 19:15:33 浏览:788
建立农村法律顾问 发布:2025-08-22 19:08:08 浏览:432
2017四川大学法律硕士 发布:2025-08-22 18:52:05 浏览:800
村委会有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22 18:50:32 浏览:184
房产纠纷律师案例 发布:2025-08-22 18:49:13 浏览:400
法院变卖车辆 发布:2025-08-22 18:48:26 浏览:558
一个道德败坏 发布:2025-08-22 18:42:28 浏览:364
道德建设月手抄报 发布:2025-08-22 18:40:10 浏览:51
合同法考试题目 发布:2025-08-22 18:39:32 浏览:741
中国海洋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学费 发布:2025-08-22 18:32:42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