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是保护谁
❶ 刑法保护的法益是什么
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公民人身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秩序,国防利益等。
❷ 刑法的修改在维护谁的权益
刑事立法及修改,应当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充分体现民意,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但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一些罪名的修改及设立,显然出现了偏差,对私权利与公权力的保护,出现了不同的标准,明显向公权力发生了倾斜,过多强调了体制内权力的保护。例如:关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虽然在草案中,将现行刑法中不入罪的情况取消,代之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仅仅如此,是否可以对此类犯罪进行遏制?是否充分体现了对私权利的保护?恐怕未必。不久前,“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的呼声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虽然“一律死刑”的要求不具有合理性,法律不能盲从,但其中体现出民众对此类犯罪的痛恨及恐慌是真实的。我们不能因为民众最终的诉求不合理,而忽视民众提出诉求的动因。孩子,作为民众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被拐卖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具备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其中,购买市场的存在是产生这一社会问题的驱动力,所以,对收买人加大处罚力度,以阻断市场经济链条,是解决途径之一。当然,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已经将收买人的处罚加重了,按照《草案》的提议,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取消不入刑的情况,而代之以适当从轻或减轻情节。即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但我国刑法对收购赃物的行为,最高刑期为有期徒刑七年(见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收购赃物属于该犯罪的行为之一)。显然,收买赃物比收买妇女、儿童的量刑要重很多。两个罪名进行横向比较时,法律对人的保护竟然低于对赃物的保护,明显出现了罪刑失衡的情况。对收买者量刑过轻显然是对民众私权利的保护不力。可能,有人会说,收买赃物与收买妇女、儿童的行为不能进行这种横向比较,二者成因不同。收买妇女、儿童的行为成因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刀切都量以重刑。重刑仅仅是治标,而建立全社会有效防范机制以及加大宣传才是根本。诚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我们对任何的社会问题应更切中于解决根本问题,而不能强硬地采用刑法或重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医闹”入刑的问题呢?《草案》将“医闹”入刑。明确了刑事处罚是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医闹”的成因比购买妇女、儿童的成因简单么?“医闹”的产生,一方面是一些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为索取高额赔偿,采用极端方式逼迫医院“和解”。另一方面,目前医患之间沟通机制不顺畅,患者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医疗纠纷的难度较大。医患纠纷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正常的医患冲突过多,才催生了“医闹”的现象。惩治“医闹”是必要的,但单靠刑法不能营造出正常的医疗秩序,更不会解决医患矛盾的深层次问题。当医院有此依据后,又会导致多少患者的正当诉求无法保护,会有多少患者锒铛入狱。那么,为什么在“医闹”的问题上,刑法会强硬地将其入刑?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无需考虑复杂成因,进行疏导教化呢?如果医院不是体制内企业(虽然存在民营医院,但体制内医院依然是主流,而且“医闹”现象多发生于体制内医院),法律是否会以如此强势的态度为其提供支撑呢?还有,《草案》将刑辩律师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明确入刑,作为维护法庭秩序的保障。真有那么大的必要么?当然,《草案》没有单独指向刑辩律师,但是其中含义也是不语自明的。刑辩律师作为私权利的代言人,天然的与公权力的认识会存在差异。在当今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一些刑辩律师出于对法律的不同理解,在履行职务及捍卫法律尊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当,甚至极端的行为对抗公权力,确实令司法公权力不快。虽然有律师个人行为准则因素参杂,但与司法整体失信不无关系,这是一段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可以通过律师执业准则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司法人员行使相应处置权进行调整,完全可以保障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于《草案》所提及的问题,现存的法律规定中均已存在相应的处罚规定,只不过没有上升到刑事处罚层面。但将之入刑,显然是在滥用立法权力。究竟是律师法庭上的不当言行已经达到了刑事处罚的标准,还是公权力的不满在通过法律进行发泄。现实生活中,被人骂一句,连行政处罚都难涉及,怎么轮到律师就需要判刑呢?当公权力将法律作为一己私器,肆意滥用,使律师屈从于公权力,是否考虑过对私权利的伤害。其实,对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人加大处罚力度与“医闹”入罪、刑辩律师入罪,三者间本没有可比性。但仔细品味三者间的立法原由,自然就存在了较大的反差。在保护私权利立法时,必须保持客观、理性、谨慎。一旦涉及对保护公权力立法时,可以大刀阔斧一些。究其根本,可能还是立法者对于公权力受到伤害的认同感更浓重些,更加的感同身受,因为,他们本属一个阶层。法律,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国之公器。一旦成为某阶层实现利益的工具,就是一个国家悲哀的开端。
❸ 刑法 保护管辖的问题
这几个都是我国刑法管辖的基本原则,其中以属地管辖为主,题主所言对国内犯的管辖一般适用的是属地管辖。
补充:《刑法》第六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属地管辖原则)
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属人管辖原则,特点:中国公民域外犯罪)
第八条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保护管辖原则,特点:外国人在域外对中国公民实施犯罪)
第九条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普遍管辖,特点:针对一些特殊罪名)
❹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
犯罪客体指的是受我国刑法保护的对象,也就是说,犯罪人所侵害的对象就是犯罪客体。
❺ 为什么刑法所保护的关系不等于刑事法律关系
刑法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而并非罪刑关系或者刑事法律关系。我国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刑法的基本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罪刑关系说”、“刑事法律关系说”所主张的刑法调整对象是“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犯罪人与国家追诉之间的关系”,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应该看到的是,这些关系是刑法的内容,但并不是刑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正如民法也要解决民事违法行为与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但民法的主要调整对象仍然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刑法规定了“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但目的是要通过这些规定来调整相应的社会关系。
(5)刑法是保护谁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称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称不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❻ 刑法保护的法益是财物的所有权,还是占有权
如果对侵占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加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占有行为与占有状版态之间的分别。侵权占罪的占有行为以财物已经置于行为人占有之下为前提,即行为人对财物的占有状态只是构成要件行为的前提,而非构成要件行为。同样地在侵占罪中也不存在占有状态的移转问题,因为财物本来就已在行为人的占有之下了。侵占罪的占有行为是行为人对已经处于自己控制支配下的财物予以占有,进行利用处分的行为。较之盗窃罪,盗窃罪中的构成要件行为是破坏他人对财物的占有并置于自己的占有之下,实际上是一种占有状态的移转行为但并非占有行为。在盗窃罪中行为人在取得了对财物的占有之后,也存在占有行为,即行为人在财物处于自己控制之中的前提下对财物的利用处分,但这种占有行为对于盗窃罪而言只是不可罚之事后行为而并非构成要件行为。
❼ 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指那些
只要涉案金额达到就是,故意伤害罪 以伤害罪造成的轻微 严重程度 及公共安全人民财产 生命 的 都是刑法范围内的
❽ 刑法如何保护公民
一、保护功能
刑法的保护功能是指刑法对社会关系的维护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国家、团体、社会、个人均享有各种权利,不同主体根据自己的权利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形成有序的社会关系。这种有序的社会关系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破坏这种关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从而保证社会关系的良好运作,便是刑法的一个重要功能。
刑法的保护功能,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予以实现的。犯罪是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国家对此类行为施以刑罚的惩罚,能够对犯罪行为予以打击和压制,使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予以恢复;在被侵犯的社会关系不能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对犯罪人予以非常痛苦的报应性惩罚,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对于哪些对社会关系有最大威胁的人,采取适用死刑的手段,彻底地予以排害,从而保证社会关系的安定。与此同时,通过对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罚,也满足并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向公众昭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坏性,从而产生警戒、教育作用,维护社会关系的安定。
刑法的保护功能,是刑法的原始使命决定的。刑法从产生那天开始,就是以惩罚犯罪为其使命的。刑法完全是因为惩罚犯罪而存在,其内容也完全是围绕犯罪而展开。因此可以说,没有惩罚犯罪的需求,就没有刑法存在的必要,通过惩罚犯罪而维护社会安定,是刑法的首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
我国刑法的保护功能,在立法上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刑法典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此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刑法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达到保护社会秩序的目的的。
二、保障功能
(一)保障功能的含义
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护没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从对国家的刑事追究权力予以适当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不受国家非法侵犯的作用。
如前所述,刑法以惩罚犯罪为己任,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国家刑事追诉权的膨胀和滥用,进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与此同时,鉴于刑法所使用的是非常严厉手段,一旦滥用,就会对公民的权利产生至巨的伤害。因此,如果国家的刑事追诉权不能予以适当限制,每一个公民均会被刑罚惩罚的阴影所笼罩,生活在不安的环境之中,其生活品质一定会大大下降,本来所向往的快意人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再从刑法的目的上看,惩罚犯罪就是为了使公民获得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如果这种惩罚反而使公民产生新的恐惶与不安,也有违于刑法的本意。所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社会公众也强烈要求国家在惩罚犯罪时应当有所节制,不得为了惩罚犯罪而惘视公民的合法权利。
❾ 刑法是否保护犯罪分子,为什么
刑法不是保护犯罪份子的。刑法本身就是处罚犯罪份子的依据,这就是理由。什么样的人犯了什么样的罪就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❿ 刑法保护原则
刑法保护原则亦称保护主义或自卫原则。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之一。依此原则,不论犯罪者是何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外,.只要侵害了本国国家或人民利益,均适用本国刑法。由于犯罪行为往往涉及国与国之间的主权关系,并且在一国认为是犯罪的而在他国不一定认为是犯罪,故各国采用这一原则时一般加以限制。保护原则是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