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讨厌民法

讨厌民法

发布时间: 2021-12-10 07:13:18

民法典颁布的离婚冷静期,你能接受这个制度吗

身为律师,我在完成日常律师案头工作和开庭任务的同时,往往还需要对案件当事人进行大量的基础法律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工作。事实上,这些律师本职工作之外的琐事,往往能占到全部工作量的一半以上。

比如,接到一个婚姻出现问题的当事人的咨询:

当事人:王律师,这日子我一天都过不下去,我要离婚,我要尽快离婚!有什么办法没有?

我:你们自己写个离婚协议,去民政局当天申请当天领离婚证。

当事人:王律师,我的离婚条件对方不同意,如何快速离婚?

我:那就没办法了,你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去起诉离婚吧。

当事人:起诉离婚什么个流程?要多长时间?

我:是这样……(花两个小时普及一遍婚姻法和民事诉讼法关于离婚诉讼的相关流程)

当事人:为什么离婚这么麻烦?

我:是这样……(心理活动:他好不容易找个老婆,就这么轻易放过你?你想得美!)

结语

所以,本来是为了挽救婚姻、挽救家庭的一项制度,很可能到头来会成为人们选择结婚、组建家庭的巨大障碍。人都有损失厌恶心理。任何一件事如果要同时面对收益和损失,人们都会更加讨厌损失。有人做过心理学上的统计,损失给人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需要收益的2.5倍才能弥补。比如你出门掉了100块钱,你要赚250块才能觉得这一天好过些。

换到婚姻生活上,也是如此。人们一想到离婚可能造成的各种折腾、各种痛苦,那结婚至少要给带来2.5倍以上的好处,才能让人们下定决心去结婚。但是结婚到底能不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好处?

本来离婚没有冷静期,俩人一合计过不下去,立马就能把结婚证拿去退了换成离婚证,就好像7天无理由退货一样,没有后顾之忧。结果硬加上一个冷静期,虽说不是“货既售出,概不退换”,但要想退换至少得跑两三次商店,还可能被各种折腾。早知如此,你还买不买了?

⑵ 每次与亲姐夫聊上民典法时,发现姐夫很反感或在嘲讽我,这样的姐夫值得我去尊重他吗

为什么聊民法典就有这样感觉?那聊其他话题会这样吗?要找准原因,再对症下药,毕竟你亲姐夫,看你姐面子

⑶ 怎么摆脱讨厌的人

不应该说“男人”,这样似乎包括了所有的男人,应该是“这个男人”
他应该是对你有意思但又不好意思跟你说话,想要你关注他,所以才利用不用开口说话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然而他这种人是完全不会意识到这种方式会让对方越来越讨厌。比起躲,还不如直接当面否绝他。

⑷ 中国民法典对于抛夫弃子的女人

抛夫弃子是一种自私自利不道德的行为,如果两个人感情确实不好,存在了很长时间,可以合法的离婚,如果女人单方面的为了自己而不顾家庭的抛夫弃子,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⑸ 从法律的角度谈谈对“包二奶”的看法,用民法总则中的哪条规定可以解释

法律对于包二奶并没有作出明确的什么处罚规定,但是从民法的解释来看违背了公序良俗的规定,所以很多国家公务人员一旦发现包二奶,会被双开并追责。

⑹ 北京人为什么臭名昭著被全国讨厌

皇城根下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吧,哈哈。不过城市标签的刻板印象真的不是那么,有可信度。在北京待了几年,对大部分北京朋友的印象还是很好的。

⑺ 百度知道是一个文明用语的平台是不是,好讨厌那些讽刺人的。

网络小篇删掉网络提问,是一种严重违反网络提问宗旨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打击文明前进的行为是吧?

⑻ 打扰他人休息违反那一条法则

根据《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不仅可以向所在的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反映,要求制止该噪音污染,还可以向公安机关反映,要求其依法进行治安管理处罚,保护自己的休息权。造成噪音的事实,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民法通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第六十一条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八十三条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五十八条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⑼ 我觉得学法律会折寿,好讨厌法律啊怎么办

法律还分很多类别的。
例如民法、刑法、国际法、贸易法规等等。
我觉得研究国外的案例法挺有意思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负面情绪。估计是背法条背累了吧。
通过案例记法条,或许会好玩儿一些。

⑽ 犯罪分子很讨厌受害者吗

犯罪所得返还受害者吗

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对相关财物的处理有追缴,责令退赔,返还,没收,上缴国库这几种方式。

1、追缴

对于犯罪分子的违法犯罪所得尚存的情况,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在案件侦查、审查起诉过程中,就应当随时予以追缴,这既是为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因为原物也是证据,也是为保障审判结果的顺利实现,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也应当追缴。追缴犯罪分子违法所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违法所得是物的,应当追缴原物,若非原物,则不宜追缴。即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物应是特定物,而非种类物。如前所述,犯罪分子违法所得具有证据作用,应当是原物。

第二,对于违法所得的钱款,应是特定物还是种类物,学界存在争论。笔者认为,货币本身就是一般等价物,特点就是流通性和统一性,因此违法所得的货币不是特定物,而是种类物,只要有应当追缴的违法所得,且犯罪分子有钱款可以执行的,都应当追缴。

2、责令退赔

在犯罪分子违法所得原物及款项无法追缴的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应责令犯罪分子退赔。无法追缴指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原物灭失或丧失原有价值。对于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物,原物灭失的情况下,本着犯罪分子不应从犯罪中获利的原则,应责令其按原物的价值赔偿相应的钱款。关于原物的价值,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其第五条第五项中规定,对于已被销赃、挥霍、丢弃、毁坏,无法追缴或是几经转手、最初形态被破坏的被盗物品的价值,应当根据失主、证人的陈述、证言和提供的有效凭证以及被告人的供述,再按相关的核价方法确定。这里要求失主、证人的陈述与被告人的供述相互印证,且提出有效凭证,然而司法实践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即被告人不清楚自己盗窃的物品的特征,无法与失主的陈述相印证,而失主又提供不出有效凭证,则无法确定被窃物品的价值,此种情况下,被盗物品不应计入犯罪分子盗窃数额,也不应要求其作退赔。

第二,原物尚存,但具有不可追及性的,即原物因第三人的善意取得而不具有追及性。善意取得,是指动产占有人无权处分其占有的财产,其将该财产转让给第三人后,若受让人受让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即时取得对该财产的所有权。我国刑法上对于犯罪分子犯罪所得的第三人善意取得制度未作规定,因此许多学者根据我国传统的民法及刑法理念认为,法律禁止赃物流通,因而犯罪分子的犯罪所得不适用善意取得。笔者认为,犯罪分子的违法所得之所

热点内容
公司打印机实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2 19:15:33 浏览:788
建立农村法律顾问 发布:2025-08-22 19:08:08 浏览:432
2017四川大学法律硕士 发布:2025-08-22 18:52:05 浏览:800
村委会有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22 18:50:32 浏览:184
房产纠纷律师案例 发布:2025-08-22 18:49:13 浏览:400
法院变卖车辆 发布:2025-08-22 18:48:26 浏览:558
一个道德败坏 发布:2025-08-22 18:42:28 浏览:364
道德建设月手抄报 发布:2025-08-22 18:40:10 浏览:51
合同法考试题目 发布:2025-08-22 18:39:32 浏览:741
中国海洋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学费 发布:2025-08-22 18:32:42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