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总则一百八十四条

民法总则一百八十四条

发布时间: 2021-12-10 13:04:13

民法总则180条的内容是什么,民法总则有何意义

您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民法总则有何重大意义:

(一)开启民法典编纂的进程。

《民法总则》的制定不仅实质性地开启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并成为民法典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颁行后,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都要与《民法总则》进行协调,并以其所确立的立法目的、原则、理念为基本的指导,从而形成一部价值融贯、规则统一、体系完备的民法典。

(二)推进我国民事立法体系化进程

《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纲。由于《民法总则》是采取“提取公因式”的方式确立的规则,是民法典中最基础、最通用,同时也是最抽象的部分,所以它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民商事单行法律。《民法总则》的制定将极大地推进民事立法的系统化过程。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民法总则》的制定将使整个民事立法体系更加和谐,更富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完善民事权利体系,强化保护机制

民法典被称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民法总则》广泛确认公民享有的各项人格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亲属权、继承权等权利,使其真正成为了“民事权利的宣言书”。继续采纳《民法通则》的经验,专设“民事权利”一章,集中地确认和宣示自然人、法人所享有的各项民事权利,充分地彰显民法对民事权利保障的功能。

(四)完善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民法总则》一方面宣告,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法目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并确认了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基本原则,要求从事民事活动,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有利于强化人们诚实守信、崇法尚德,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广泛确认了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益,规定了胎儿利益保护规则、民事行为能力制度、老年监护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护等,实现对人“从摇篮到坟墓”各个阶段的保护。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㈡ 如何理解民法总则184条的自愿

您好,自愿是指自己愿意而没有强迫地去做的,行为是自己的意愿而版做的。《民法总则权》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崔建远教授认为,本条属于我国民法总则的创新。因为在比较法上,即便是在实施紧急救助时,一旦救助人对于受助人的损害发生主观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同样需要救助人对受助人进行损害赔偿。但是第184条规定根本没有涉及主观要件问题,这不符合规定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法者考虑不周。为此在适用该条时需要加一个但是,即“但救助人主观上故意或重大过失者除外”。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㈢ 民法总则183条体现了什么法律知识

《民法总则》第183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内民事责任,受益人容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官释法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玉平、张荣波等见义勇为先进模范的事迹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引领着时代美好的道德风尚。但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老奶奶摔倒了扶不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社会负能量也不断地困扰着人们,一定程度上令许多人在应见义勇为的时候犹豫不前。为了肯定弘扬见义勇为这一传统美德,鼓励人们在危难之前相互帮扶,《民法总则》在《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受益人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定补偿责任和见义勇为者造成受益人损害时免除责任。《民法总则》实施以后,我们在遇到他人危难之时,一定要鼓起勇气、见义勇为,因为我们不仅有着道德的支持,更有着法律的保障。

㈣ 民法总则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是什么意思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解读

就第1款而言,重点需要理解的是但书规定,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规定,这其实是将强制性管理性规定排除在外,因为强制性管理性规定并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但这种提高强制性规范位阶(如仅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将强制性规范限制在效力性规定的做法,并不可取。究其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查阅朱庆育:“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载《法学家》2016年第3期。比较法上认为,出于对大众利益的保护,需要限制自由制定合同内容的可能性,为此内容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德国法上类似于第153条第1款规定是第134条。若要适用第134条使法律行为无效,一方面需要存在禁止性法律,另一方面对该禁止的违反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然从第134条本身无法得出某法律规范是否包含禁止性规定以及违反该规定是否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因为这必须根据各个法律条款的意义及目的,最终解释确定。由此可见,这里存在的法律逻辑是违反了某一强制性规范且若让其有效则有违该强制性规定的目的,故必须使其无效。而不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认为的那样,因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而无效。换言之,德国法是结合规范目的及法律行为综合判断法律行为效力,而我国现行法是先判定某一规定属于强制性效力性规定,然后因为某一法律行为违反,故无效。

关于违反禁止性法律的后果,只有当该条款未作出其他规定时,该法律行为才因违反禁止性规定而无效。于此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有些禁止性法律反对的只是法律行为被缔结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而并不希望阻碍法律行为的效果。因此违反此类禁止性规定,并不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第二,其他禁止性规定因反对法律行为内容,故禁止其发生效力,即违反此类内容禁止的法律行为通常是无效的。但也存在两个例外:(1)如果禁止性法律只反对法律行为中一方的行为,则要特别审查该法律行为应当无效还是考虑到无过错方的利益而使之有效。比如被欺诈而缔结的购买赃物的合同。如果使之无效,则对善意的被欺诈人似乎不利。(2)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所针对的是合同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原则上无效,但为履行该无效负担行为所实施的处分行为是有效的,因为处分行为价值中立,原则上并不存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但也存在例外。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既否定了负担行为内容又不允许商品的移转,那么不仅负担行为无效,处分行为同样无效。

就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负担行为无效角度看,除负担行为无效外,为缔结被禁止的负担行为而授予的意定代理权的行为同样无效。

鉴于禁止性规定文义限制,某一法律行为虽未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形式要求,但所实现的法律效果却被该禁止性规定所禁止,为实现禁止性规定之立法目的,应当使该法律行为无效。这就是典型的规避行为。换言之,不管规避行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法律禁止的目的,即使这种方式并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但只要目的违反就要无效。于此这就意味着禁止性法律规定必须超出其文义适用于按照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而应适用的情况。比如,根据法律规定,甲不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然后甲授意符合条件的乙前往购买,然后赠与给甲。虽然甲没有直接购买经济适用房,但却获得经济适用房的所有权,故应当使该赠与行为无效。

就第2款而言,吸收了《民法通则》第58条第5项以及《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内容,确定了“公序良俗”作为判断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标准。

于此需要掌握的是:

1.公序良俗是一个需要进行价值填补的概念,应根据普通人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经过德国司法实践的发展来看,违反善良风俗的常见类型如下:(1)目标在于实施被普遍否定的行为;(2)过分的束缚性合同;(3)过分利用垄断地位可能违反善良风俗;(4)给某一债权人提供过分的担保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5)违反婚姻家庭法规;(6)暴利行为(采用卑鄙的手段致使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严重不对称)。

2.无效的前提需要违反善良风俗。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必须知悉违反善良风俗的事实情,但不以其认为违反善良风俗为必要;就合同而言,原则上需要双方当事人的行为都违反善良风俗。否则如果只有一方违反善良风俗,那么若让合同无效,对正当的当事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违反公序良俗正好体现在向行为相对方实施的行为中,那么例外情况下单方面违反风俗即已足够。

3.判断违反善良风俗的时间,这要区分法律行为缔结时间与法律效果发生时间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以缔结法律行为时为准,故即使善良风俗嗣后发生变化,也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但如果不一致,则以发生效果的时间为准,毕竟违反善良风俗的目的并非在于惩罚卑鄙的道德观念,而是阻止应被否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实发生变更时,产生法律后果的时间同样重要。比如,为报答与自己通奸的情人,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将其作为唯一继承人。这一遗嘱显然违反了公序良俗要求。但若之后两人结婚,则被继承人死亡时,该遗嘱就不能被视为违反公序良俗。

就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效果看,第一,法律行为无效,合同请求权不成立。与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一样,原则上无效的只是负担行为,而不包括处分行为;但若违反善良风俗恰好存在于对财产归属的变更中,则该处分行为无效。比如,为了担保债权人债权,债务人将其所有责任财产均转让给债权人作为担保,这对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产生重大不利,属于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应当无效。

第二,根据《德国民法典》第826条规定,受到悖俗行为侵害且不可归责者可对加害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我国现行法虽然没有《德国民法典》第826条之规定,但《民法总则》第157条第2句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见,这里的责任最起码可包括如下两种类型: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㈤ 民法总则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是怎样的

《民抄法总则》第一百一袭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㈥ 民法总则第18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内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容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㈦ 民法总则180条的内容是什么,民法总则有何意

你好、
一、民法总则180条的内容是什么?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二、民法总则有何意义?
(一)开启民法典编纂的进程
从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来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250部法律,其中半数以上都是民商事法律,但我国始终缺乏一部统辖各个民商事法律的总则。《民法总则》的制定不仅实质性地开启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并成为民法典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颁行后,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都要与《民法总则》进行协调,并以其所确立的立法目的、原则、理念为基本的指导,从而形成一部价值融贯、规则统一、体系完备的民法典。
(二)推进我国民事立法体系化进程
《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纲。纲举目张。整个民商事立法都应当在民法总则的统辖下具体展开。由于《民法总则》是采取“提取公因式”的方式确立的规则,是民法典中最基础、最通用,同时也是最抽象的部分,所以它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民商事单行法律。《民法总则》的制定将极大地推进民事立法的系统化过程。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民法总则》的制定将使整个民事立法体系更加和谐,更富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完善民事权利体系,强化保护机制
民法典被称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众所周知,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法律的功能主要是确认权利、分配权利、保障权利、救济权利。《民法总则》广泛确认公民享有的各项人格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亲属权、继承权等权利,使其真正成为了“民事权利的宣言书”。继续采纳《民法通则》的经验,专设“民事权利”一章,集中地确认和宣示自然人、法人所享有的各项民事权利,充分地彰显民法对民事权利保障的功能。
(四)完善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民法总则》一方面宣告,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法目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并确认了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基本原则,要求从事民事活动,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有利于强化人们诚实守信、崇法尚德,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广泛确认了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益,规定了胎儿利益保护规则、民事行为能力制度、老年监护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护等,实现对人“从摇篮到坟墓”各个阶段的保护。

㈧ 民法总则184条 和倒地老人扶不扶

有证据就好办,没证据无法确认,难啊,你说你无辜,法院说你有证据吗?

民法总则
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热点内容
建立农村法律顾问 发布:2025-08-22 19:08:08 浏览:432
2017四川大学法律硕士 发布:2025-08-22 18:52:05 浏览:800
村委会有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22 18:50:32 浏览:184
房产纠纷律师案例 发布:2025-08-22 18:49:13 浏览:400
法院变卖车辆 发布:2025-08-22 18:48:26 浏览:558
一个道德败坏 发布:2025-08-22 18:42:28 浏览:364
道德建设月手抄报 发布:2025-08-22 18:40:10 浏览:51
合同法考试题目 发布:2025-08-22 18:39:32 浏览:741
中国海洋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学费 发布:2025-08-22 18:32:42 浏览:763
民事诉讼法课程随堂测试潘剑锋主编 发布:2025-08-22 18:18:59 浏览: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