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拟调整

刑法拟调整

发布时间: 2021-12-16 22:56:21

『壹』 修法拟调整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在12日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既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

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审议稿拟“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另一方面,统筹考虑刑法修改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关问题,在完善专门矫治教育方面做好衔接。

(1)刑法拟调整扩展阅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 臧铁伟: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2020年8月份记者会,也有记者朋友提出过类似问题。对这一问题,大家的共识是应当管起来,既是矫正犯罪的需要,也是保护受害人正当诉求和利益的需要。

只是如何去管,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关进监狱,还是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的特点去完善收容教养制度等,大家还有不同的认识和侧重点。总体上对犯罪的未成年人,仍应坚持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既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

『贰』 刑法最新修改内容将在明年3月实行,这次修改都涉及哪些内容

2020年12月26日,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修正案的一些内容与最新的生命现象密切相关。其中,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减至12岁;强奸幼女的最高刑罚为死刑;抢劫公交车方向盘、高空投掷抛物线、冒名上大学的行为应予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五款修改为,暴力袭击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使用枪支、管制刀具或者驾驶机动车与他人碰撞,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上是对刑法修正案内容的解释,侧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的行为调整。刑法调整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于社会上反映强烈的现象,刑法中明确规定要使我们今后的行为规范更加明确,所以做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叁』 《刑法》拟作重大修改,法案修改需要哪些步骤

根据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我国法案修改需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一般需要四个程序:草案提交、审议、表决通过以及公布。

一、草案提交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刑法》修改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有关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四、公布

修改法案的最后一步是进行公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将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刑法》属于部门法,其修改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需要由有立法权限的国家机关对依照法律规定,按照其法定职能,对《刑法》的相关条款作出修改。

『肆』 刑事责任年龄拟调整,具体哪些方面做出了整改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13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二次审议。草案规定,已满十二周岁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奸淫幼女罪,草案指出,对奸淫不满十周岁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伤害等严重情形明确适用更重刑罚。

一些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代表、部门、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实践中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性侵害未成年人等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较为突出,引发社会关切,建议修改刑法相关规定。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对草案作以下两个方面补充完善。

1、修改有关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和收容教养的规定。

拟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在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已满十二周岁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统筹考虑刑法修改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关问题,将收容教养修改为专门矫治教育。

2、针对司法实践中反映的问题,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刑法保护。

修改奸淫幼女犯罪,对奸淫不满十周岁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伤害等严重情形明确适用更重刑罚。增加特殊职责人员性侵犯罪,对负有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特殊职责人员,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的,不论未成年人是否同意,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修改猥亵儿童罪,进一步明确对猥亵儿童罪适用更重刑罚的具体情形。

(4)刑法拟调整扩展阅读

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拟被认定为犯罪

一些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门、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社会上发生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等事件,严重损害他人利益,破坏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正义底线,应当专门规定为犯罪。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采纳上述意见,将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同时规定组织、指使他人实施的,从重处罚。

『伍』 刑事责任年龄拟调整,你认为有必要吗

刑事责任年龄在最近你调整为12周岁的儿童。也就是说,12岁或以上的人如果触犯了刑法,将会受到刑法的处罚。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种举措。因为在我国有许多的案件就是因为孩子虽然已经有相关的意识,但是因为法律上的缘故,导致了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造成了他对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最后对于社会的危害。一般而言,如果孩子的年龄并没有达到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那他将不会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转由父母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样的处罚判决往往是不得民心的社会,对于这类型的案件也有相应的议论。

我国这么做也是保障广大百姓的生命安全。这项政策的实行和推广将会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社会将会更为的安定和平。

『陆』 刑诉法将修改成什么样子

刑诉法修改之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建议,各级监察委的监察人员,若存在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对此类犯罪的侦查权建议由检察院行使。

草案规定,检察院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可以由检察院立案侦查。

对检察院侦查权做出调整是此次草案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今年3月通过的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依照监察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陈光中称,监察法通过后,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已从检察院转移到监察委,为解决监察法与刑诉法相矛盾的问题,完善与监察法的衔接,此次刑诉法修改做出调整。而保留检察院在诉讼活动法律监督中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侦查权,相当于“将这一部分侦查权又还给检察院。”

“草案中司法工作人员所指的范围也引起关注。《刑法》第94条将司法工作人员的概念界定为‘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负有侦查职责的人员包括公安、检察机关中依法行使侦查权的人员。”陈光中说。

他认为,各级监察委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中也有可能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行为,而司法工作人员的界定,意味着监察委的工作人员有此类犯罪行为的由监察委自行调查。

对此,他建议,草案应将监察工作人员犯罪的侦查权也划入检察院,这样调查才更客观、中立,也符合检察院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定位。

缺席审判还应保障被告人诉权

草案规定,对于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境外,监察机关移送起诉,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理。

草案还规定了缺席审判的具体程序,并规定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可以代为委托辩护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陈光中表示,建立缺席审判制度是加大反腐败和境外追逃力度,以及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需要。目前,中国在境外追逃追赃中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如何证明其是潜逃至境外的贪污、贿赂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与不同国家进行国际合作时,不同国家要求的证据材料、司法文书不同。有的国家认可法院判决才是正式的司法文书,对于公安机关、检察院提供的证据材料并不认可。此前,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没有缺席审判程序,这给引渡、遣返境外在逃人员带来一定难度。

他对《财经》记者说,200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配合该公约的实施,发挥其在国际合作中打击腐败犯罪方面的作用,他曾提出建议设立缺席审判制度,但有关部门认为这会影响被告人的辩护权,因此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只是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及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中共十八大后,追逃力度逐渐加大,“缺席审判制度显得越来越有必要”。陈光中认为,缺席审判程序必须慎重行使,并不是每个外逃至境外的嫌疑人、被告人都一定要适用缺席审判。还应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境外的缺席审判的具体程序,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并最大限度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和财产权。

因此,对缺席审判的案件还应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比如规定委托辩护和提供法律援助,审判应经开庭,近亲属有权参与庭审,赋予被告人的近亲属上诉权等十分必要。

认罪认罚从宽应坚持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草案规定,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当在辩护人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201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有关决定,授权两高在18个城市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二年。

陈光中称,总结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试点中的成功经验,并转化为法律,才能予以复制和推广。

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如何充分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试点中的做法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同意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签署具结书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但有些案件可能并非是嫌疑人、被告人真正自愿如实供述,并不排除冤假错案的可能性。认罪认罚从宽案件有辩护律师参与,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非常重要。二是认罪认罚可从宽案件的证明标准应达到什么程度。目前,有关速裁程序和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都须符合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中回避了这个问题。“有一部分学者参考美国辩诉交易的做法,认为证明标准可以从宽,这值得推敲。”

陈光中建议,该类案件应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的风险。

该罚的还是要罚,该做的还是要做。

『柒』 刑法调整的是什么关系

刑法调整的是刑事责任关系
(A)从刑法规范的功能看,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刑事责任关专系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属律体系中,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都不同。其他法律由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制裁性规范组成,而刑法中仅有制裁性规范。因为刑法并不调整合法行为,刑法仅制裁犯罪行为,所以人们在正式的法律、法规中,不会看到“违反刑法,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看到的均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就是说刑法只调整刑事责任关系而不调整其他社会关系。
(B)从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来看,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刑事责任关系。
我国司法机关的全部刑事司法活动,其中心皆不出保证正确、合法、及时确定、追究和实现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范围。离开了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目的,便无法正确认识司法机关刑事司法活动的性质。

『捌』 刑事责任年龄拟调整,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现在的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中,我们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主要原因要归功于我们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日常生活新闻的报道,也正是如此,现在许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之后,就会沉迷其中,这时候青少年的犯罪率也随之提高。所以关于现在刑事责任年龄拟调整,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三、也要加强宣传教育。

最后就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毕竟在现在的国家社会当中,宣传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在互联网以及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平台上面,严厉打击不良信息的传导。

热点内容
商业银行条例 发布:2025-08-21 16:34:32 浏览:472
劳动合同法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发布:2025-08-21 16:34:23 浏览:91
云南省计划生育新条例全文 发布:2025-08-21 16:33:05 浏览:34
道德和利益统一 发布:2025-08-21 16:11:32 浏览:338
新公司法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难点pdf 发布:2025-08-21 15:44:17 浏览:783
工伤保险条例14条具体解释 发布:2025-08-21 15:31:57 浏览:210
政府法律顾问队伍建设情况 发布:2025-08-21 15:31:52 浏览:408
房地产官司律师 发布:2025-08-21 15:25:09 浏览:691
q群群员有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1 15:12:16 浏览:278
民法手工画 发布:2025-08-21 15:12:11 浏览: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