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总则儿童

民法总则儿童

发布时间: 2021-12-17 04:29:42

㈠ 新民法6岁儿童可以随意改姓吗

可以,只需监护人同意,并代为办理即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二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所以六岁儿童改性需监护人同意并且代为办理改姓事宜。

(1)民法总则儿童扩展阅读:

公民超过十八岁后可以自行更改姓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 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

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多少周岁以上算是未成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多少周岁以上算是未成年?、

首先您是想问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多少周岁以下算是未成年吧。
广义上应该是指18周岁以下。
但是从一些法律量刑上来看,有些量刑也等同于将16周岁定为成年人了。

下面有些资料,应该可以做为参考。。。
目前,我们开展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所依据的法律,虽然能体现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精神,但存在不少缺陷:
一是未成年人概念不规范。我国刑法中,儿童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是同一主体,未成年人与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同一主体。这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不相符合,我们应当在法律上统一制定标准,与国际接轨。
二是刑法总则中在定罪、量刑、行刑三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缺乏特别保护的原则规定。(1)在定罪方面,刑法第17条规定了不满14周岁不能成为犯罪主体,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可以成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犯罪主体,年满16周岁可以成为任何罪的犯罪主体。可见犯上述8种罪的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和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这两类未成年人定罪等同成年人,没有体现特殊保护和从宽的政策。
资料扩展:
立法经过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现行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之后,由于物权法尚未制定,加之对民法草案认识分歧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终被搁置下来。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着手第一步的民法总则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有关民事法律的实践经验,提炼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则,形成民法总则草案。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总则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预期6月份能够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 。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立法程序 。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 。12月23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 。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体现对合同的保护,二审稿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2019年6月25日,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和民法典继承编草案 。12月20日,法工委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将2017年已经出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编入草案,重新编排条文序号,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12月常委会会议审议 。12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春耀作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修改情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编纂情况的汇报。据沈春耀介绍,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 。12月24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 。12月2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1]

㈢ 审议民法总则:6岁孩子能不能成为限制民事行

不能。
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中文名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外文名
person with limited capacity for civil conct
依据法律
《民法通则》《民法总则》
对应人群
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精神障碍者
法律界定
智力、精神健康状况

㈣ 《民法通则》对未成年人有效吗

未成抄年人有两种,一袭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10岁以下的儿童),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10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但是他们做出的行为都是民事行为,但不一定承担民事责任,只有民事法律行为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法律行为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自己意愿做出的民事行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做出与自己智力、年龄等相符的民事行为,《民法通则》对他们是通用的,但是有对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保护条款,保护条款就好比按照刑法规定你犯罪了,但是免除你的刑事责任,不受刑法处罚。

㈤ 民法总则施行后对8周岁以上儿童有哪些规定

今年3月22日,舒女士发现八岁的儿子童童(化名)用其支付宝账号,将家中9万多元积蓄以购买“金豆”、赠送礼物等方式打赏给了虎牙直播里的多名游戏主播。舒女士家境并不富裕,这些存款是她与丈夫一起辛苦经营小生意积攒的,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这笔钱。

㈥ 民法总则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为什么改为8岁

《民法总则》来草案第二十条规定限制源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为六周岁。一些代表提出,六周年的儿童虽然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但认知和辨识能力仍然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具备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建议改为八周岁为宜。

也有的代表建议维持现行十周岁不变;还有的代表赞成下调为六周岁。法律委员会经研究,按照既积极又稳妥的要求,建议在现阶段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的下限修改为八周岁。

(6)民法总则儿童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规定: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㈦ 如何看待民法总则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降至6岁

您好,最终颁布的民法总则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降至岁,而非草案中的6岁。

《民法总则》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草案降低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我认为存在重大的制度风险。”苏泽林委员说,设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目的,在于确保交易公平和交易安全,维护良好的交易秩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现在草案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从10岁降到6岁,也就是把小学生变成幼儿园的孩子,让他们承担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不符合孩子的生理特征。

许振超委员说,现在很多孩子6周岁开始上小学,字都认不全,不一定会算算数,什么法律都不知道,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调,我认为理由很牵强。这个年龄问题要好好论证一下,看看划线是否能在6周岁。

还有委员认为,6周岁是上小学的最低年龄。在上学之前,孩子们每天由大人陪伴,也没有机会独立接触社会,更谈不上社会经验,没有承担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阅历和起码的知识。赋予6周岁的孩子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不合适,也不利于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

陈国令、严以新、苏泽林等委员建议,将年龄下限调到8周岁,或者恢复到现行法律规定的10周岁。因为孩子们上了小学,对社会和行为的认知加强了,比6周岁更合适。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热点内容
论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1 14:41:33 浏览:332
84年的山林证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21 14:35:24 浏览:968
婚姻法培训小结 发布:2025-08-21 14:21:04 浏览:558
民事诉讼法质证分几个阶段 发布:2025-08-21 14:20:10 浏览:914
丹阳法院执行路法官 发布:2025-08-21 14:20:08 浏览:453
劳动法劳资10年以上辞退补偿 发布:2025-08-21 14:17:29 浏览:863
最新民事诉讼法第229条 发布:2025-08-21 13:51:24 浏览:568
监狱医院完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13:36:34 浏览:410
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 发布:2025-08-21 13:31:30 浏览:802
家族里的规章制度公告 发布:2025-08-21 13:29:53 浏览: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