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典型案例
A. 2021年司法局三同步典型案例材料
B. 想要几个大陆法系的刑法案例,要有判决结果的
故意杀人罪典型案例(杀人并尸解案例)
【基本案情】
现年岁的赵苏云和40岁的王宾均系安徽蚌埠市无业人员,赵苏云捕前在蚌埠市经营个体文具店,王宾捕前在上海以摩托车载客为生。2006年10月,赵苏云与被害人王某协议离婚,之后,同王宾建立恋爱关系。离婚不到一年,王某便向赵苏云提出复婚要求,并自行搬至赵苏云住处与之同居。因赵苏云未与王宾中断恋爱关系,王某为此同赵苏云及其家人先后发生冲突,并扬言要报复赵、王及两人的家人,王宾、赵苏云遂预谋杀害王某。
今年3月10日16时,王宾以讨债为名,伙同其雇佣的曹通、王俊堂和赵荣江(均另案判处刑罚)携带尼龙绳、胶带等作案工具,从上海乘坐火车赶至安徽省蚌埠市。次日零时许,赵苏云打开其住处的院门和房门,引导王宾等人进入其住所,在赵苏云的配合下,王宾等人冲入卧室,合力将正在床上看电视的王某摁住,用尼龙绳将王的手脚绑住,又用胶带封住其嘴巴和眼睛,随后曹通等人离开现场。之后,王宾用塑料袋套住王某的头部,直致其窒息死亡。
3月11、12日,王宾使用赵苏云提供的菜刀等工具,在卫生间内先后两次肢解王某的尸体,并将尸块分装于数个塑料袋后,连同被害人的衣服一起装入编织袋内。12日晚,王宾携带装有尸块等物的编织袋,搭乘他人的货车返回其在上海的暂住地,对尸块进行处理,并将被害人的衣服、身份证等物品焚毁。14日,王宾将部分尸块丢弃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金工路桥马夹浜内。
3月15日下午2时,被害人的头颅被昆山站公安派出所线路保安发现。经上海铁路公安局专案侦查,于4月2日和3日,分别在上海、蚌埠将有重大作案嫌疑的王宾、赵苏云抓获。受王宾雇佣参与犯罪的曹通等3人先后被抓获归案。
【法院审理】
上铁中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王宾、赵苏云因琐事与被害人王某产生争执后,共同预谋杀害王某,尔后在被告人赵苏云的积极配合下,王宾以讨债为名伙同他人将王某捆绑,并用塑料袋套住王的头部,致王某窒息死亡,两被告人为追求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积极实施了杀害被害人的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害人死亡后,在赵苏云的协助下,王宾实施了分尸行为,并将分尸后的头颅、尸体残骸进行水煮后予以抛弃。两被告人的犯罪手段特别残忍,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均应依法予以严惩。
【法院判决】
10月27日,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依法公开对这起故意杀人案件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王宾死刑,判处被告人赵苏云死缓,两人均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 关于法治的经典事例
清朝末期,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臣民的义务和权力 中华民国建立时,颁专布了临时属约法,那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对袁世凯的权利进行了约束。还提出了五权分立,国民的权利等等。 在1922年,国民政府收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在1943年完全...
D. 法律的经典案例
以下为法制的事例:
案例一:
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回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
案例分析: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负刑事责任。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 案例二:
16岁的中学生刘某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刘某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一个多月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刘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对于刘某父母的请求未予允许。
案例分析:盗窃父母或近亲属的财物,在是否构成犯罪和处罚上有其特殊性。法律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在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刘某偷盗自家钱财达5000元,数额大,在父母追问时又拒不承认,且把偷拿的钱用于赌博和挥霍,结合这些情节看,刘某应当属于“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情形。司法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将刘某刑事拘留,这是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过,刘某偷盗的财物毕竟是自己家的,其社会危害性明显比在社会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属于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时,通常会给予较大幅度的减轻处罚。 案例三:
二00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学三位同学乘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学校,直奔某班教室。一名同学对着教室门先踹了几脚,然后另两名同学接着踹,将教室门板踢下一块,三人乘此钻进教室,又开始毁坏其他东西,后扬长而去。
案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2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名同学破坏校舍及其他财产行为,应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案例四:
李某(男,19岁)、王某(男,19岁)、徐某(男,15岁)预谋绑架某乡中学生刘某、张某,然后向其家勒索现金。于2005年5月8日晚6时许,犯罪嫌疑人李、王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凶器卡簧刀二把,绳子三根,铁棍一根,胶带一卷,预先到达某乡大桥东头第三泻洪口处,另一犯罪嫌疑人徐以去河西玩电脑游戏为由将刘某(男,16岁)、张某(男,15岁)从家中骗出,当三人走到西大桥东头时,徐借口说去桥墩取事先藏在那的钱,将被害人骗至西大桥东头第三个桥墩处,这时躲在桥墩处的李、王手持卡簧刀将二被害人逼住,李用铁棍猛击刘头部数下,刘倒地后王、徐又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将刘的脖子勒住,约一分钟后见刘不动了,又用同样的手段将被害人张打倒,认为二被害人已死亡迅速逃离现场。三犯罪嫌疑人第二天给张某家打电话索款,要人民币五万元。 案例分析:李某、王某和徐某预谋实施的是绑架罪,但具体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们不仅实施了绑架的行为,并且还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绑架行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以绑架罪论处。这种类型的绑架罪实质上包含两种具体的行为:一为绑架行为,二为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这两种情况在我国刑法中均可构成独立的犯罪,即一般情节的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本案中,李某、王某已够法定年龄,所以应承担完全刑事责任。徐某案发时的年龄为未满16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其不应对绑架罪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对其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承担刑事责任。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让我们每一个同学自尊自爱,遵规守纪,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E. 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典型案件,被通报的案件有什么特点
此次中央政法委通报的案件全部都是相关执法人员利用职权之便妄图干预司法程序的典型案件。
10月15日,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了6起执法人员徇私枉法的案件。
作为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更应该对法律有基本的敬畏,严格要求自己,坚定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让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不能因为自己的职权就藐视法律,无视规章制度。
F. 你觉得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例有哪些
2015年6月23日上午,来浙江省永嘉县人源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刘某等人聚众斗殴一案。在法警将刘某押解至法庭时,刘某的妹妹刘某1、刘某2等人起立鼓掌。面对法官和法警的劝说制止,刘某1、刘某2等人不仅拒不听从,反而变本加厉地鼓动喧闹,致使宣判被迫中止,刘某被法警带回暂押。刘某1、刘某2等人见状,强行闯入审判区域和羁押通道,围困、推搡、拉扯法警衣物。其间,刘某1持手机将前来劝阻的法警郑某头部砸伤,并伙同刘某2纠集部分旁听者不停打骂郑某及法警黄某,导致黄某全身部分软组织挫伤,郑某全身多处表皮剥脱。
G. 法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感悟
本书选择了来50个典型自案例,主要来源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刊物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参考案例,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案例。案例选择的总体思路是近年来具有一定争议,在理论上具有较强探讨价值,在实践中具有较广适用空间。选择时考虑案例在刑法各部分的分布,但有多有少,并不面面俱到。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对裁判结果和论证过程有不同意见,也会提出相应的质疑和批判。本书在展开个案分析时,除展示案例裁判者的论证思路、理由之外,不再进行一般教材式的、全面的基础理论叙述,更多直接基于事实和规范,从某些独特和关键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此试图说明,刑法适用的过程,是在目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不断拉近规范和事实的距离,得出符合正义、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结论;同时希望说明,一个合格的法律工作者,需要强大的事实和规范的处理能力,人类生活复杂多样,新问题层出不穷,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活感悟能力、应对能力和事实分析能力的法律工作者,才是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H. 经典刑法案例分析
1、构成犯罪,故意杀人罪。
2、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因王明知有专人偷瓜,却仍在瓜中注射农药属,是明显的放任结果的发生,属间接故意。王虽然明确告知瓜内有毒,但这不足以为其开脱,因为如题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话:“西瓜打了农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负责”,但此后西瓜仍然被盗。”,所以有足够证据证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过于自信,而是放任。
3、bc
4、无罪
5、acd
I. 最高法公布的"典型案例"属于什么性质
您好,最高法公布的典型案例没有强制性,一般是总结经典实务审判要点,为人民法院,律师等法律人办理案件提供参考作用。几乎每年最高法都会公布典型案例,这对于司法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J. 近年来有哪些典型的关于司法公正的案例
年过六旬的老大娘三年前存款写错了自己的名字,三年后孙子看病着急用钱专,大娘干着急却取不出钱来属,多亏声明书公证给她帮了大忙。
三年前,大娘在银行存了一笔2万元的定期存款,在写存折的时候,本来是文盲的大娘没在意,就把自己的名字“李淑萍”按平时的习惯简化写成了“李树平”。没想到,今年小孙子患病要动手术,大娘想把钱取出来给孙子看病,却被银行拒绝了。
“钱是我存的,名儿也是我写的,上俺村里打听打听去,谁不知道李树平就是我?你们咋恁较真呢?我这钱是给我孙子看病的!”大娘在银行吵吵了半天,还是不好使。在银行员工的指引下,她只好到公证处来办理公证。
看到大娘急得满头大汗,公证员立即为大娘办理声明书公证。在核对了大娘的身份证、户口本、存折等均无误之后,公证员为大娘起草了声明书,然后与银行取得了联系。在确定了声明书内容是银行认可的之后,为大娘办理了声明书公证。随后,大娘拿着声明书和身份证顺利地从银行取走了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