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结合犯
Ⅰ 结合犯是什么
您好,结合犯,是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结合成为另一独立的新罪的情况.对于结合犯,以一罪论处,而不能以数罪论处.但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典型的结合犯.
吸收犯,是事实上存在数个不同的行为,其一行为吸收其他行为,仅成立吸收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
Ⅱ 刑法分则中的必要共同犯罪,全部。
全部还真是说不全啊,必要共犯分为集合犯和对向犯。集合犯有聚众性共同犯罪,比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等;还有集团性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和组织越狱罪等。 对向犯有重婚罪、贿赂类犯罪(行贿与受贿)、还有一些一方犯罪另一方不犯罪的,比如出卖淫秽物品、伪造公文证书一类的犯罪。还有个典型的串通投票罪。具体罪名真是太多了,抱歉实在讲不全,只能大致讲一下。
Ⅲ 中国刑法中的结合犯有哪些
一般认为我国当前刑法中不存在结合犯。
结合犯是一个法理概念,指多个性质不同的犯罪行为因法条明文规定而成为一个罪。典型的有日本的强盗强奸罪。
Ⅳ 法定的一罪“结合犯”与“集合犯”如何区分
结合犯是指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结合成为另一独立版新罪的情况。权用公式表示就是甲罪+乙罪=丙罪,但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典型的结合犯。
集合犯是指犯罪构成预定了数个同种类的行为的犯罪。我国刑法规定了营业犯和职业犯两种类型。刑法第303条所规定的以赌博为业的行为,属于营业犯;刑法第336条规定的非法行医罪,可谓职业犯。
Ⅳ 税收相关法律:结合犯,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的区别
您好:
一、想象竞合犯概念
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
二、牵连犯概念
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如为招摇撞骗罪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采用破坏的方法盗窃)或结果行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假冒注册商标同时销售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三、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相同点:
(1)在主观方面都是在一个意图支配下,产生数个罪过
(2)客体上,行为都是作用于数个不同的客体
(3)罪名上,它们都触犯了不同的罪名
(4)处罚上,一般都采用从一重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四、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处罚
原则上择一重罪处罚,但刑法分则或司法解释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想象竞合犯:实施了一个行为侵犯了数个客体,触犯了数个罪名,
牵连犯:以实施某种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
其次,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从两种犯罪形态的定义中可看出,想象竞合犯实际上只有一个危害行为,而牵连犯则有数个行为,如方法行为、结果行为。
最后,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采用“从一重处断”,不实行数罪并罚。
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是:凡刑法分则条款对特定犯罪的牵连犯明确规定了相应处断原则的,无论其所规定的是何种处断原则,均应严格依照刑法分则条款的规定,对特定犯罪的牵连犯适用相应的原则予以处断。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牵连犯,即刑法分则没有明确规定处断原则的牵连犯,应当适用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定罪处刑,也不实行数罪并罚以上就是怎么区分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的相关内容,想象竞合犯是基于一个罪过触犯多个罪过的犯罪,牵连犯是实施某一犯罪行为有触犯了其他法律的犯罪行为。如果大家因为以上关系遇到法律问题需要律师协助解决问题的,可以来我们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律师协助大家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的区别的相关内容,想象竞合犯是基于一个罪过触犯多个罪过的犯罪,牵连犯是实施某一犯罪行为有触犯了其他法律的犯罪行为。如果大家因为以上关系遇到法律问题需要律师协助解决问题的,可以来我们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律师协助大家解决问题。
Ⅵ 在刑法分则中有哪两个罪名涉及牵连犯是要求数罪并罚的
数罪并罚是指对犯两个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判决宣告执行的刑罚。数罪,指一人犯几个罪。中国刑法规定,在判决宣告以前犯几个罪的是数罪,但判决宣告以后,刑罚尚未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的,也是数罪,应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节数罪并罚
第六十九条【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第七十条【判决宣告后发现漏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第七十一条【判决宣告后又犯新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Ⅶ 刑法中的结合犯有哪些
结合犯,是指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为另一个独立新罪的情况。日本刑法第241条规定的强盗强奸罪,就是典型的结合犯,我国刑法中还没有典型的结合犯。
我国刑法
我国1979年刑法中是否存在结合犯,理论上对第191条第2款(盗窃罪与破坏邮电通讯罪结合为贪污罪)、第150条第2款(一般抢劫罪、抢夺罪与伤害罪、杀人罪结合)、第139条第3款(致人重伤、死亡的强奸罪)、第136条(刑讯逼供致人伤残的犯罪)、第137条(聚众“打砸抢”罪)、第143条第2款(致人重伤、死亡的非法拘禁罪)、第153条(抢劫罪)、第182条(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虐待罪)存在争议。我们认为,1979年刑法未规定结合犯条款,认为存在结合犯的观点是误将其他犯罪形态混同于结合犯。
1997年刑法中是否存在结合犯,值得思考。有观点认为第229条第1款规定的是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第2款规定的是受贿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由受贿罪和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而合成的结合犯。[12]我们认为,第229条第1、2款仅规定一个罪名,即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第2款仅仅是第1款的加重构成。因此,1997年刑法典第229条并未设置结合犯。值得争议的是第239条绑架罪是否结合犯。有观点认为,1997年第239条规定的绑架勒索罪是典型的结合犯,由敲诈勒索罪和非法剥夺他人自由罪结合而成。[13]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绑架罪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麻醉或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它是《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2条增设的罪名。1997年刑法典继承这一规定,并增加“绑架他人作为人质”这一行为方式和赋予独立的法定刑,同时将以出卖为目的的行为作为加重情节并入后面的拐卖妇女、儿童罪中。[14]绑架人质与勒取赎金均属本罪的实行行为,绑架是勒索的手段,二者密切结合。然而,绑架罪的成立并不要求两个行为同时具备,只要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绑架他人,就具备本罪的客观要件,达到本罪的既遂。因此,绑架勒索罪并不符合结合犯的构成,而属于牵连犯。
就本案而言,有观点主张应定绑架罪从重处断,也有观点主张应按绑架罪与故意杀人罪合并处罚。绑架勒索罪中“致人死亡”结果,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外界某些不利情况或绑架方法过失或由于而致使被害人死亡;另一种情况是行为人将被害人绑架之后,由于被害人反抗或为了灭口、或因勒索财物不成而故意杀害被害人。刑法第239条明确规定,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本案中,行为人陈某出于勒索财物的目的而杀死被害人的行为,属于刑法第239条规定的结果加重犯情形,直接依照量刑即可。
Ⅷ 刑法中为什么设置结合犯
律师评论:设置结合犯条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罪责刑相适应的结果。回详言之,在任何答国家内,以牵连关系、并发关系等为表现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犯罪形态,都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是否规定为结合犯,应以如何达到罪刑相适应的要求为判断标准和制约条件。刑法在现存法定刑和相应刑罚制度下,对于具有一定客观联系的犯罪,选择适用相应的处断原则可以达到罪责刑相适应的要求,刑事法律便无设置结合犯条款的必要;反之,刑事法律便应设置相应结合犯条款。
Ⅸ 刑法中的结合犯中的共犯是什么意思
结合犯,通说认为是指将本来是刑法上各自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由法律明文规定内结合成为一罪的情况。结容合犯的构成特征有是:必须是数个独立成罪的犯罪行为的竟合;必须是数罪结合为一个新的犯罪;必须是结合与被结合的罪由刑法明文规定。而结合犯中的共犯指这个新的犯罪中,两个以上的行为人有犯罪意思,为实施犯罪行为做了准备,并实施了犯罪行为。
Ⅹ 什么是刑法中的对合犯
对合犯,是指由二人的相互行为构成的一种犯罪。又称对行犯、对应犯、对向犯和对立犯,通常指基于双方互为行为对象的行为而成立的犯罪。如重婚、行贿与受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