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因果关系
⑴ 简述一下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因果关系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因为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一个行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如果在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时候,这个行为就不成立犯罪。
可见,因果关系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前提。例如,关于轰动一时、热议至今的“许霆案”,案件主人公许霆如果构成犯罪,那么,许霆的取款行为与银行的财产损失必需存在因果关系。
而在许霆的取款行为和银行财产损失之间有一个介入情况,就是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那么,这三者之间如果成立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必需具备一种可传递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发现,许霆的取款行为既不是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所以,许霆的取款行为与银行的财产损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许霆的取款行为不构成犯罪。
因果关系还决定刑事责任的范围。在犯罪行为事实清楚的情况下,犯罪人对那些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是刑法上因果关系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时需要明确是物理运动中的因果关系还是社会运动中的因果关系。而犯罪是一种社会运动的形式,如果将其降格为物理运动,那么,就会出现难以理解和解释的状况,所以笔者主张因果关系是社会运动中的因果关系。
据此,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范围也就是因犯罪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范围。换言之,因果关系对于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范围具有重要作用。从原因的角度划分,危害结果的范围可划分为作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和不作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以危害结果的表现形态为标准,危害结果的范围可以划分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和精神性的危害结果。
(1)司法考试因果关系扩展阅读
由于纯粹自然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不能说明不作为犯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笔者主张刑法上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行为是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社会行为,而不是剥离了行为主观方面的客观的身体动作。
只有这样理解刑法上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行为,对于不作为才能够说明其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而且,只有全面考虑行为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才能准确认定行为的性质。例如,2003年8月7日凌晨,4名男子在北京香山附近盗窃了47斤科研用葡萄。它们是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葡萄研究园投资40万元、历经10年培育研制的科研新品种。案发后,市物价局价格认证中心对被偷的葡萄进行估价,被偷葡萄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1220元。
这里的“过失”盗窃行为就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它是果树研究所损失的原因行为;也是该案盗窃罪不能成立的理由,因为盗窃罪是故意犯罪,过失盗窃不成立犯罪。
⑵ 司法考试因果关系判断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请提问细一点,你这样提问,就真的要找个老师来讲课了
⑶ 刑法关于因果关系的问题,发现几条题很矛盾,请指教。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刑法中最疑难的问题之一,非常复杂。
上面三个题目,本人可以试着解释一下,抛砖引玉吧。
1、甲坐公交车与司机乙争执,一脚踢向乙,乙回头打甲,车失控撞向路边丙致其死亡,甲与丙死存在因果关系。我觉得是存在因果关系的。虽然你说的甲的行为理论上并不必然导致乙的反击有道理,但刑法上之所以仍认为甲的行为仍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到了乙的反击行为符合人之常情,一般情况下人受到袭击应会反击,甲做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预测到这个结果,而乙之反击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应该在甲的预测范围之内,但甲仍放任危险,袭击乙,乙反击进而事故发生都是由甲的行为引起的,从预防犯罪、警告公众的角度,让甲承担最终责任我认为是合理的。
2、第2道题,之所以甲不承担责任,我认为是因为乙违法在先,甲取回财物是自助行为,是合法的,而乙之死亡更大的原因在于乙想逃脱罪责,而放任危险在自己身上发生,承担责任的依据应该是原因自由行为。
3、第三题,甲取得财物本质上是拾得遗失物。我认为甲的行为不构成抢劫,因为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强调三同时,因为乙逃脱,实质上甲并没有对乙实施强制。侵占罪也有疑义,对照侵占罪的构成要件,需要遗失人索取而拾得人拒不返还数额较大的财物才成立侵占罪,就本题的要件,我认为还不足以认定甲构成侵占罪。
一点司考过来人的愚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⑷ 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D.这是一道司法考试题。A、D选项构成合法则的因果关系,既行为人的行为合法则地导致了结果的发生。而A、C属于偶然现象。
⑸ 司法考试柏浪涛刑法攻略因果关系问题求解答
第一题这个,只要是为了抢救孩子而被烧死的,不论是否是消防员,甲与死者的死回亡都有因果关系。第答一题我个人将其分为前行为,中条件,后结果。甲放火是前行为,抢救孩子是中条件,被烧死是后结果。认定因果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否会造成已发生的结果。这道题,甲放火必然会危及到屋中的孩子,而救援孩子的行为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并且火灾事故的危害性足以使人死亡。故而甲的行为与消防员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
⑹ 司法考试 刑法 因果关系和判决的问题
因果关系肯定有
但是不是犯罪那得看两厂是不是认识的可能
如果一点都不可能认识到那就是意外事件
如果能认识没有认识到那就是过失致死了
⑺ 怎样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刑法的因果关系是犯罪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
解析: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为是客观方面的必备要素,而其它都是选择性的要素。
因果关系仅仅存在于实害犯,如:结果犯,不存在危险犯、行为犯、举动犯之中,因为这些犯罪都存在犯罪行为,但是不一定存在犯罪结果。比如:甲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但是,没有任何犯罪结果发生,甲构成犯罪只是危险行为本身,不存在所谓的危害结果,就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个构成要件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只存在于实害犯(造成实际损害的犯罪),包括未遂的故意杀人罪,根本不存在结果,只存在故意杀人的行为,最终未遂又怎么可能有因果关系?
1,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包括区分此罪与彼罪么?
解析:包括。有的刑法条文明确规定以危害结果的大小轻重或是否造成危害结果的严重危险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比如:聚众斗殴犯罪中,致人重伤或死亡结果的,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这样的罪名正是以犯罪行为的危害结果来区分此罪还是彼罪。
还有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等转化型犯罪。
2,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要怎么区分认清?
解析: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很容易区分,但是,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很难区分了。
A,一行为一结果之分析:
第一步:看是否构成刑法上的条件关系。刑法上的条件关系:如果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无前即无后)的关系,就认为有因果关系,实则为必要条件说。比如: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的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注意:存在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必然承担刑事责任,千万不能以是否需要定罪来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标准。因为甲推乙的行为虽然是故意,但是不代表这就是是刑法上的故意或过失,也有可能是意外)
第二步:如不存在刑法上的条件关系,看是否构成假定的因果关系,有该条件固然能产生结果(充分条件),但即使无该条件,由其他条件也能产生同样结果(非唯一的充分条件),肯定说,有因果关系(无前有后,有前有后)
B、两行为(或事件)一结果之分析:要判断前条件还是后条件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果关系的重点。注意:这里的两个行为包括行为和自然事件。
判断标准:先看两条件是同时发生还是先后发生,如同时发生,看是否二重的或重叠的因果关系;如先后发生,除了重叠的因果外,主要就是所谓的介入因素问题。
1、两行为同时发生:
先看是否符合条件说,符合条件说,有因果,公式仍然是“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如果不符合条件说,再看是否符合二重的因果关系:不符合条件说,但拟制为有因果,指二重的因果关系。
同时成就的两个以上的条件分别都能导致结果,但在无意思联络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整体考查说,如果任何一个行为单独均能发生结果,除去全部行为将不发生结果,则全体行为都有因果关系。(有一必有后,无二必无后)
2、两条件先后发生,
先看前条件是否足以单独地导致结果的发生(否则可能是重叠的因果关系):
如果前条件足以单独地导致结果的发生,则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前行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或者是介入因素(后条件)与结果有因果关系(或曰因果关系被切断)。
注意:先后的两个条件,前条件在司法考试中一般是行为人的行为,后条件即所谓介入因素,可能包括非行为的自然事件。为便于分析,将前条件称为A,后条件称为B,结果称为C。
解析:介入因素包括四种形态:自然事件、他人行为、被害人自身行为、行为人的第二次行为。
解题步骤
1、在有介入因素的情况下,一定要先看介入是异常的还是正常的(或曰是独立于前行为还是附属于前行为的。)以一般人的生活逻辑为标准进行判断,一般人能想得到的就是正常的、附属的(例如杀人后抛尸就是合乎生活逻辑的)。
2·1、如果介入因素是正常的或附属的则不切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
2·2 如果介入因素是异常的或独立的,还要看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
2·2·1 如介入因素只是略微提前结果的发生,仅有介入因素尚不足以导致结果的发生,不切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
2·2·2 如介入因素足以单独地导致结果的发生,切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
举例:如甲的行为已经导致乙重伤,濒临死亡,后来,丙对乙殴打,只是导致乙的死亡时间略微提前,仅有丙的行为尚不足以导致乙死亡;但是,如丙开枪射杀乙,丙的行为足以单独地导致乙死亡,应认定丙的行为切断了甲的行为和乙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断绝)。
介入因素是因果关系部分的重点,尤其是行为人的第二次行为和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这两个要点。注意对介入因素切断因果关系后可能结合未遂、预备、罪数深入考查。
3 例外:如前条件或同时条件之一不足以单独地导致结果的发生,看是否重叠的因果关系:单独的一个条件不能导致结果,两个条件并存才能导致结果,肯定说,认为这种情况下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无一必无后,合并方有后)实际上用条件说也可以得出此次结论。
注意: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模式:不履行义务才是因,产生危害结果(广义,指侵害和威胁)。
3,不作为如何违反禁止性规范?
解析:义务的产生途径主要由于:(1)法律的明文规定。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要构成犯罪,还必须以刑事法律规定的义务为依据。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偷税罪、遗弃罪、侵占罪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规定。(2)行为人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例如,值班医生有义务抢救病人,交通警察义务指挥交通,消防队员有义务扑灭火灾,等等。(3)因实施一定的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如某甲受雇为某一家庭护理卧病在床的老人,就承担起了维护老人健康、安全的义务。(4)因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当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给法律所保护的利益造成危险时,行为人具有排除这种危险的特定义务。
注意:不作为不代表没有行为,作为和行为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不作为犯罪就是有作为义务的行为人违反禁止性规范而不作为。
比如:法律命令消防队员必须救火,消防队员不救火的行为就是典型的不作为,并违反命令性规范。法律禁止医生见死不救,医生看见患者不进行救治就是典型的不作为,并违反禁止性规范。
4,行为人的身体动作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相对于刑法的命令规范和禁止规范而言的是什么意思?
解析: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包括积极的行为,如拿刀杀人行为,也包括消极的行为,如医生见死不救。
两种行为均可构成故意杀人罪,前者是直接故意即希望被害人死亡,后者是间接故意即放任被害人死亡。
刑法禁止规范如禁止杀人,行为人积极的杀人(希望)如普通的拿刀故意杀人,
刑法命令规范如命令医生必须救治病患,但是医生通过消极的行为放任病人死亡,就是违反命令规范构成故意杀人罪。又如负有救助义务的丈夫看见妻子意外落水,却不积极救助而是放任妻子淹死,虽然并不希望妻子死亡,但是也不反对和排斥妻子死亡,也构成故意杀人罪。
即:法命令行为人应当实施某种行为,而行为人不做该行为构成犯罪(该行为既可能是积极行为也可能是消极行为。如:遗弃罪中的遗弃行为既可能是消极行为也可能是积极行为)
法禁止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而行为人却实施该行为构成犯罪。(如法律禁止公民任意剥夺他人生命权,而行为人积极故意杀人或消极放任故意杀人)
其实,禁止性规范与命令性规范均属于义务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区别在于方向刚好相反,命令性规范“必须”做某事,而禁止性规范是“不得”做某事。
⑻ 司法考试因果关系
如果介入因素是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要原因,介入因素非常异常,即前行为通常不会导致发生介入因素那么因果关系中断,故意杀人导致乙重伤一般不会导致乙被车撞死,所以因果关系中断。如果介入因素不异常即前行为通常会导致发生介入因素那么因果关系不中断,前面的车把人撞倒了继续往前开,一般后面的车会压过去,因果关系就不中断了,
⑼ 这题应该怎样理解呢司考官方解析是“有利条件”,柏浪涛解释为“重叠的因果关系”,哪个合理
根据因果关系条件说:行为人的行为只要是对结果自始至终发生作用的条件之一,就是该结果的原因。我国司法实践中通常采用条件说。本题甲和乙对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因为如果离开了甲或乙的5毫克毒物,丙就不会死亡。丙的死亡是甲和乙5克毒物相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因此甲乙对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建议你可以关注下华夏考资网。
⑽ 司法考试: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中不理解的地方
你看了就明白了,认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