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法考题

刑法法考题

发布时间: 2022-01-08 11:14:25

① 一道刑法司法考试题

1、以故复意杀人罪分别起诉甲制、乙二人。二人行为性质相同。
2、甲、乙二人均有杀人的故意,并实施了犯罪行为(二人分别投毒)。丙的死亡与二人的犯罪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故不论理论上的结果如何,二人行为的性质是不变的,只有在量刑时才会有所区别。
3、甲、乙犯罪,无合谋情节,故不存在主、从犯。

② 司法考试刑法题目

1:BD 2:ABC 3:ABCDE 4:ABCDE 5:BC
1:B 2:B 3:C 4:C

③ 司法考试中一个刑法题!~

很明确的说这里A有救助B的义务
理由如下:
先行行为必须是在客观上违反义务的,具有违法性,但不必是有责的。一般而言,一个合法的先行行为即使产生某种危险,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比如某甲持刀杀乙,乙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反而将甲砍成重伤,乙眼见甲伤重流血不止,但不予送医院进行救治。这种情况下,乙的行为系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行使行为,是合法的,乙的正当防卫行为并不引起其作为(积极救治)的义务,尽管其行为包含着使甲死亡的现实危险性。只是在少数情况下,虽然先行行为具有违法阻却事由,但对于因其行为而致他人于危险状态时,仍具有作为义务。这主要发生在紧急避险的情形中。尽管法律认为行为人所保全的利益明显优越于他人所牺牲的利益时的行为是合法的,但由于第三者因合法利益受损害而产生的救助需求乃行为人(避险人)的行为所致,避险人有义务排除第三者受损利益的继续扩大。比如某丙驾车为避免与迎面而来的卡车相撞,不得已冲入人行道将行人丁撞伤,这时某丙撞伤丁的行为虽然不被认为是违法的,但其仍有义务将丁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如果丙不加救治,则可以构成不作为的故意伤害罪。如果丁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则其对丁之死亡仍然要负刑事责任。

④ 司考题 刑法

第一题
法理上的依据:首先,故意伤人罪的构成要件,主观上,要求犯罪嫌疑人有杀人故意,故意分两种,一种为直接故意,一种为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明知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而积极追求该后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行为会产生危害后果而放任其发生。本题中,该行人被撞倒后,题干并没有交代其伤势如何,某甲将其抬上车后抛弃的行为属于明知该被害人被抛弃在荒野会导致其死亡而放任,最终导致该被害人死亡之结果,构成故意杀人罪。至于为什么没与交通肇事罪并罚是因为有法律上的依据,即最高法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属于法条竞合。本案由于造成被害人死亡后果,因而适用故意杀人罪。(法条竞合,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具体犯罪条文,依法只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定罪量刑的情况。)
第二题。
看似与第一题一样,其实有本质区别,甲的行为更为恶劣,肇事后,甲发现乙甚至清醒,再起犯意,行故意杀人之犯罪,应与交通肇事罪并罚。此种情形并不属于最高法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第六条之情形。该第六条规定的法条竞合的情形是 “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而本案中甲实行的是再次碾轧乙的行为,同时先触犯了交通肇事罪后又故意杀人,应当并罚。
希望我解释明白了。。

⑤ 一道刑法司法考试题目

  1. 酒后驾驶造成受害人重伤,构成交通肇事罪;张某与王某为共犯;

  2. 逃逸的目的内是什么,就是逃避容法律追究,虽然已打120使被害人得到救助,但二人还是畏罪潜逃,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除非报警后在现场等待警察的到来,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构成交通肇事的自首情节。

    望采纳!

⑥ 司法考试题刑法部分

司法考复试真题制分科目分题型整理2002-2009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91500100nuwn.html

⑦ 一道刑法司考题。。。。

甲并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甲没有杀人的故意,其动机只是“要吓他一下”,内不希望、也容不追求、更不放任他人的死亡,所以不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再者,甲之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甲应当负一半责任以上,且发生了1人死亡、1人重伤的客观后果。对于此罪,主观上应当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因为,甲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司机,应当预见到超车可能会发生意外的后果,但是却没有预见到。
至于a、c,就不解释了。

⑧ 刑法司法考试题

一、张某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被害人冯某残疾,其行为构成交通回肇事罪,应当答承担刑事责任;王某只是在案发当时给张某提供了一系列处理意见,并未明确表示让张某逃逸,其行为不应当认定为教唆。
二、张某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首先,在事故发生后,张某并没有立即逃离事故现场,而是拨打120,对被害人冯某进行积极的救助;其次,冯某被抬上救护车后,可以认定其已经获得有效的救助,这个时候张某离开事故现场不会对冯某的生命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最后,法律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规定,其精神旨在惩罚肇事后对被害人负有救助义务,能够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行为。本案中,张某在案发当时已经积极对被害人冯某实施救助,履行了其所负有的救助义务。综上,张某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但应当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⑨ 法考刑法案例题

盗窃罪。这道题是我们之前北京市模拟法庭大赛的题目,也是一道真实案例,盗窃的是真实房主的对房屋的财产权益。

热点内容
工会工作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12 08:25:44 浏览:863
法律顾问党员 发布:2025-08-12 08:17:46 浏览:607
法学的区别 发布:2025-08-12 08:17:11 浏览:483
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12 08:09:51 浏览:863
诉讼担保函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12 08:09:44 浏览:668
免费企业法律顾问 发布:2025-08-12 08:08:05 浏览:403
行政法通关 发布:2025-08-12 08:00:06 浏览:256
民事诉讼法有关被告 发布:2025-08-12 08:00:05 浏览:684
2017年513经济法图片 发布:2025-08-12 07:54:22 浏览:723
民法典新的婚姻政策 发布:2025-08-12 07:35:02 浏览: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