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王新
❶ 有哪些刑法学必读的经典著作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马老仙逝,其思永存,学术地位自不待言。
马克昌主编:《外国刑法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神作,囿于先生早年经历,翻译的很拗口,但也好懂。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同上,也是很难读,却很易理解。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我还没拜读这一本大作。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中下](第五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年版 。王先生是传统刑法和新刑法的集大成者。
陈兴良、周光权著:《刑法学的现代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少壮派法学家
陈兴良:《刑法哲学》[上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怎一个好字!
❷ 刑法案例分析-跪求答案
构成爆炸罪。(之前炸伤吴某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因为其虽是为了杀死刘某,表面符合杀人罪,但其方法却足以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受到侵害,客体侵犯了公共安全,所以不能再定故意杀人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爆炸罪。
❸ 关于刑法的几个问题
1.李某在自选商场购物时,商场保安见其形象猥琐却选购了许多高档货物,产生怀疑。刚好停电,保安怕其乘机逃走,忙上前拉住李某,并喝令:把东西放下。李某前几天听说过商场盗贼较多,方法也多种多样,见此情形,误认为保安是盗贼,一边喊放开,一边提起右拳便打,同时转身想走。保安被击中头部后对自己的判断更深信不疑,不但不放手,反而抓得更紧,李某随手那起货架上的水果刀刺中保安的心脏,抢救无效死亡。
问:李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意外事件?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
这应该是故意杀人。
首先,他是假想防卫。因为正当防卫是有几个必要条件的,起因条件:要有侵害行为,时间条件:要有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对象条件:要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限度条件:要有必要的限度。
其次他不是过失杀人,成年人有对刀具的认识吗,李某应该能够明白刀具会导致人死亡的事实可能性,也就是说他是明知行为会造成损害后果而实施,构成故意的条件。
2. 以下案例分别是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为什么?
A.大学生吴某溜进邻居家,拿了两张盖了章的空白支票,因担心受到法律制裁又自动放回原处。其实,他若想那走也无法得逞,因为他的行为早已被窗外的邻居何某发现。
犯罪中止,行为人自动有效的放弃实施犯罪的行为。不以其有自动悔过为前提,可能是因为害怕或是受到法律追究等原因造成中止犯罪的均可以认定为中止。
B.被公司开除的张某潜入原公司财务室,把保险箱打开,看见巨款已提走,便失望而去。
犯罪未遂。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犯罪未得逞。
C.李某出狱后生活无着落,计划抢劫附近的银行,他制订了计划,并买回土制手枪一把。后被房东发现私藏的手枪,并报警,警察将其抓获
犯罪预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3.刘某(男)与陶某(女)谈恋爱,不成,刘某迁怒其父亲,想杀他。刘某纠结王、赵、钱商议,计划某日行事。某日上午,四人商量计划,王某思前想后,反悔,提出退出,被刘某打一耳光,与之绝交。刘、赵、钱另行计划。当日晚上,三人同往陶家。路上,钱某边走边害怕,但又不敢公开说,借口上厕所一去不回。刘、赵等不到钱某,两人先走,刘某让赵某上楼杀陶父,自己在楼下把风。刘某把着风,越想越害怕,走了。赵某杀了陶父后下楼,不见人,独自走了。
问:刘、王、赵、钱哪些人是共犯?分别属于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既遂?
均为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以实行犯的犯罪形态为共同犯罪的整体形态。
共同犯罪人要想成立中止,必须符合有效中止犯罪或是有效撤销自己先前的犯罪行为,单方面消极推出不成立犯罪中止。
希望高手能够详细的为我解答啊,这些题目很急啊.!!!!谢谢啦!!
❹ 刑法、案例分析
不构成犯罪。
谭某抄起外屋圆桌上炒勺向王某、姜某砸去、谭某又往姜某膝盖上踹了脚的行为已构成了269条规定的转化抢劫行为。
此时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对抢劫的正当防卫不构成防卫过当。
❺ 刑法分论的作者简介
王新复,北京大学教授。
王新制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学博士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199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1986年7月至1989年9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担任书记员、助理检察员;其中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在石河子市人民检察院锻炼一年。
学历背景
2003年8月—2004年12月,McGillUniversity(加拿大),法学硕士(LL.M.)
1992年9月—1995年7月,北京大学法律系刑法学专业,法学博士
1989年9月—1992年7月,北京大学法律系刑事诉讼法学专业,法学硕士
1982年9月—1986年7月,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学专业,法学学士
所授课程
1.《刑法学(总论)》(本科生)
2.《刑法学(分论)》(本科生)
3.《刑法总论研究》(研究生)
4.《刑法分论研究》(研究生)
5.《外国刑法专题》(研究生)
❻ 经典刑法案例分析
1、构成犯罪,故意杀人罪。
2、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因王明知有专人偷瓜,却仍在瓜中注射农药属,是明显的放任结果的发生,属间接故意。王虽然明确告知瓜内有毒,但这不足以为其开脱,因为如题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话:“西瓜打了农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负责”,但此后西瓜仍然被盗。”,所以有足够证据证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过于自信,而是放任。
3、bc
4、无罪
5、acd
❼ 最新刑法修正案开始施行,新罪名的施行有怎样的作用
“罪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每一种具体犯罪的名称,是对这种具体犯罪行为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比如新补充的“高空抛物罪”,直观形象地表明,高空抛物是一种犯罪行为。科学确定和使用罪名对于正确定性、准确量刑,包括教育和引导民众行为,都有着重大意义。此次补充了哪些新罪名?从公众的关注度而言,最引人注意者,在高空抛物罪之外,当属“冒名顶替罪”,“妨害安全驾驶罪”、“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催收非法债务罪”等几种。
冒名顶替能否入刑一直是热点话题。在每一起冒名顶替案的背后,都有一个被改变命运的人生。此前,河南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等事件,都毫无例外地刺痛了社会神经。守护社会公正,法律必须作为。但遗憾的是,冒名顶替行为尽管严重侵犯了当事人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平,却无法直接追究刑事责任。新增冒名顶替罪,弥补了这个漏洞。法律的每一次调适,都是对现实的回应。新增冒名顶替罪是鉴于公众对机会公平的呼唤,新增催收非法债务罪则是为了应对民间借贷秩序失范的紧迫现实,刑责年龄降至12岁、袭警罪单列等修法活动,也无一不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
针对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更新”后的刑法可以期待。而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也不能不未雨绸缪。比如在降低刑责年龄之后,实践中有必要建立附条件不起诉、累犯排除以及犯罪记录封存等特定制度,以此来增强刑事治理的效果。而面对袭警罪单列的争议,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关司法解释对袭警行为作出明晰的界定,以此确保袭警罪能够得到准确适用。
❽ 刑法上怎么区分吸收犯和牵连犯最好给出案例。
吸收犯的数行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而牵连犯与吸收犯最大的区别在于,牵连犯的数行为之间不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区别如下:
1、数行为触犯的罪名的性质不同。牵连犯的数行为触犯的是不同的罪名,是罪质不同的犯罪。吸收犯的数行为触犯的是相同的罪名,是罪质相同的犯罪。
2、数行为间关系的含义不同。牵连犯的数行为之间是牵连关系,具体说来,牵连关系是手段与目的、原因与结果关系。从实质上来说,牵连关系也是一种吸收关系。但这是一种刑的吸收关系,而不是罪的吸收,所吸收之罪仍独立存在。吸收犯数行为间的关系是吸收关系,这种吸收关系是罪的吸收,所吸收之罪不再存在。
3、行为的具体表现不同。牵连犯的数行为表现为手段行为、目的行为和结果行为。吸收犯的数行为表现为预备行为、未遂行为、实行行为、中止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等。
4、犯罪故意的性质不同。吸收犯数行为的故意是同一的;其数量可能多个,但性质是相同的,且是针对同一行为对象,侵犯相同直接客体的故意。牵连犯的数行为的故意不是同一的。支配方法行为、目的行为、结果行为的各个具体犯罪故意虽然是为总的犯罪目的服务,但其本身则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
5、侵犯的客体和作用的对象不同。构成吸收犯的数行为必须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体,并且指向同一的具体犯罪对象;而构成牵连犯的数行为侵犯的直接体必然是不同的,也不必作用于同一具体的犯罪对象。
6、主观方面的差别。牵连犯虽然是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犯罪行为,但行为人在这个犯罪目的的制约下,形成了与牵连犯罪的目的行为、方法行为、结果行为相对应的数个犯罪故意,犯意的异质性和相对复数性是牵连犯的构成特征之一。吸收犯必须基于一个犯意,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犯罪目的而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犯意的同一性和单一性是吸收犯的显著特征之一。
7、两者在处断原则方面存有差异。通常认为,牵连犯的处断原则,一般为从一重处断,即按重的罪从重处罚,有时还并处轻罪的附加刑。吸收犯的处断原则是仅以吸收之罪论处,对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论。
牵连犯的例子,比如为了诈骗而制造国家公文,盗取他人财物时发现有枪支进而非法持有。可以看出的是,吸收犯的数行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而牵连犯与吸收犯最大的区别在于,牵连犯的数行为之间不具有必然性。达成诈骗的目的并不一定要以伪造公文为手段,盗取他人财物也不是必然就能得到枪支。
(8)刑法分则王新扩展阅读:
牵连犯在司法实践中经常涉及。构成牵连关系有很多种可能。刑法分则中对个别牵连犯规定的处罚原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规定也不是适用统一的处罚原则,而是既有从一重处断又有数罪并罚。
第一种规定:从一重处断原则。
刑法第399条第3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有前两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385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即徇私枉法罪与受贿罪或枉法裁判罪与受贿罪构成牵连犯,要从一重处断。(根据“两高”《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渎职犯罪并收受贿赂,同时构成受贿罪的,除刑法另有规定外,以渎职犯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
第二种规定:数罪并罚原则。
刑法第157条第2款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277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即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构成牵连犯,实行数罪并罚。
❾ 未成年人(14-16)刑事犯罪
依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你所说的有二个以在其中:一个是抢劫,一个故意伤害!抢劫的钱数多少,不响影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