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三人
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
双赔偿是可以的
但是工伤那边肯定是要原始发票的
侵权人那边,就需要协调了
所以实际能不能获得双赔偿要具体看
㈡ 最高法院行政诉讼应当通知第三人参与诉讼,第三人不参加如何处理
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1、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7条的规定,所谓行政诉版讼第三人,就是指因与被提权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通过申请或法院通知形式,参加到诉讼中来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有利于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及时解决纠纷,减少诉累,其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四十九条 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
原告或者上诉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许的,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而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第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㈢ 我,法院关于这个第三人的问题一些,司法解释。
第三人的概念
第三人的特征
1.对原告、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请求权,或者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这是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第三人同原告或者被告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案件的审理结果可能与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这是第三人区别于共同诉讼人和诉讼代理人的根本之点。
2.必须在诉讼开始后,案件审理终结前,参加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必须以原告、被告之间的诉讼正在进行为前提,如果原、被告之间的诉讼尚未开始,或者原、被告之间的诉讼已经结束,即人民法院对案件已经审理终结,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诉讼而成为第三人。
3.第三人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这种利害关系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来自本诉的原告和被告的侵害或争议;二是来自法院对诉讼的处理结果。
参加诉讼的目的:一、在于简化诉讼程序,彻底解决彼此有联系的纠纷;二、在于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三人参加诉讼即不是为了维护原告的利益,也不是为了维护被告的利益,即便有时参加到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也不是为了维护参加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是以自己的名义,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参加诉讼。
第三人的分类
各国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第三人的分类不尽相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分为两类:一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二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有独立请求权的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而参加诉讼的人。本诉之外的第三人对原告、被告之间的诉讼标的,不论有全部的独立请求权,还是有部分的独立请求权,只要其请求权具有独立性参加诉讼,即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具有以下特征:①对原告、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人认为有全部或部分的独立请求权。所谓“独立请求权”是指第三人认为案件中原告和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其合法权益全部或部分是自己的,而这判断惟有在人民法院对案件审理后才能确定。②本诉正在进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欲参加诉讼须在本诉已经开始而尚未终结之时。③在诉讼中处于原告的诉讼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5条的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成为当事人。”其实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以提出诉讼的方式参加诉讼的,在诉讼中的到位相当于原告,即以本诉的原告和被告作为被告的二面诉讼结构,这是因为他既不同意原告的主张,也不同意本诉被告的主张。他认为:不论是原告胜诉还是被告胜诉,都将损害他的民事权益。实际上他是以独立的实体权利人的地位向人民法院提起了一个新的诉讼,在这个“新诉”中,原告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被告则是本诉中原告和被告,诉讼标的是本诉中的诉讼标的全部或部分,诉讼理由是有独立请求权利的第三人主张的事实和理由,在诉讼中持有独立性,可提出主张、提供证据、开展辩论和提起上诉等,并且本诉的原告或被告的任何行为都不对他发生拘束的效力,同时他又不是本案中的原告或者共同原告。
无独立请求权
[1]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对于已经进行的诉讼,就其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利,但是案件处理的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参加(自行参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当事一方进行诉讼的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特征:①参加诉讼的根据是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所谓“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当事人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涉及的法律关系,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的另一个法律关系有牵连。而在后一个法律关系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对前一个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有直接影响。在原告、被告进行诉讼的法律关系中,因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义务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直接责任虽应由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但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则是源于无独立请求权力第三人的过错。如果法院判决一方当事人败诉,承担某种法律责任或履行某种义务,该当事人有权请求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赔偿损失或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果法院判决该当事人胜诉,他也就在法律上维护了自己的某种权利。②对原告,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由于案件处理结果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能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涉及到他的合法权益。因此,他总是参加到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在诉讼中总是支持参加一方的主张,为他所支持的一方提供证据、进行辩论。所谓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一般是指对本诉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实体权利,不能以实体权利人的资格提出新的证据。③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当事人,他即不是原告,又不是被告,是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诉讼的独特的当事人,有其独立诉讼地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得实施与参加人地位和参加目的相悖的诉讼行为,如不得申请撤回诉讼或被诉讼请求;不得提起反诉,不得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不得在被参加一方反对的情况下申请调解,在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不服的,有权提起上诉,但该第三人在第一审中无权对管辖提出异义,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申请撤诉。
㈣ 最高法院关于第三人受贿的答复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量刑
1、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定罪量刑适用标准,参照本解释关于受贿罪的规定执行。
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如何处理的司法解释
当工伤与第三人侵权竞合时,工伤职工可以分别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和《侵回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的规答定,既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同时以普通受害人的身份获得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即可获得双重赔偿;工伤保险待遇和侵权赔偿之间不存在扣减和补差的关系,即获得第三人侵权赔偿并不妨碍受害人依法全额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适用的实体法律不同,其请求权不存在竞合。
㈥ 最高人民法院在列第三人上禁止性的规定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4年12月22日印发的《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专法>的若干规定》第属9条规定:
受诉人民法院对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无直接牵连和不负有返还或者赔偿等义务的人,以及与原告或被告约定仲裁或有约定管辖的案外人,或者专属管辖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均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
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中,对原被告之间法律关系以外的人,证据已证明其已经提供了合同约定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产品的,或者案件中的当事人未在规定的质量异议期限内提出异议的,或者作为收货方已经认可该产品质量的,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二人通知其参加诉讼。
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已经履行了义务,或者依法取得了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并付了相应对价的原被告之间法律关系以外的人,不得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
㈦ 我国法律对执行第三人的到期债权是如何规定的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专)》第61条规定 被执行属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本案以外的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申请,向第三人发出履行到期债务的通知(以下简称履行通知)。履行通知必须直接送达第三人。第65条 规定 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限内没有提出异议,而又不履行的,执行法院有权裁定对其强制执行。此裁定同时送达第三人和被执行人。第63条 规定 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对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也就是说,第三人提出异议,法院便不能强制执行;然后就剩下另一条路,代位权诉讼。
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权人与第三人就债务人的转移给第三人承担,债务人是否兔责
这个无需最高法的态度,债权承担需要债权人的同意,是否保留对原债务人的追索权,也是有债权人来决定的。
㈨ 民法中关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规定有哪些!!!
第一百零六条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内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容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第一百零七条 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第一百零八条 善意受让人取得动产后,该动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㈩ 原告有权列“第三人”吗
人们都知道打官司有原告、被告,有时还有一个角色叫“第三人”。法律上的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比如张三与李四因某房屋的归属打官司,王五说诉争房屋是他的,王五就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一位王先生到法院立案,告立庭的法官要求王先生重新写诉状,理由是原告不得在诉状列第三人。案件到了审判庭,主审法官又要求原告重新写诉状,理由是没有列第三人。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原告到底是否有权列第三人? 击水律师事务所潘强吴淼 原告列“第三人”于法有据 最高院《关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6条第一款规定:“债权人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未将债务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债务人为第三人。”反推该规定可见,原告是有权列第三人的。 从实务上讲,第三人介入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明案件事实。而原、被告主动列明或追加第三人,有利于较快查清案件事实,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办案效率。法院主动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需要法院了解案情以后才能确定,这势必造成数次开庭的情形,有悖于效率原则。当然,如果原告列的第三人不当,告立庭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因为审判庭的法官,完全可以不同意第三人参加诉讼或判决不让第三人承担责任。 红桥区法院研究室主任南宝龙 仅强调诉讼权利可能导致一刀切 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之一是法院通知,这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经原告或被告申请、法院决定,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第二,法院依职权决定追加第三人参加诉讼。无论是当事人申请,还是法院依职权追加,都要受到严格限制,不得滥用权利或权力。第三人是否需要参加诉讼的根本标准要在实体法中寻找,程序法对此无能为力。如果用诉讼权利而不用实体权利来解释“当事人是否有权列第三人”就会将问题简单化、一刀切,容易侵害第三人利益。 天津财大教研室主任崔华强 立法目的“决定”原告无需列出 在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当事人在立案时直接于诉状中列出第三人、主动将案外他人引入诉讼之中的情况。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享有此项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从中可以看出,民事诉讼中第三人区分为两种: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前者系主动加入诉讼,在此情形下,不存在原告在诉状中主动列出第三人的情形;后者系主动或被动加入诉讼,即申请参加并由法院决定是否准许或直接由法院决定并通知其参加诉讼,在此也不存在由原告自列第三人或申请追加第三人的情形。因此,法律并未赋予立案过程中当事人列出第三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