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案例中的法律关系
⑴ 分析案例中的法律关系
张某的行为首先已构成对薛某姓名权的侵害。所谓姓名权,是指公民决定其姓名、使用其姓名、变更其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身权利。是公民对其姓名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所谓干涉,是指采取某种积极行为干涉他人使用或变更其行为。所谓盗用,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名义实施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盗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活动)。假冒他人姓名与盗用他人姓名一样,都是指非法利用他人姓名并侵害了权利人的姓名权,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盗用的结果常常直接损害了被盗用者的利益,而假冒是指使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某种民事、经济及其他活动,假冒者的目的常常并不是为了直接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的非法所得。当然,假冒的结果也可能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第99条的规定,凡是非法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的,不管是否造成了他人财产损失,均构成他人姓名权的侵害。
张某冒用薛某的姓名向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出电子邮件,既构成假冒他人姓名,也构成盗用他人姓名。不管薛某以后是否能拿到这笔奖学金,都不妨碍被告的行为已构成对原告姓名权的侵害。 另外,薛某与密歇根大学联系,该校为其提供奖学金的行为,实际上向该校发出一项有效的要约,而该校在审查其资格之后,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正式通知原告该校将为其提供1.8万美元奖学金,显然是向薛某作出了正式承诺。至少双方就提供奖学金事宜已达成了协议,该协议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并应受法律保护。如果密歇根大学违反诺言,无正当理由不接受原告入学且不再提供奖学金,则薛某可以以对方已构成违约而获得补救。此种合同在性质上并非单纯的赠与,因其内容涉及是否同意接受薛某入学的问题,提供奖学金是以接受薛某入学为前提的。可见由于合同已经成立,所以薛某已经享有一种合同权利即债权。张某冒充薛某的名义表示拒绝接受奖学金,已针对薛某的债权实施了侵害行为。
⑵ (急)民事法律关系案例分析
1,腾某与轻生女子之间存在无因管理的民事法律关系。2,相机被损坏以及治疗专自己的伤口的费用女子属应当偿付,因为他是为了她的利益而遭受损失。3,腾某为女子支付的医疗费等费用能请求女子偿付。因为他是为了她的利益而遭受损失。4,、腾某向服务员借的100元,应当由腾某偿付。因为这是另外一个法律关系,腾某的损失可以向受益人追偿
5,腾某不能请求女子给付一定的报酬。因为他的行为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是法律规定的或者合同约定的,是一种无因管理行为,不能索取报酬。6,腾某不应赔偿女子衣服损失。原因同上。
⑶ 民事侵权法律关系案例
1、该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义务的享有者和承担者:李某和刘某两人均是主体,刘回某享有索赔权,李答某负有赔偿义务;客体是人身权和财产权,即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的说是刘某的身体权、健康权以及刘某因伤就医的财产损失;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权利义务关系,即刘某享有向李某索赔的权利和李某负有向刘某赔偿的义务,此为法律关系的内容。
2、根据新颁布实施的《侵权责任法》,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饲养人承担无过错责任,如果受害人故意的,饲养人免责,如果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饲养人可减轻责任,若受害人存在一般过失的,饲养人不免除责任,即刘某需要对该案中的侵权行为发生事实、侵权损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侵权行为与侵权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三点承担举证责任即可,无须证明饲养人是否存在过错;如果饲养人想免责,必须就受害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⑷ 怎样具体分析民事案件中的民事法律关系
主要是分析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或条件。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因为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立民事法律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民事法律关系也就发生变化。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为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人。凡法律规定可成为民事主体的,不论其为自然人还是组织,都属于民法上的“人”。因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为民事主体。国家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例如,国家是国家财产的所有人,是国债的债务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亦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权利和义务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权利的内容是通过相应的义务来表现的,义务的内容是由相应的权利来限定的。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⑸ 民事法律关系的例子
案例一:甲有两处私房,一处自用,将另一处委托乙出租。乙将该房出租给丙,内约定租期五年。二年后,容丙之妻从单位分得一套住房。半年后,丙在外地的一亲戚丁来北京治病,丙将承租的私房借给丁居住,约定在丁治疗结束后离京前将房屋返还于丙。不久,甲自住的私房因失火焚毁,甲请求终止租房合同,收回住房。请问此案有几种民事法律关系?各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是什么?
案例二:2009年1月19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受理了原告李志莲诉被告杨中华离婚纠纷一案。原告诉称其于2003年6月在柳州市打工时认识被告,次年1月13日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结婚,婚后被告到原告家生活,且生育有一子,2005年11月被告外出下落不明至今,为此要求离婚。法院经调查发现被告结婚登记使用的身份证是虚假的,其身份证上所列的户籍所在地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有6个叫杨中华的人,没有一个人的信息与被告相同。公安机关对此也予确认。
⑹ 如何分析案件中民事法律关系
张三给李四一拳,李四受伤,张三依侵权责任法某条款赔偿给李四500元钱。
这里“张三给李四一拳,李四受伤”是法律事实,侵权责任法的具体条款是法律规则,张三赔钱给李四是法律结果。
这里张三和李四构成侵权关系,张三和李四是法律关系主体,李四的人身权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张三打了李四是一种事实行为。也就是说法律关系的主体张三通过打人的事实行为侵害了法律关系主体李四的人身权,双方形成侵权关系。
⑺ 案例中涉及哪些法律关系
回答:1,本案中涉及的法律关系有:第一,王小五与母亲,继父之间的抚养关系;第二,王小五被车辆撞伤的交通事故法律关系;第三,司机李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以及执行工作时因侵权导致第三方损害的法律关系;第四,李风驾驶的汽车投保后,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的保险法律关系;第五,王小五对爷爷遗产的继承权的法律关系;第六,王小五小姨对王小五赠与玩具的赠与法律关系;第七,王小五赠与与撤销赠与和小美之间的赠与纠纷法律关系;第八,王小五伤害小美的侵权责任。
2,本案涉及的发条包括: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保险法,继承法,婚姻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劳动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3,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原告方应当是王小五,因为王小五是受害人,而其母亲作为其法定监护人,有权代王小五行使诉讼的权利;被告应当为李风供职的大道公司,同时应当追加车辆投保的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被告。理由: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履行工作职责时,非故意造成第三人损害的,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责任,而依据保险法,机动车投保保险,保险公司应当依据保险合同承担赔偿责任。交通事故案件中,交警部门认定双方为对等责任,因此,在交强险范围内,保险公司依据交强险规则,只要机动车有责任,就进行全额赔付;超出交强险范围的,保险公司在商业保险范围内,承担50%赔偿责任,剩余部分由王小五的母亲承担。
而在王小五和爷爷遗产继承问题里:依据继承法规定,子女先于父母去世的,孙子女可以以代位继承的方式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依据婚姻法规定,公民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因此,母亲携子改嫁,不影响子女对于父母遗产继承的权利,王小五作为代位继承,有权继承爷爷的遗产,其奶奶和叔叔的说法没有法理依据。
4,王小五和小美之间存在两个法律关系:一个是王小五对小美赠与和撤销赠与的法律行为;另一个是王小五对小美伤害的侵权行为。
关于赠与和撤销:依据民法通则,物权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说,王小五只有五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玩具价值5000元,也明显超过了王小五赠与的范畴。因此,王小五赠与小美玩具的行为属于效力待定行为,其母亲有权撤销赠与,将玩具追回,也可以追认赠与有效。但同样,王小五是可以向小美追回玩具的。因为民法里虽然限定了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但并不限制其受益行为(如继承遗产)。
关于伤害和侵权:依据刑法第十七条,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王小五五岁,显然不符合刑事责任的条件;而王小五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监护人依法有义务就王小五对他人的侵权行为进行民事赔偿。依据侵权责任法来说,王小五在和小美争执中,故意用铅笔伤害小美,构成了侵权行为,其法定监护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小美在伤害案件里没有责任,因此10万元费用应当由王小五的母亲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