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司法解释
① 法律上是如何界定或者解释“不可抗力”因素的
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以是不可抗力。。甚至有时候一些政府行为也可以是。
但个人觉得“不可抗力”的界定存在较大的法官自由裁量权。。
②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客观情况重大变化”司法解释是:自然灾害,战争,人不可抗力;无法预见,
你所提的“司法解释是:自然灾害,战争,人不可抗力;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非人为状况。”出自于哪里?请告知是谁解释的?是对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个的司法解释吗?
岗位外包就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规定所指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③ 刑法中关于主要因素是不可抗力次要因素是人为造成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是
刑法复习提纲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
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刑法指刑法典
广义刑法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现行刑法典于1979年7月1日通过并生效于1997年3月14日修订并重新公布 1997年10月1日起生效
刑法的解释按解释是否有效力分为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刑法的解释按解释的方法分为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有3个
1、罪刑法定原则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包含两个法定罪的法定和刑的法定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罪责刑相适应包含2个相适应刑与罪相适应、刑与责相适应
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刑法的效力范围包括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
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用折中原则 以属地原则为基础 以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为补充
犯罪行为地或结果地有一项在我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在我国的航空器或船舶内犯罪的也认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在我国的驻外使领馆内犯罪的也认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中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适用属人原则管辖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针对我国国家或公民犯罪的适用保护原则管辖
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适用普遍原则管辖
刑法的溯及力对新刑法生效前未经处理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的效力。
各国在溯及力问题上 曾经采用过4个不同原则
1从旧原则
1/26页
2从新原则
3从新兼从轻原则
4从旧兼从轻原则
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特征
3、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的法律后果
广义违法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包括犯罪
狭义违法指轻微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广义违法狭义违法犯罪
犯罪构成 即构成犯罪是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有4个
1犯罪客体
2犯罪客观方面
3犯罪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根据犯罪客体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范围的不同犯罪客体可分为3个层次
1.一般客体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2.同类客体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3.直接客体具体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客体
依据具体犯罪侵犯社会关系数量的多少直接客体又可分为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2/26页
犯罪客观方面包括7个要素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方法、犯罪时间、犯罪地点
危害行为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身体的动或静。下列3种行为欠缺有意性 即使危害了社会也不是危害行为不构成犯罪
1、人在睡梦中或者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3、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举动。
注意精神受强制参与犯罪的是胁从犯其行为是危害行为
根据危害行为是表现为身体的动还是静危害行为可分为
一作为
二不作为
不作为成立犯罪在客观方面应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该义务
3行为人没有履行该义务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
不作为中行为人的特定义务的来源于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犯罪主体可分为 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
自然人犯罪主体又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的大小受3个因素的影响
1.年龄
2.精神障碍
3.丧失重要生理功能
不同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大小不同 因此刑事责任年龄可划分4个层次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6周岁。d、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已满75周岁
3/26页
年龄以公历、按周岁计算过生日的第二天为满周岁。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应负刑事责任的8个罪
1、故意杀人罪2、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3、强奸罪4、抢劫罪5、贩卖毒品罪
6、放火罪7、爆炸罪8、投放危险物资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a、从宽处罚原则。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不适用死刑。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注意是犯罪时而不是审判时c、不成立累犯原则。d、从宽适用缓刑原则。e、免除前科报告义务。
老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a、从宽处罚原则。 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原则上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d、从宽适用缓刑原则。
根据精神障碍对刑事责任能力影响程度的不同精神病人可分为
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2减轻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他们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间歇性精神病人。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注意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范畴
综合年龄、精神障碍、生理功能丧失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刑事责任能力可划分为4个层次
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a、不满14周岁的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2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3减轻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4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已满18周岁不满75周岁且精神、智力、生理功能健全的人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
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聋哑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已满75周岁的老人
4/26页
年龄口诀
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满14周岁对8个罪负刑事责任
满16周岁对所有罪负刑事责任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满18周岁不满75周岁对所有罪负全部刑事责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单位犯罪 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 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必须体现单位意志 即通过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或者领导决定实施的以下三种情况不是单位犯罪是自然人犯罪a、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单位然后从事犯罪活动的b、单位设立后 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c、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不是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
双罚制 即惩罚单位判处罚金也惩罚个人惩罚直接负责的主观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单罚制不罚单位只罚个人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④ 不可抗力是如何认定的原则是什么
不可抗力的含义:何谓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各国解释不尽一致。我国法律认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⑤ 政府封土令属于不可抗力吗
如果政府封土令发生在延期期间的不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如果签订合同之前并不知道则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构成不可抗力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不可预见的偶然性。
2、不可控制的客观性。
免责效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有以下例外:
(1)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迟延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责效力。
(5)不可抗力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需要与不可抗力相区分的是情势变更原则,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客观情况。
如某一客观情况直接作用于履行行为本身,对其产生强制效果,使其物理上或法律上不可能进行,则该情况构成不可抗力。
目前,商品房买卖中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类行政行为:
拆迁行为。
政府拆迁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牵涉到拆迁协议的签订、补偿金的发放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该地段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拆迁不能构成一个“不可预见”的障碍。
即使政府拆迁进度慢于预期,开发商作为建筑业的专业主体,也应该对此有所预见并做好充分的履约准备。因此,一般情况下,拆迁导致交房的迟延不能适用不可抗力制度进行免责。
2.限购政策。
对于因限购政策而导致的合同履行障碍,应当如何判断其责任?参考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规定,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并非一个令所有市场主体猝不及防的突变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限贷到限购逐步加强和完善的发展过程。
房屋买卖合同作为一种标的额相对较大、与买卖双方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订立后可能出现的房地产市场风险及各种履行障碍均应当有一定程度的预见和判断。因此,住房限购政策在司法实践中不宜认定为合同法上的不可抗力。
3.其他强制措施。
如应对自然灾害或气候异常而采取的各种强制措施,此类行为要根据该自然现象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综合判断当事人对其是否具有预见性等。
如在一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中,法院认为,每年7、8月份高温炎热的气候是众所周知和可以预料的,房地产公司应做好相应防范措施,该困难并非无法克服,行政部门要求各级施工单位在高温期间部分时段必须停工或者缩短作业的文件不属于民法意义上的不可抗力。
⑥ 情事变更的事由是否包括不可抗力如何解释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排除不可抗力的规定
包括的。
⑦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司法解释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内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容情况。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沿袭了此规定。理论上通常认为不可抗力包括:(1)重大的自然灾害。如重大的地震、海啸、台风 、海浪、洪水、蝗灾、风暴、冰雹、沙尘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雪崩、泥石流等。刚刚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就属于这种类型。(2)重大的社会非正常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指社会异常的、突发的事件,既非自然灾害,也不属于政府行为,如战争、武装冲突、罢工、骚乱、暴动等。这些事件虽然是人为的,但对局外的民事关系的当事人而言,这些事件则是既不能预见也不能避免与克服的,因此属于不可抗力。(3)有些情况下,政府行为对民事当事人民事活动的影响,类似于不可抗力,应当比照不可抗力处理。
⑧ 高强度防雷,如被雷击,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吗,高强度防雷,司法解释是怎么样的
雷击本来就是不可抗力,国家防雷规范也是说安全率达不到100%的
⑨ 民法通则 不可抗力
民法通则
第一百来五十三条自 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而对于不可抗力的解释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⑩ 下列哪种情况必然引起民事责任的免除 A:不可抗力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
这题目很搞笑,答案A。因为其他的选项,与题意风马牛不相及!
解析:民事责任免除的情形有:一是不可抗力;二是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三是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四是符合一定约定或者法律免责条件的;
1、不可抗力
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洪水、旱涝、战争等。《民法通则》第 107 条规定: "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2、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紧急避险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险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应承担适当的责任。否则,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责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担责任。
3、.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
由于受害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权损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害后果,致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如一条家养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由狗的饲养人承担责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过错引起被狗咬,则饲养人可以不承担责任。
4、符合约定或法定免责条件的
《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三条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