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司法解释
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什么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因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表现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它只调整消费法律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典型的向弱者倾斜的法律。A�《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调整因生活消费而产生的法律关系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产生的所有法律关系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调整生活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法律关系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调整因生活消费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也调整农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而购买、使用商品所产生的生产消费法律关系消费者与经营者: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的消费性质是生活消费;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是购买、使用或者接受;消费者消费的客体是商品和服务;消费者主体是自然人。经营者是指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营者是与消费者相对应的消费法律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只要有消费者就有经营者;经营者的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经营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和第54条规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规定的受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这说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于消费者的生活消费。第3条规定: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应当遵守其它法律法规。这说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于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第54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这是一个特殊的使用范围,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特殊情况下也适用于生产消费,但是只限于农民,而且只限于农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消费。消费者权利:消费者权利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依法所享有的权能。其特征表现为:第一,其权利的内容表现为消费者有权自己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还表现为有权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第二,消费者权利是由法律规定的,不是消费者为自己创设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第7条至第9条规定了消费者依法享有9项权利,即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和监督权。实例演练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A�自主选择经营者B�自主选择商品的品种或者服务方式C�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服务D�对商品或者服务有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经营者义务:经营者义务是指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依法必须履行的职责。义务的内容表现为经营者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必须抑制一定的行为;经营者的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第16条至第25条规定了经营者负有10项义务,即履行法律规定和与消费者约定的义务,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标明真实标记的义务,出具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的义务,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义务,履行“三包”的义务,不得以格式合同等方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义务和尊重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消费者求偿对象和消费争议的解决1�消费者求偿对象的法律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规定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又对几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规定了明确的求偿对象。(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2)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3)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4)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经营者发生变更后,由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对消费者的损害给予赔偿。(5)经营者使用他人营业执照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向该经营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6)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租赁期限届满,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和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7)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首先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消费者可以向广告的经营者要求赔偿。2.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五种解决途径:协商、调解、申诉、仲裁和诉讼。法律责任1�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形式。法律责任是指消费法律关系主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的形式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2�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0条规定了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见法律条文。民事责任的种类包括:一般伤害的民事责任、致残的民事责任、致死亡的民事责任和侵害人格权的民事责任。
❷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标准是什么
经营者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赔偿消费者的损失,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失,经营者必须为消费者的损失买单,否则法律将会对经营者进行停业整顿或者在社会上公布经营者的社会信用。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第五十六条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❸ 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对家用电器商品条款的司法解释
耐用品6个月内出现瑕疵举证责任由卖方承担
❹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是如何体现法律作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赔权、结社权、获知权、尊重权、监督权等,9项权利。我国公民作为消费者应该拥有的权利,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做了系统规定。它颁布实施,催生和强化了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标志着我国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向法制化、民主化迈出了一大步。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明确了消费者的权利,确立和加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础,弥补了原有法律、法规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调整作用不全的缺陷。
(2)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规范经营者应对维护消费者权益承担何种义务,特别是着重规范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即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从而也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重要的维护作用。
(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是消费者个人之事,当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密不可分,结构合理、健康发展的消费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均衡发展。没有消费,也就没有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成为贯彻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餐饮企业不给发票的司法解释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据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承担基本义务的具体规定。发票既是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购成买卖合同的基本证据,也是售后服务的基本凭据。经营者不出据发票涉嫌逃避税收和转嫁责任风险。
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具体理解从规定中的欺诈和赔偿金额来做说明:
一、对于“欺诈”的理解和认定,按照民法通则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需要具备以下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
2、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
3、对方因错误认识作出不真实的意见表示。
因此,只有销售者有上述行为才构成诈欺。除此之外,销售者即使销售了生产者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也不构成诈欺。
二、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争议
1、催生以牟利为目的的知假买假,冲击诚实信用原则;
2、程序设计与保障不完善,与公平正义要求有差距;
3、惩罚性赔偿在适用过程中,赔偿数额的确定并不经过法定程序,义务人直接根据法律规定的赔偿标准向权利人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数额也未经评估,与公平正义要求有差距。
三、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包含
1、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
2、是消费者受到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