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

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

发布时间: 2022-01-14 02:04:52

A. 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是什么

  1.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内系、人身关系。民容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兼有财产、人身二重性质的知识产权关系。

  2.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间基于人格或身份而发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以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B. 关于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
(1)认为民法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2)认为民法调整以商品经济关系为核心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商品经济关系决定了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性质;
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采用了上述两种观点,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但在中国法学界,对民法调整对象问题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C. 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是

不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是B

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地位”不平等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一般不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

如,国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征税属于财产关系,但不由民法调整,而由税收征管法规(属于经济法部门)调整,再例如,行政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奖励,行政赔偿(包括国家赔偿)、补偿,罚款、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均蕴含财产关系,但由行政法等调整。

本题中,工商行政主体与李某签订买卖合同并非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是作为市场主体充当民事权利义务人,而税务机关征税则是履行税收征管的行政职能,属于行政行为。

(3)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扩展阅读: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一)主体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主体相互间没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应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凡是主体地位不平等、相互间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二)与民事权力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人身关系,有的与民事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有关;有的与政治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有关,而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无关。民法只调整前者而不调整后者。

例如,基于自然人的身体、健康、姓名、名誉而发生的人身关系,与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权利有关,属于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而基于选民身分或者基于某一党团成员身分而发生的人身关系,与民事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无关,则不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

(三)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所谓人身,是指主体的自身。因此,人身关系是基于体现自身属性的价格和身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与主体的人身是不可分离的。这类社会关系不具有经济内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无任何内容。

有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无直接的联系,却是主体存在的条件,是主体取得财产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关系;有的人身关系是与财产关系有直接联系的,如基于自然人的发明、发现而发生的人身关系

D. 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 和

错。因为不是“所有”而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正确的表述应为:……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E. 如何理解民法调整对象中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中的“一般是由当事人自己的意志决定的”这句话可否举

不平等主体关系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机关与公务员之间的关系,政党与政府的关系等有隶属或者从属关系的主体。

平等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地位平等的当事人。在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中,彼此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F.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基本原则有哪些

1、民法调整的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是体现民法精神、指导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中国的民事立法上,确立了以下六项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意思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3条明文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自愿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自愿原则的存在和实现,以平等原则的存在和实现为前提。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所有获取民事利益的活动,不仅应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须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有维护国家社会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如果行使权利损害同样受到保护的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即构成权利滥用。对于如何判断权利滥用,民法通则及相关民事法律规定,民事活动首先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及习惯,行使权利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中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G. 民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哪些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内关系。[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容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间基于人格或身份而发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以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望采纳

H. 对民法调整的对象,为什么有的书中写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有的书中写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

其实两种说不都不全面。但是相对而言,自然人的说法更好一些。因为民法调整的对象不仅仅是平等主体间的公民,还包括外国人、无国籍人,也包括企事业法人,甚至是国家机关。

I. 民法的调整对象中,平等主体的意思我不太明白,个人跟国家不是平等主体么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
个人和国家专的关系,更多体现为属个人与某一国家机关的关系。这两者,是否平等主体,取决于其法律关系。例如城管要向你购买一批文具,城管和你是平等的,该买卖关系由民法调整。但如果是你占道摆摊卖文具,城管来抓你,此关系中你和城管是不平等的,城管具有管理权,你是被管理的一方。

热点内容
民法典籍 发布:2025-07-28 00:40:28 浏览:812
酒店各部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8 00:29:31 浏览:786
劳动合同法培训ppt2014 发布:2025-07-28 00:28:45 浏览:471
民法典物权新规 发布:2025-07-28 00:24:26 浏览:175
盐城农民工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28 00:18:20 浏览:397
合同法承包合同条例 发布:2025-07-28 00:15:52 浏览:745
司法部长降级 发布:2025-07-28 00:15:07 浏览:1
婚姻法微博 发布:2025-07-28 00:13:41 浏览:758
百度法学派 发布:2025-07-28 00:03:24 浏览:87
民事诉讼法超过六个月未执行 发布:2025-07-27 23:55:54 浏览: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