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犯罪对象错误

刑法犯罪对象错误

发布时间: 2022-01-14 04:33:29

1. 刑法中的方法错误到底是指什么

法律上的认来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源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

1、行为人的行为在刑法上不认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是犯罪。此种行为缺少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2、行为人的行为在刑法上已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此种误解一般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可视具体情节酌量从轻处罚。

3、行为人对其犯罪行为应当成立的罪名性质或者应处的刑罚轻重存在误解。此种误解对于行为人的定罪量刑不发生影响。

(1)刑法犯罪对象错误扩展阅读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1、客体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

2、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构成要件)。

3、手段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药杀害张三,但因为误认而错用了一种无毒的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为偏差,又叫做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

5、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

2. 刑法关于打击对象错误的问题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罪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鉴于你 有动机。 应 是 死刑。
至于 快递人员。 他 应 属于 无罪。

3. 刑法中犯罪对象认识错误的是否构成对该错误对象的犯罪未遂

对女儿:故意杀人罪(中止),因为法律保护的是每个人的生命权,不管A是否属于对内犯罪对象的错误认识容,他主观上是要杀人,客观上也对他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A在能够将女儿杀死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停止了犯罪行为,最终女儿也没有死,因此构成犯罪中止。

4. 谁能告诉我刑法上“对象认识错误”如何理解

刑法理论中的认识错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内误
二者在于认识错误的具体对象容不同,即前者是对行为事实的法律性质的错误认识;后者则是对事实情形有关具体内容或者要素的认识错误。

2.打击错误与对象的认识错误
在侵害对象性质相同情况下,打击错误与行为对象认识错误有些类似,都是按照故意犯罪既遂来处理的。但是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1)行为对象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实际的行为对象是否属于自己意图的行为对象产生错误的认识。而打击错误是行为人对实际行为对象是否自己意图的行为对象没有错误认识,但因为行为本身发生误差,而使实际打击对象与行为人意图行为对象不一致。
(2)行为对象认识错误往往是行为人认识不准确造成的,而打击错误则是行为人行为不准确造成的。

5. 刑法中对象错误和目标错误有何区别

楼上的说法是不对的。
对象错误是打击错误是没有错的。
打击错误是对侵害对象的专认识错误, 比如A想杀属死B,他拿着枪瞄准了,但是他手一松却打击了和B同走的C,由此杀死了C。虽然他本想杀B,却没杀死,但是A同样是杀了人,所以还是罪名成立。
对象错误是将不能犯的对象当成打击目标的错误。例子还是和楼上的说法一样,只是说明一下。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罪的。而是成立了未遂罪名。比如A想杀B,有一天天黑之后,A拿着枪去B家里,从门缝里向里面看,看到一个黑影,开枪射杀。之后证明那个黑影是头驴,虽然A杀死了驴本来不够成犯罪。但是他只是没有杀对人,也就是没有完成犯罪而已。从犯罪的停止状态来说这是一个未遂的罪名。你去看看刑法书就知道了。
刑法书里面都很清楚的。

6. 刑法中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罪质指啥

1,对象错误
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侵害对象产生的错误认识。中国刑法理论中事实错误的一种,相当于西方刑法理论中的客体错误。

2,打击错误
又称“目标错误”、“行为误差“行为人意图侵害某一对象,因未能控制行为方向而侵害了另一对象的错误。刑法中事实错误的一种。如行为人欲杀死某甲,于是朝某甲开枪射击,却命中某甲身边的某乙,这就是打击错误。
(6)刑法犯罪对象错误扩展阅读:
一,对象错误主要特征是:
1,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的过程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犯罪对象。
2,行为人将另一对象误认为是自己意图侵害的对象。
二,打击错误主要特征是:
1,行为人具有明确的侵害对象,并针对侵害对象实施加害行为。
2,实际侵害了行为人意图以外的另一个对象。
3,行为人主观上设想的因果方向与实际发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打击错误造成侵害结果,行为人有过失的,承担过失的责任。不具有过失的,不负刑事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打击错误
搜狗网络-认识错误

7. 什么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有哪几类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发生了误解。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可分为两种: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

1.“假想非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例如甲未经许可收购珍贵树木制作家具,没有意识到该行为属于《刑法》第344条规定的非法收购、加工珍贵树木及其制品罪。一般认为不知法律不是可接受的辩解,因此对“假想非罪”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是可以酌情减轻罪责,因为在发生假想无罪的场合,行为人毕竟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观恶性较小。

2.“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定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例如,某甲复制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本来不构成犯罪,但他却误认为犯罪。因为判断行为性质的根据是法律,而不是行为人对法律的误解,所以行为人“假想犯罪”并不改变其行为的法律性质,不成立犯罪。这种误解对行为性质不发生影响。

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发生误解。例如,某甲盗割正在使用的电线,某甲自以为是盗窃罪,而实际上依法是破坏电力设备罪;某甲自以为该罪没有死刑,而实际上其法定最高刑有死刑。这种对法律的误认不涉及行为人有无违法性意识(或者危害性意识),因此不影响罪过的有无大小,也就不影响定罪判刑。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对事实认识错误,通说采取“法定符合说”认定行为人的罪责。按照“法定符合说”,行为人预想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法律性质相同的,不能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承担故意的责任。反之,法律性质不同的,则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承担故意的责任。这里所称的法律性质相同,是指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范围内的情形;法律性质不同,是指属于不同犯罪构成的情形。例如,甲本以为乙的提包中装满现金,窃取了乙的提包,结果发现里面没有现金,但有大量的其他财物。因为这种错误没有超出盗窃罪窃取他人财物的范围,故不影响甲对窃取的提包内的财物承担盗窃罪责。反之,甲本以为乙的提包中装满现金,窃取了乙的提包,结果发现里面没有现金,但有5枚威力巨大的塑胶炸弹。因为这种错误超出了盗窃罪犯罪构成的范围,涉及盗窃爆炸物的犯罪构成。所以阻却甲对因错误发生的触犯另一构成要件(盗窃爆炸物罪)事实承担故意的罪责。

1.客体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例如甲窃取了乙的提包,回家后打开提包发现里面还有一支手枪。甲窃取提包通常只有盗窃普通财物的故意,而事实上发生了窃取枪支的结果。因为枪支属于《刑法》第127条盗窃枪支罪的对象;而财物属于《刑法》第264条盗窃罪对象;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体现了不同的客体:公共安全和财产权,因此甲发生的事实错误不仅仅是具体对象的错误而是客体错误。客体错误阻却行为人对错误的事实承担故意的罪责。甲仅在盗窃罪的限度内承担罪责,对误盗枪支的事实不承担故意的罪责。甲仅能成立盗窃罪。不过,甲如果将该枪持有,可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

2.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构成要件)。例如,甲欲杀乙,却误认丙为乙而杀死了丙。甲预想侵犯的对象是乙;实际侵犯的对象是丙。由于乙和丙都是人,同属于《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的对象,甲无论是杀了丙或杀了乙,都是剥夺他人的生命,都没有超出故意杀人罪犯罪构成之对象的范围,也没有使犯罪客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因此,甲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可见,根据法定符合说,对象错误对行为的性质没有影响。例如甲、乙等人夜晚在某居民小区寻衅滋事,遭该小区保安的追赶。甲在奔逃中感觉背后有保安追赶上来,甲拔刀转身朝后面的身影刺去,结果刺死了紧随其后的同伙乙。法院判决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对本案甲某行为认定为既遂,意味着认定甲某对同伙乙某死亡结果成立故意)

在适用法定符合说认定这种错误的场合,甲对乙死亡结果事实上的心态是故意还是过失的,已经无关紧要。

如果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行为人只就相同的部分承担故意罪责,对不同的部分不承担故意罪责。

3.手段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药杀害张三,但因为误认而错用了一种无毒的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这种错误不影响罪过的性质。因为该种错误并未造成任何非预想的犯罪结果,故从主观方面讲不成其为问题。成为问题的是客观方面,这种客观上的“不能犯”是否应当做为犯罪处理?

4.行为偏差,又叫做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如甲欲杀张三,朝张三射击却击中张三身旁的李四。从现象看,这也是对象错误,但它不是因为辨认错误,而是因为行为本身的误差(枪法不准)。这是一种客观行为错误而不是主观认识错误。对行为误差一般也采取法定符合说,即适用对象辨认错误的认定方法解决。假如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因行为偏差)实际打击的目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一致,不妨害行为人对误击的目标承担故意罪责;假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一致,则阻却对误击的目标承担故意罪责。

5.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1)行为造成了预定的结果,但误以为没有造成该结果;(2)行为没有实际造成预定的结果,但误以为造成了该结果;(3)知道行为已经造成了预定的结果,但对造成结果的原因有误解。这三种情形的错误对罪责均不发生影响。

8. 被教唆犯犯罪对象错误负什么刑事责任

你好,一般情况下被教唆者犯什么罪,教唆者就是什么罪,法律规定的其他除外。

9. 刑法里客观认识错误与对象认识错误的区别,急,在线等

认识错误

(一)法律认识错误

包括三种情况:

1.假想无罪。行为人的行为实际是触犯刑事法律的犯罪行为,但是他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假想无罪),行为人不能以不知法律作为免责的借口。

2.假想有罪。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

3.对罪名、处罚轻重的误解。

行为人上述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和无知,不影响实际依照刑法定罪量刑。

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2002)(B)

A.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行为人是对法律对奸淫幼女的规定认识错误。

(二)事实认识错误

1.对象错误。

所谓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

(l)同类对象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错误):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对象与实际侵害的对象不一致,但属于同一类的。

如行为人意图杀害甲,但误把乙当作甲而加以杀害;行为人意图盗窃他人现金,但实际盗取的是有价证券。

处理规则:按照法定符合说,上述同类对象错误应当按照犯罪既遂定罪处罚。

实例:雇凶杀人、伤人的案件中,凶手认错人而实施加害行为;实施犯罪活动时误把自己的同伙当成对手而加害的案件。

(2)非同类对象错误(抽象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法律性质不同的对象错误或客体错误):指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对象与实际行为侵害的对象不一致,且不属于同一类,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

如误把动物当成人而加以杀害,意图的行为事实是故意杀人,而实际行为是毁坏财物或者不符合犯罪构成。因行为人有杀人的故意,并且着手实施了杀人行为,由于对对象的认识错误,应当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罚(对象不能犯未遂)。

误把人当成动物而加以侵害,行为人无杀人或伤害的犯罪故意,不成立故意犯罪;有过失的,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成立过失犯罪;无过失则属于意外事件。

误盗、误抢枪支、弹药的案件,行为人只有盗窃的犯罪故意,只能成立盗窃罪。

行为人在列车上看到一个人拿着一个黑包,于是准备对这个人下手,晚上趁着包的主人睡着时把包窃走,下车后发现包里有警官证、手枪、子弹和几百元现金。这个案件怎么认定?

作为盗窃枪支弹药罪,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枪支弹药而盗窃的才能构成。行为人不知道包里是枪支而盗窃,行为人主观意识就是盗取财物,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不一致。分析行为人的主观犯意,枪支实际也属于财物,这种案件定盗窃罪,而不能定盗窃枪支弹药罪。

如果行为人盗窃之后,把枪支拿回家藏起来,能不能定罪?误盗、误抢案件都是这种情况,尽管主观意图不是盗窃或者抢夺枪支,但是他发现枪支后藏匿起来,后面的行为要单独成立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这两个行为要数罪并罚。这种情况不能成立牵连犯或吸收犯,不能成立牵连犯的原因是牵连关系不存在,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实际行为的对象不一致的情况下,不属于牵连犯的牵连关系。

误把他人放置的财物当成遗忘物而拿走的案件,行为人只有侵占的犯意,只能成立侵占罪。

(3)对象不存在的错误:

①误把尸体当活人而加以杀害。

例:犯罪嫌疑人甲看到自己的女儿和一个男孩儿玩儿的时候被小男孩欺负,于是冲出去推倒小男孩,小男孩摔倒后头碰石头死亡。为了掩盖罪行甲把男孩抱到自己的家中,放到猪圈里。后来甲感觉小男孩还没有死,于是又用磨盘砸他的头。事发后的尸检报告表明甲在用磨盘砸小男孩的时候,小男孩已经死亡。

分析:

甲把小男孩推倒导致死亡,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没有故意,属于过失。由于甲的行为没有伤害的行为,只能定过失致人死亡罪。甲后误认为小男孩没有死,产生了杀人的意图,实施了杀人的行为,因他对象认识错误,杀人的犯罪行为并没有得逞,因此甲的这个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也是对象不能犯未遂,因此行为人应该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定罪处罚。

②误把男性女性而加以强奸。

例:有些公园在晚上常常发生对女青年的性侵害行为,警察为了侦破此案,将男性警察化妆成妇女引诱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某甲发现警察化妆的妇女坐在椅子上,于是从后面将其推倒,欲实施强奸,后警察鸣枪示警。

分析:

行为人误把男警察当成妇女而实施强奸行为,有强奸犯罪的意图,但是客观上不能实施并被当场抓获。行为人有犯罪的故意也有着手实施犯罪的行为,只是因为对象认识错误,使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没有得逞,构成强奸罪(未遂)。

③误把两性人当成妇女而加以拐卖。

行为人把两性人误认为是妇女而拐卖给他人,后收买人发现该“妇女”是两性人。作为拐卖者发生认识错误,构成拐卖妇女罪(未遂)。

④误把非毒品(面粉)当成毒品而加以贩卖等。

主客观认识不一致,成立犯罪未遂——贩卖毒品罪(未遂)。对象不能犯未遂。

2.行为差误(打击失误、打击错误、目标差误,称方法错误不当)

(1)同类行为差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行为差误)。

如行为人意图杀害甲,因行为差误,而误中乙。按照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实例:伍某某欲打其叔误打其父案。

伍某某因酒后与其叔父发生争吵,取一大棒朝他叔父猛力打去,未击中其叔父,却将正在与其叔父说话的父亲打死。

(2)非同类行为差误(抽象事实错误中的行为差误)。

如意图毁坏财物而误中人或者意图枪击人而误中贵重财物,可以按照想象竞合犯处理,择一重处罚。

如果意图枪杀甲而误中乙致其轻伤,想象竞合犯,按故意杀人罪(未遂)定罪处罚。

应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与客观事实分别认定。

3.行为错误

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行为性质错误,常见的是“假想防卫”、“假想避险”。

尽管行为人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但行为人主观上无犯罪故意,不能成立故意犯罪,有过失的,按过失犯罪处理;无过失则属于意外事件。

案例:一对男女青年在公园游玩,有几个流氓对女青年加以调戏,后男青年与流氓打斗起来。在公园值勤的便衣警察发现后,在没有亮明身份的情况下抓住男青年,男青年认为其是流氓的同伙,将其打伤。后本案起诉到法院。

分析:

原则上不能成立故意犯罪,男青年只有防卫的意图,没有伤害犯罪的意图。因男青年与流氓扭打时,警察上前并没有亮明身份且身着便衣,使男青年很自然的认为是流氓的同伙,所以本案属于不可预见的原因造成,属意外事件。

二是方法或手段错误

如误把假药当毒药来毒杀他人,按犯罪未遂处罚。不能犯未遂。

4.因果关系的错误。

因果关系的错误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发生结果,但行为人自以为发生了结果,构成犯罪未遂。

第二种情况是发生了某种结果,行为人自以为没有发生,也不以行为人的认识为转移,成立犯罪既遂。

第三种情况是结果确实发生了,行为人对导致结果的原因有误解。这种情况不影响定罪,也不影响既遂的成立。

10. 刑事拘留的对象,错误拘留的情形有哪些

下列情形属于刑事拘留的对象,除此之外可能是错误
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条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热点内容
盐城农民工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28 00:18:20 浏览:397
合同法承包合同条例 发布:2025-07-28 00:15:52 浏览:745
司法部长降级 发布:2025-07-28 00:15:07 浏览:1
婚姻法微博 发布:2025-07-28 00:13:41 浏览:758
百度法学派 发布:2025-07-28 00:03:24 浏览:87
民事诉讼法超过六个月未执行 发布:2025-07-27 23:55:54 浏览:104
越南公司法 发布:2025-07-27 23:54:07 浏览:608
法理学法律责任案例分析 发布:2025-07-27 23:51:27 浏览:820
民事诉讼法的不告不理原则 发布:2025-07-27 23:50:39 浏览:74
职业道德的标准 发布:2025-07-27 23:49:57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