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的不告不理原则
发布时间: 2025-07-27 23:50:39
1. 不告不理的法律依据
在中国诉讼法中,通常认为不存在“不告不理”的原则。尽管如此,这一表述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告不理"原则也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处分原则的某种体现。若公民或法人选择不行使起诉权,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这种选择,因此通常不会主动受理案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条件】 规定了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其中包括原告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且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三条 【立案和受理】 明确了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起诉权利,对符合条件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条件的起诉应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条件的则应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提起上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 【起诉条件】 要求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一定条件,包括原告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以及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五十一条 【登记立案】 规定了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条件的起诉应当登记立案。对于不能当场判定的,应接收起诉状并出具凭证,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并载明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提起上诉。对于起诉状内容欠缺或有其他错误的,人民法院应给予指导和释明,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无故不接收起诉状。相关违规行为将受到投诉和处理。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