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认知论
㈠ 被告自认证据是否生效
一般生效但是由限制自认效力的限制。诉讼上的自认具有拘束当事人和法院的效力,但这种拘束力并非是绝对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例与诉讼理论一般认为,在下列几种情形下,不能发生自认的效力:(1)人事诉讼程序不适用自认的规定。人事诉讼程序因与国家公益有关,故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此不采取辩论主义而采取干涉主义以限制当事人之处分权,一般均明文规定不适用自认的规定。(2)法院应依职权调查之事项,也不适用自认的规定。例如,就诉讼成立要件之事项、当事人适格之事项等为自认的,均不生自认的效力,法院仍应依职权进行调查,不受当事人自认的约束。(3)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所为之自认,显然属于不利于共同诉讼人之行为时,亦不产生自认的效力。同理,群体诉讼或集团诉讼中,诉论代表人所为之自认,也不能产生自认的效力。但上述所为之自认,如果事先得到特别授权或者在事后得到追认,则应该具有自认的效力。(4)自认之事实,如果与显著的事实或其他为法院应予以司法认知的事实相反,或根本为不可能之事实,或自认之事实依现有之诉讼资料,显然与真实情形不相符的,则应认定其为无效,因为法院的裁判,不应以明显虚构的事实为其基础。
㈡ 何为司法认知简述司法认知的规则
司法认知又称为审判上的认知,由西方诉讼程序中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证明的古老格言演变发展而来,指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种待认定的事实存在与否或其真实性,无须凭借任何证据,不待当事人举证即可予以认知,作为判决的依据。
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内容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确定案件事实,二是确定法律适用。这也就是所谓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与此相对应,审理过程划分为法庭调查——确定案件事实,以及法庭辩论——主要解决在事实确定基础上的法律适用即法律评价问题。确定案件事实和确定法律适用可概括为确定诉讼事项。诉讼事项确定了裁判依据也就确定了,裁判自然就产生了。上述内容是界定和理解司法认知的前提基础。 就案件事实确定而言,不明或有争议的通过证明方式确定,明确、无争议、显而易见的确定事实(主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没必要证明而由法官直接认知;就法律适用而言,不明或有争议的通过辩论解决,明白、无争议或显而易见的法律适用问题,没有辩论的必要而由法官直接认知。不需要证明、不需要辩论的诉讼事项可概括为具有显著性的诉讼事项,显著性即司法认知的标准,凡具有显著性而达到司法认知标准的诉讼事项均应当予以司法认知。 根据上述内容,司法认知概念的基本界定应为:裁判者依职权对因具有显著性而无证明与辩论必要的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诉讼事项直接确定为裁判依据的司法制度。 司法认知制度的确立意味着裁判依据确定除证明与辩论方式外,还包括省去证明与辩论的裁判者的直接认知方式。司法认知是裁判者的职权行为,表现为裁判者对裁判依据确定的必要干预,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实际效果上,司法认知可以减轻当事人不必要的诉讼证明与辩论负担,也可合理划分诉讼中裁判者职权与当事人证明与辩论权利、义务的分工。
㈢ 司法认知的简介
司法认知制度的确立意味着裁判依据确定除证明与辩论方式外,还包括省去证明与辩论的裁判者的直接认知方式。司法认知是裁判者的职权行为,表现为裁判者对裁判依据确定的必要干预,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实际效果上,司法认知可以减轻当事人不必要的诉讼证明与辩论负担,也可合理划分诉讼中裁判者职权与当事人证明与辩论权利、义务的分工。
㈣ 论文shi shen me
法学院2010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诉讼法学系
1、 关于民事诉讼法学若干基本问题之探讨
2、 关于民事诉讼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3、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变革与更新
4、 替代性解纷程序研究
5、 论民事诉讼目的
6、 民事诉讼程序与替代性解纷程序之关系
7、 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
8、 程序公正论
9、 民事诉讼制度发展趋向研究
10、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11、 海峡两岸民事诉讼程序之比较
12、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完善
13、 论处分权的实现
14、 民事审级制度研究
15、 论法院调解原则
16、 论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
17、 公开审判制度探讨
18、 论诚实信用原则
19、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研究
20、 论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
21、 论民事诉权的保护及规制
22、 论诉权理论的发展
23、 论民事上诉权
24、 诉讼标的及其识别标准研究
25、 诉的基本问题研究
26、 反诉制度研究
27、 既判力理论研究
28、 论既判力的效力范围
29、 论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30、 网络名誉权诉讼的管辖权问题研究
31、 论管辖权异议权之保障
32、 关于民事受案范围若干问题的思考
33、 民事诉讼级别管辖若干问题研究
34、 论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制度
35、 民事诉讼专属管辖制度研究
36、 论正当当事人
37、 论民事诉讼第三人
38、 集团诉讼研究
39、 论民事诉讼中的弱势群体保护
40、 诉讼保障制度研究
41、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之完善
42、 论代位权诉讼
43、 论股东派生诉讼
44、 论债务人异议之诉
45、 连带债务之诉研究
46、 执行异议之诉研究
47、 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之研究
48、 远程诉讼研究
49、 论诉讼欺诈
50、 诉讼契约论
51、 诉讼保险制度研究
52、 诉讼救助制度之完善
53、 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54、 论民事诉讼的证人制度
55、 民事诉讼鉴定制度研究
56、 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57、 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研究
58、 论司法认知
59、 论对证据的审核认定
60、 论电子证据
61、 证据保全问题之研讨
62、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构建
63、 民事诉讼证据的收集
64、 论推定
65、 论举证时限
66、 诉讼成本及其控制研究
67、 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68、 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之构建
69、 民事诉讼和解研究
70、 缺席判决制度之完善
71、 民事简易程序研究
72、 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
73、 海峡两岸民事简易程序之比较
74、 民事诉讼程序之转化
75、 民事二审的审理方式研究
76、 民事审限制度研究
77、 民事审判流程控制研究
78、 民事裁判研究
79、 论民事判决的种类
80、 民事判决的瑕疵补正
81、 论民事裁定的适用范围
82、 民事上诉程序研究
83、 民事再审制度研究
84、 关于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研究
85、 民事非诉程序研究
86、 票据诉讼特别程序研究
87、 督促程序研究
88、 公示催告程序研究
89、 破产程序研究
90、 论强制执行请求权
91、 论民事执行程序的检察监督
92、 民事执行和解研究
93、 执行中止论
94、 执行救济制度研究
95、 民事执行措施的完善与更新
96、 论民事诉讼中的司法协助
97、 论人民调解
98、 论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99、 论仲裁管辖权自裁原则
100、 论仲裁第三人
101、 可仲裁性问题比较研究
102、 论仲裁的司法监督
103、 仲裁员若干法律问题之研讨
104、 论刑事诉讼主体
105、 论刑事诉讼价值
106、 论无罪推定
107、 论刑事程序公正
108、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关系研究
109、 论公开审判的社会效果
110、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主义
111、 刑事诉讼的公正与效率价值
112、 试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法律监督
113、 试论刑事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114、 论程序法定原则
115、 论审判公开原则
116、 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问题
117、 直接言词原则的法律保障
118、 论刑事诉讼中控辩平等
119、 论刑事被害人的地位及其权利保障
120、 论刑事诉讼目的
121、 论刑事诉讼结构
122、 论刑事诉讼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123、 论刑事审前程序的司法控制
124、 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与司法独立原则比较
125、 对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法律思考
126、 论禁止重复追究原则
127、 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较
128、 刑事羁押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29、 刑事逮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30、 刑事司法审查制度研究
131、 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及完善
132、 论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的制约机制
133、 刑事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及其保障
134、 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研究
135、 论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
136、 论辩护人的权利及其保障
137、 论刑事申诉制度
138、 论刑事代理制度
139、 程序性刑事辩护研究
140、 试论辩护人的诉讼地位与职权
141、 论检察权的属性
142、 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143、 刑事回避制度研究
144、 中外回避制度的比较探讨
145、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146、 审前程序中的诉权保障研究
14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主体研究
14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研究
14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
150、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比较研究
151、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152、 论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153、 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
154、 程序性裁判问题研究
155、 被告人认罪诉讼程序研究
156、 论刑事和解制度
157、 论秘密侦查的法律控制
158、 刑事错案的原因探析刑事审级制度研究
159、 刑事错案的认定及其防控
160、 刑事再审的启动条件研究
161、 试论对被追诉人的法律救济
162、 刑事简易程序的比较研究
163、 刑事侦诉问题研究
164、 刑事诉讼中的检警关系研究
165、 刑事诉讼中侦诉一体化问题研究
166、 刑事搜查制度研究
167、 论刑事诉讼中的隐私权保护
168、 论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护
169、 犯罪嫌疑人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保障
170、 律师会见权问题研究
171、 律师的刑事豁免权问题研究
172、 论沉默权的法律价值
17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意义
17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办理死刑案件中的具体运用
175、 刑事侦查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76、 刑事侦查程序的改革研究
177、 海峡两岸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某一方面)
178、 论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及完善
179、 对刑事自诉范围的法律思考
180、 论陪审制度的完善与落实
181、 试论检察机关的抗诉论上诉不加刑原则
182、 试论涉外刑事诉讼的特点
183、 关于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主体研究
184、 刑事二审程序的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85、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立法完善
186、 论我国公诉制度的完善
187、 对补充侦查相关问题的思考
188、 论普通程序简易审
189、 刑事上诉审结构研究
190、 刑事第二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1、 论立案监督
192、 审判委员会存废之管见
193、 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194、 程序分流问题研究
195、 量刑公正与量刑程序改革探讨
196、 经济犯罪侦查权的优化配置
197、 刑事第二审程序中检察监督职能
198、 刑事简易程序研究
199、 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200、 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201、 附条件不起诉的价值取向及制度构建
202、 论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
203、 论刑事侦查监督的有效途径
204、 论刑事侦查程序中律师的法律地位
205、 论刑事简易程序的选择权
206、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构想
207、 论二审程序的审判范围
208、 减刑假释程序的正当化探讨
209、 刑事侦查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210、 侵占案件管辖的法律思考
211、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及程序完善
212、 对测谎仪证据效力的法律思考
213、 论电子证据
214、 亲属间的拒证特权研究
215、 证人拒证特权研究
216、 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217、 论刑事证据的关联性规则
218、 论网络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与审查
219、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证据价值
220、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主体
221、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222、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223、 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比较
224、 试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225、 试论被害人陈述
226、 论证人证言
227、 论言词证据的特性及适用
228、 论间接证据的特点及其运用
229、 对刑事证据属性的探讨
230、 非法证据的适用和排除
231、 论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232、 论我国证据立法模式的选择
233、 刑事疑难案件认定的困境及其解决
234、 刑事证明标准探讨
235、 试论刑事证据的法律性
236、 改革我国鉴定启动权的思考
237、 刑事辩护人的调查取证权
238、 污点证人作证免责制度研究
239、 律师阅卷权的法律保障
240、 视听资料特征研究
241、 刑事鉴定制度的改革完善
242、 论专家证人制度
243、 证人保护制度研究
24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245、 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明问题探讨
246、 从许霆案件分析法院对法律的统一适用
247、 法院适用法律的统一性问题研究——以孙伟铭案件为例的分析
248、 民众对适用死刑的认知研究
249、 刑事裁判与民众评价
250、 刑事案件中的法官裁判策略分析
251、 从刑诉角度分析影响性个案(如许霆、杨佳、付成励、邓玉娇案等)
252、 论恢复性刑事司法
253、 关于量刑建议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法学系
1、 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代含义或实现方式等)
2、 犯罪定义比较研究
3、 论犯罪的基本特征
4、 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或罪刑相适应原则或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5、 论刑法的解释(扩大解释或缩小解释或当然解释等)
6、 论刑法的解释立场
7、 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
8、 行为后法律变更的法律适用问题
9、 论我国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
10、 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11、 论犯罪客体的几个问题(概念或地位)
12、 论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13、 论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
14、 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
15、 论犯罪结果(或危害结果)/犯罪(或行为)对象
16、 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17、 论刑事责任年龄中的几个问题
18、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
19、 论单位犯罪(概念及基本特征或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或单位 犯罪的主体范围)
20、 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21、 论违法性认识
22、 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23、 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
24、 论犯罪目的/犯罪动机
25、 论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26、 论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前提条件或主观条件或限度条件或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或特殊防卫权等)
27、 论紧急避险
28、 论刑法中的正当化事由
29、 论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中止/既遂
30、 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31、 论主犯/从犯/胁从犯
32、 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
33、 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
34、 共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研究
35、 论片面共犯
36、 论共同过失犯罪
37、 论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等
38、 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
39、 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40、 论数罪并罚的几个问题
41、 论刑种的立法完善
42、 刑罚体系研究
43、 非刑罚处理方法比较研究
44、 论死刑的存废与我国刑法的选择
45、 论死缓
46、 论罚金刑
47、 论量刑的情节及司法适用
48、 论我国刑法中的缓刑/自首/立功/假释/累犯
49、 追诉时效若干问题研究
50、 论罪名/法定刑的设置/法条竞合
51、 论某某罪的几个问题(刑法分则中任何一个罪名均可)
52、 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53、 论某某罪与某某罪的界限
54、 走私犯罪/有组织犯罪/持有型犯罪/毒品犯罪/证券犯罪/知识产权犯罪/淫 秽物品犯罪/环境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55、 论财产犯罪的客体要件
56、 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
57、 犯罪概念的犯罪学分析
58、 犯罪学实证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评价
59、 我国现阶段犯罪现象的规律与特点
60、 犯罪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6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对策
62、 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
63、 金融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64、 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65、 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
66、 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67、 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68、 农村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69、 城市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70、 强制性环境对犯罪人人格特征的影响
71、 智力、气质与犯罪的关系
72、 情景因素在犯罪行为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73、 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74、 需要结构与犯罪的关系
75、 犯罪的犯罪学分类
76、 犯罪人的犯罪学分类
77、 犯罪统计的价值评断
78、 社会反应与犯罪的关系
79、 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
80、 预防犯罪的模式探讨
81、 刑事政策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
8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与定义
8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宪法与行政法学系
1、 论宪法概念
2、 “宪法为根本法”命题之辨析
3、 论宪法与宪政的联系与区别
4、 论宪法至上与法治
5、 论宪法的基本精神
6、 我国宪法关系初探
7、 论宪法关系的特点
8、 论基本人权原则
9、 权力制约的形态及其比较
10、 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11、 论宪法解释的功能
12、 宪法解释基本问题研究
13、 宪法序言法律效力问题研究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功能的再认识
15、 社会转型与宪法变迁
16、 试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
17、 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
18、 我国宪法修改的历程及评价
19、 宪法修改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20、 我国宪法修改的模式分析
21、 论宪法信仰
22、 论宪法权威
23、 宪法惯例的生成及特点
24、 论宪法性法律
25、 当代违宪审查制度的特点
26、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
27、 论宪法监督体制
28、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完善问题研究
29、 论宪法诉讼制度的价值及功能
30、 论我国宪法诉讼制度的建立
31、 论宪法与公共权力
32、 WTO下的宪政建设
33、 近代中国的宪政文化述评
34、 宪法与国际人权公约关系研究
35、 论宪法的国际化
36、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征
37、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
38、 选举权平等性的理论与实践
39、 论选举制度的基本功能
40、 论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41、 公民投票问题研究
42、 宪政语境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完善问题研究
43、 代议制度比较研究
44、 试论专职代表制
45、 论人大代表的身份
46、 论人民代表素质
47、 论人大会议制度的完善
48、 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及其完善
49、 人大会期制度完善问题研究
50、 论选民和选举单位对人大代表的监督
51、 选举制度之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52、 试论美国的选举制度
53、 地方人大党委会在宪法监督中的作用初探
54、 试论统一战线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55、 试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56、 人民政协地位探究
57、 论人民政协的性质
58、 试论民主党派参政制度
59、 试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关系
60、 试析我国地方立法中的问题
61、 公民权利与社会安定的关系初探
62、 试论民族区域地方自治机关的建设
63、 论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效力
64、 论宪法中的权利与权力结构体系
65、 论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及完善
66、 论我国的地方制度
67、 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及其优越性
68、 论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性质
69、 论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
70、 论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特点
71、 论中央和地方关系
72、 对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评价与展望
73、 论基层民主自治
74、 试论经济制度在宪法中的地位
75、 论公民
76、 论公民意识
77、 论公民权与人权
78、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的发展
79、 论迁徒自由
80、 论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保障
81、 宪法基本权利效力问题研究
82、 论宪法基本权利的功能
83、 宪法基本权利对第三人效力问题研究
84、 社会转型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
85、 我国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问题研究
86、 选举制度与政治文明
87、 比较各国环境权的宪法规定
88、 论知识产权保护的宪法依据
89、 公民财产权研究
90、 论公民的被选举权
91、 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
92、 论新闻自由的界限
93、 论我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完善
94、 死刑的存废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
95、 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
96、 “人权”入宪的意义及思考
97、 立法平等与平等权的实现
98、 平等权的保障与差别待遇
99、 论言论自由
100、 试析公民结社自由的立法
101、 劳动教养制度与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障
102、 论公民就业平等权的保障
103、 宪法视域中的“三农”问题
104、 论城乡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
105、 试析公民基本权利立法的价值取向
106、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
107、 论公民基本义务的性质及功能
108、 论劳动基本权利的构成
109、 论生存权的保障
110、 信息安全立法与公民知情权保障的协调
111、 论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
112、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
113、 国家求偿权初探
114、 国家赔偿与国家补偿的关系
115、 论社会保障权产生的背景
116、 论公民控告、检举、申诉权的制度化保障
117、 我国关于公民出版自由立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8、 论公民的知情权
119、 论表达自由的特征
120、 刑事诉讼原则宪法化问题研究
121、 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122、 论我国公民权利的救济制度及其完善
123、 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124、 正当法律程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问题研究
125、 论司法权的性质与配置
126、 论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
127、 公民受教育权问题研究
128、 论环境权
129、 论宗教信仰自由
130、 宪法视角的司法改革问题研究
131、 论司法独立
132、 论人大监督权的理论基础
133、 “个案监督”的是与非
134、 论人大对政府财政的监督
135、 论地方人大的立法权
136、 论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
137、 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权
138、 我国人民法院的设置及其改革问题研究
139、 论检察权的性质及功能
140、 紧急状态的立法研究
141、 论紧急状态时期的公民权利保护
142、 试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
143、 论总理负责制
144、 论公职人员名誉权与公民监督权的冲突与协调
145、 法治政府的标准
146、 公众参与与民主政治
147、 安乐死与公民的生命权
148、 论罢工自由
149、 论公民环境权
㈤ 采取司法认知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并进行哪些必要的调查
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就案件事实确定而言,不明或有争议的通过证明方式确定,明确、无争议、显而易见的确定事实(主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没必要证明而由法官直接认知。
就法律适用而言,不明或有争议的通过辩论解决,明白、无争议或显而易见的法律适用问题,没有辩论的必要而由法官直接认知。不需要证明、不需要辩论的诉讼事项可概括为具有显著性的诉讼事项,显著性即司法认知的标准,凡具有显著性而达到司法认知标准的诉讼事项均应当予以司法认知。
根据上述内容,司法认知概念的基本界定应为:裁判者依职权对因具有显著性而无证明与辩论必要的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诉讼事项直接确定为裁判依据的司法制度。
㈥ 请大神把这个翻译一下,急用!!!
看一下这个可行
Judicial notice
Judicial notice is a relatively broad concepts, involving many circumstance, it is to point to the judge traveling in judicial process, to certain facts and law premise formally recognized, when all the necessary facts by any rational people think that is not to be questioned, judge can make the case directly above exclusion decision.
Judicial notice fact must be no reasonable disputes, including the fact that two kinds, one is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s of an unblemished male well-known fact, 2 it is through the help of some accuracy unquestioned sources, and can accurate and easy to determine the facts, if a certain facts "no reasonable dispute", judge can indicate the jury to determine the authenticity of specific fact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judicial cognition
.
In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whe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the court may freely determine whether makes a judicial cognition, it is unnecessary to consider whether the parties question, but in where a party concerned requests and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the court should make judicial cognition. Second, in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the parties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quest gives promptly hearing in the opportunity, without prior notice to the case, the parties may make the judicial cognition raised after hearing request. Third, judicial cognition lesson in judgment made at any stage. Fourth,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in civil and criminal case differs somewhat. In civil cases, the judge directed the jury must take any subject to judicial cognition facts as conclusion accept, criminal cases, the judge directed the jury will their conclusions to accept it, also can not agree to this judicial cognition, and criminal cases of civil cases more than a relief way.
Judicial notice for the parties from burden is able to certain facts proved, but also from the court verification responsibility, which greatly improve the court trial efficiency.
㈦ 请大神把这个翻译一下,急用!!!要人工翻译!!!!!!!!
Judicial
Judicial notice is a relatively broad concept, involving many cases, is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judge in a moving process, the premise of certain facts and the law to make a formal identification, when all the necessary facts by any rational person believe that it is not can be questioned, the judge can rule out the case made the decision directly.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of evidence, the judicial enforcement is divided into judicial and arbitrary judicial notice. Mandatory judicial notice, regardless of the parties is whether to request judicial notice, the court must take judicial notice. Arbitrary judicial notice, is carried out by a party applies for judicial notice.
The fact that judicial notice must be no reasonable dispute facts, including two, one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of public well-known fact, the second is through the use of a doubt the accuracy of the source, and be able to accurately and easily determine the facts, if a fact that "no reasonable dispute", the judge can instruct the jury to determine the authenticity of certain fact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judicially
.
In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points: First, the court free to decide whether to take judicial notic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parties questioned, but the parties request and provide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the court should take judicial notice. Second, in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the parties have the right to request a hearing timely given the opportunity, without prior notice, a party may make a judicial hearing on the request submitted. Third, the judicial course to any stage of the trial, however, whether in criminal cases or in civil cases, if the prevailing party at trial failed to prove a key factor in the case, take judicial notice of the maintenance of the jury concive to the prevailing party's decision might infringe the other party's legal rights. Fourth, the use of judicial notice in civil and criminal cases are different. In civil cases, the judge instructed the jury to be subject to judicial recognition of any conclusion to accept the fact that, in criminal cases, the judge instructed the jury to accept its conclusions, may not agree with the judicial and criminal cases than one more way remedies in civil cases.
Judicial notice of evidence to the parties from certain facts can be proved, but also eliminat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urt's check, thus great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ial court.
=
㈧ 司法认知是否作为证据的一种
新《民诉法》对于证据是这样说的,
第六十三条 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您说的司法认知,我理解就是鉴定意见,就是证据的一种,不知是否是您要求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