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完人
㈠ 哪些人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你好,根据你的问题,现回答如下: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总则》规定: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即年满18周岁的,精神正常的人和16岁以上的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请采纳~~
㈡ 民法的解释
民法就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依据《民法总则》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㈢ 民法通则规定多大年龄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年满18周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年满16周岁以自己工作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㈣ 民法的问题
买卖有效。就是说以自己的劳动收入能搞满足自己的生活,就是完全行为能力人,版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能力权。老师的看法太古板,法律还需要结合实际生活
民法总则
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㈤ 民法中的完人,限人,无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
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专 具有完全民事行属为能力, 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㈥ 民法上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的是什么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定义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可完全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相关法律划分
1、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4、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
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简介
1、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谓"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民通意见》第2条的规定,指"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
2、将这些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利于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都应当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另外只要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使后来失去工作,也仍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㈦ 《民法总则与每个人有什么关系
《民法总则》正式将“公民”修改为“自然人”,将“私权神圣制度”列为第一民法原则,并首次将“公序良俗”写入法律,确定其为社会评价尺度,规定违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与此同时,民法总则增加了环保责任,完善了监护制度,强化了民事责任优先原则等。
这部共计206条的《民法总则》,究竟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其法律条文该如何理解和适用?对此,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专访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撰领导小组专家成员、我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教授。
改“公民”为“自然人”
明确“私权神圣不可侵犯”民法原则
成都商报:我们注意到《民法总则》第二条把“公民”换成了“自然人”,如何理解这个变化?
梁慧星教授:这是民法的科学性的问题,因为民法中的主体就是自然人。“公民”是一种政治上的身份,简单说,就是有这个国家的国籍的人。有了国籍,就有了公民权,公民权就是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资格。同一个人,在参加政治生活的时候他叫公民,在参加民事生活的时候他叫自然人。
我们制定《民法通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立法的观念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保留了公民的概念。在《民法通则》制定的时候关于叫公民还是叫自然人其实已经有争论,当时没有决定,没有最终解决,就在公民的后面加了个括弧写上自然人。到了后来《合同法》制定的时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这次修改的《民法总则》,也完全采用自然人这一表达。
㈧ 什么叫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包括以下两个:
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指18岁以上且精神健康的人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
㈨ 民法上的人分为几种
我国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专能力。
根据属我国《民法》第11条之规定:
1.18周岁以上的公民,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16周岁~18周岁公民,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根据我国《民法》第12条之规定:
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根据我国《民法》第13条之规定:
精神病人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