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监督制度

刑法监督制度

发布时间: 2025-07-10 04:19:26

1. 刑事申诉时效是什么意思

刑事申诉时效是指对于已经判决的刑事案件,被害人、被告人、辩护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的期限,这个期限为最后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六个月。以下是关于刑事申诉时效的详细解释:

  1. 时效期限刑法明确规定,刑事申诉的时效期限为最后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六个月。在这个期限内提出的申诉,法院才会受理;超过这个期限,申诉将被视为无效。

  2. 时效意义

    • 提高证据质量:时效的存在迫使申诉人尽快收集和提供证据,从而提高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因证据不足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 防止案件拖延:时效的限制防止了人们无限制地提出申诉,避免了案件的长期拖延,有助于维护司法秩序的稳定。
  3. 时效保障措施

    • 加强司法宣传:通过加强司法宣传,引导当事人及时了解并行使申诉权利,避免申诉期限过期。
    • 规范申诉手续:优化申诉流程和办案程序,加强相关申诉手续的规范性,减少因手续繁琐而导致的案件处理延误。
    • 建立申诉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的申诉监督制度,对越过时效的申诉进行追究和纠正,确保申诉时效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总结:刑事申诉时效是保障刑事案件及时、公正审理的重要制度。通过明确时效期限、提高证据质量、防止案件拖延以及加强时效保障措施,刑事申诉时效制度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权益。

2. 刑法执行中的制度包括哪些

刑法执行中的制度主要包括减刑、假释以及附加刑如罚金的执行等。

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它需要满足一定的对象条件、实质条件和限度条件。

假释则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假释的适用也有严格的对象条件、刑期条件、实质条件和限制条件。

此外,罚金的执行也是刑罚执行制度中的重要一环。罚金的执行方式包括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缴纳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则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都应当随时追缴。

总的来说,刑法执行中的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刑罚执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确保了刑罚的公正、有效执行。

3. 五种监管犯罪对象是指什么

五种监管犯罪对象分别是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依法剥夺政治权利、交付公安机关监管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犯罪分子。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人或物。体现犯罪客体。相同的犯罪对象,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的含义:

一、是具体的人或物。

二、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三、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3)刑法监督制度扩展阅读: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假释在我国刑法中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使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复归社会、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4. 刑事诉讼法应该如何加强及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

加强刑事立案监督、完善立案监督体制是确保严格执法、准确执法、公平执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因此,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有效机制、拓宽刑事立案监督知情渠道以强化立案监督的效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法律监督规定的较为原则和滞后,导致有些法律规定在现实中难以操作,特别是刑事立案监督方面常常是处于被动监督和监督效果不尽人意的状况,因此必须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完善立案监督的有关规定。 ■拓宽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知情渠道 现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权,主要的监督手段是,发现公安机关应该立案而没有立案的,通知公安机关立案,至于对实践中经常发生的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不予立案或者立案后消极查处即消极立案的情况应如何处理,法律并没有规定进一步的监督措施。法律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对刑事发案、受案情况的审查权,对侦查机关立案情况无法知悉和掌握,这就使检察机关无从知晓究竟有多少该立案而不立案和立案后撤销的情况,更难以作出有无违法的判断。法律规定的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仅限于通知侦查机关立案,如果监督立案后出现消极侦查或久侦不结的现象,检察机关既无权对案件进行调查,也无权要求侦查机关更换办案人员或者对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影响监督的效果。在纠正违法方面,检察机关主要是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但并不必然启动有关机关的纠错程序,如果被监督机关既不提出异议,也不执行,检察机关的监督效力就无从实现。 对侦查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也即是积极立案问题,即便是进行监督也是事后监督,一般是案件按程序到检察机关后经审查才能发现,或者当事人到检察机关上访才知道,如果侦查机关立案后把案件挂起来,检察机关就一无所知,更无从监督。公安机关积极立案行为中存在着大量违法现象,特别是报复陷害,徇私枉法,非法插手民事、经济纠纷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立案行为比起消极立案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更容易引起民愤,导致法律的威信丧失,也是对人权的侵犯。 由于立法缺陷,使刑事立案监督缺乏应有的刚性和实效,又加之刑事立案监督的信息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全面推进和纵深开展。因此,在修改完善刑事诉讼法立案监督规定时,应当将侦查机关对刑事案件决定立案与不立案的决定书立即送达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审查,至迟不得超过三日,以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同时有必要规定对于公安机关不立案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直接立案,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应同时规定地市级以下的检察院行使这项权力时应报省级检察院批准,但案件范围则不宜限制。这样才能保证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职责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得以实现和充分发挥,以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彻底改变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被动局面和监督滞后的问题。 ■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要不断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将所有拥有刑事立案权的机关都纳入监督范围,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严密的刑事立案监督体系,对所有的刑事立案行为进行全面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检法三机关都有刑事立案权,国家安全机关、监狱机关也都具有刑事立案权,所以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当把所有的刑事立案主体都纳入立案监督的对象,并定期按月或按季度向检察机关通报刑事立案和不立案的数量、案件性质、基本案情和采取强制措施等情况。在刑事诉讼法当中把刑事立案机关如何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具体规定,使之更具程序性和可操作性。 在刑诉法修改时应增加对侦查机关法律文书中注明的“在逃”和“另案处理”人员的监督,将其列入立案监督的范围。法律文书是非常严肃的公文,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法律。而侦查机关有时以消极侦查应付检察机关的监督,在办案中时有出现犯罪嫌疑人在家或者在押,侦查机关却将其写成在逃或另案处理的现象。如一起故意伤害案,侦查机关说另一同案人在逃,经查实际情况却是在看守所中留所羁押,如果检察机关不认真审查就可能让其逃脱伤害罪的处罚。再如张某寻衅滋事一案,侦查机关将其劳动教养,法律文书中注明另案处理,检察人员在审查案件时,发现此案应定寻衅滋事罪。后该嫌疑人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凡此种种,说明侦查机关在侦查中存在懈怠渎职之可能,因此有必要在诉讼法修改时明确规定侦查机关对“在逃”和“另案处理”人员具体处理情况负有说明义务,应向检察机关提供相关备案审查材料,以利于检察机关进行监督。 要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新途径,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以拓宽立案监督范围。要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搞好协作,在监督中搞好配合,在配合中搞好监督。积极探索完善立案监督的手段和程序。着力研究探索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的合法性、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交犯罪线索、监督公安机关对移交案件依法查办等问题,以及发现和查处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强化惩治力度,促进依法行政,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这样既有利于拓宽立案监督案源,加强对刑事立案机关的监督,又加强了对行政执法机关在移送刑事案件和公安机关接受立案的监督,以维护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使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更具程序性和强制性。 ■明确检察机关立案监督中的调查处理权 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权缺乏权威性和制约性,没有规定立案监督机关对被监督对象可以采取必要的调查权和对被监督机关对抗监督的法律保障和处罚措施,致使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软弱无力,起不到立案监督应有的作用和效力。立案监督的案件常常久侦不结,有的甚至一拖多年。如果去督促,被监督机关就以找不到人等种种理由应付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对此毫无办法。所以,刑事诉讼法在修改时,应当赋予检察机关以必要的调查权,即对具有刑事立案权的机关有权调取和审查其案卷材料,有权审查受案、立案、破案、不立案、撤案等有关的法律文书。对于审查中发现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违法插手经济纠纷、不应当撤案而撤案、拒不移交刑事案件等违法行为应当赋予检察机关给予处罚的权力。 综上所述,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对立案监督制度的完善应关注以下问题:(1)要加大对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和撤案的监督力度,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机动侦查权;(2)要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增加或者明确检察机关对立案机关的立案违法情况进行调查和处理的手段;(3)要明确立案机关接受检察机关监督的义务,追究不接受检察监督的立案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总之,要强化立案监督,丰富监督手段,扩大监督范围,完善监督程序,明确监督效力,以实现监督的目的。

5. 如何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一、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

切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先发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作出宪法解释,使公民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宪法的存在和威严;另一方面要提高各级人大代表的宪法素养,把监督宪法的实施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二、扩大宪法监督范围

目前我国的宪法监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议法律草案时对该草案是否与宪法相抵触进行事前审前;另一种是对已通过的报全国人大委员会备案的法规、规章是否与宪法相抵触进行事后审查。也就是说,其监督对象仅限于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其他形式的违宪行为和现象却得不到应有的监督。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案”,在案例中,公民享有的公民基本权利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地侵犯,却没有刑事、民事、行政等有效的救济手段,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违宪行为。然而这些却不在现行的宪法监督范围之内,从而使宪法的威严大大降低。宪法监督委员会或宪法委员会应负责涉及宪法监督的一切事务,包括解释宪法、提出对宪法修正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违宪审查、受理宪法诉讼等。宪法监督的对象应尽量广泛,至少应该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审查法律、法规的合宪性;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全体公民行为的合宪性;处理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属争议。

三、完善宪法监督程序

宪法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法律效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实现。宪法监督活动的程序应当包括宪法监督活动的全过程,即解释宪法程序、提出对宪法修正的意见和建议程序、违宪审查程序和宪法诉讼程序等。在程序设计上有两项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设计具体的违宪审查程序,即有哪一个机构具体受理;二是公民个人在认为自己的宪法权力受到侵犯时,如何向有关机关提出审查建议。

四、健全违宪审制度

违宪审查监督制度,是指通过对一国的立法和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对违宪行为予以纠正和制裁,以保证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的尊严。违宪审查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纠正机制,保障宪法的真正贯彻与实施;通过对违宪行为的审查处理;保障公民的权力和自由的实现,保证国家权力的运行符合宪法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因此,目前在法律违宪的可能性被排除的情况下,要扩大违宪审查的范围,在实际审查中,不仅要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而且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也纳入到审查范围。

五、设立相对独立的宪法委员会

当代世界有三种宪法监督模式,即议会或权力机关监督模式、普通法院监督模式、专门机构监督模式。宪法监督模式必须与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专门机构监督模式中,独立的宪法委员会是适应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一种最佳模式。宪法委员会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性机构,它在组织形式上比较灵活、富有弹性

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具体做法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独立的宪法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独立行使宪法监督权。这个机构既无立法职能,更不能参与政府活动,其职责就是对法律、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行为进行合宪性的监督、审查和裁决,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该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宪法监督权,其监督活动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以保证宪法监督活动的真实和公正。其次,这个专门机构不能违反我国现行政体,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它仍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的一个独立机构。在坚定地树立宪法和法治思想,养成依宪、依法办事的习惯。教育和严格要求机构内的各组织和党员切实尊重和认真遵守宪法和法律,对宪法制度切实做到监督,最终使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得到正确的贯彻和实施。

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我国公民宪法政治民主权利和自由的实现与保障。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和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宪法监督制度中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宪法监督制度,使我国宪法真正得到贯彻实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监督体制,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治法建设在宪政的良好轨道上运行。

热点内容
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站 发布:2025-07-10 12:01:47 浏览:488
山东社保局视同缴费法规汇编 发布:2025-07-10 11:59:52 浏览:457
郄鹏恩商法体系 发布:2025-07-10 11:57:11 浏览:983
合同法期末复习指导文库 发布:2025-07-10 11:56:56 浏览:615
奥运许法官 发布:2025-07-10 11:45:22 浏览:858
文档刑法典 发布:2025-07-10 11:37:48 浏览:730
合同法解释24条 发布:2025-07-10 11:32:43 浏览:519
人民法治各省记者站 发布:2025-07-10 11:19:33 浏览:709
劳动法三倍工资多少钱 发布:2025-07-10 11:13:04 浏览:127
法治进行时今天直播 发布:2025-07-10 11:07:50 浏览: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