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微商法
① 什么是二次微商法,他的公式是什么
二次微商法即电位滴定法,即是在滴定过程中通过测量电位变化以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1、电位滴定法是靠电极电位的突跃来指示滴定终点。在滴定到达终点前后,滴液中的待测离子浓度往往连续变化n个数量级,引起电位的突跃,被测成分的含量仍然通过消耗滴定剂的量来计算。
2、使用不同的指示电极,电位滴定法可以进行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合滴定和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时使用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在氧化还原滴定中,可以从铂电极作指示电极。
在配合滴定中,若用EDTA作滴定剂,可以用汞电极作指示电极,在沉淀滴定中,若用硝酸银滴定卤素离子,可以用银电极作指示电极。
3、在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不断加入,电极电位E不断发生变化,电极电位发生突跃时,说明滴定到达终点,用微分曲线比普通滴定曲线更容易确定滴定终点。
4、二次微商曲线,用相邻两次的E、V值求△E=0时即等当点时滴定溶液的体积。
其公式为:Ve=V1+(V2-V1){(△2E/△V2)/[(△2E/△V2)+(△2E//△V/2)]}。
(1)2微商法扩展阅读:
电位滴定与其他滴定法的比较:
1、与直接电位法相比
①、电位滴定是通过测量电位变化,算出化学计量点体积;
②、电位滴定准确度和精密度高;
③、电动势并没有直接用来计算待测物的浓度。
2、与指示剂滴定法相比
①、电位滴定可用于滴定突跃小或不明显的滴定反应;
②、电位滴定可用于有色或浑浊试样的滴定;
③、电位滴定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可自动化;
④、电位滴定常采用等步长滴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位滴定
② 外加剂测氯离子含量为什么要做两个终点
首先,你的说法就有问题。确定等当点时,并不是用的两个等当点的平均数,而是用二次微商法对版电位突变点进行计算权得出来的。2次体积不同,是因为第一个等当点加的是10mlNaCl溶液,第二个等当点是继续加10mlNaCl溶液后滴定到等当点,消耗硝酸银的两次的体积肯定不同。这个实验很复杂。要解释的很多。欲知详情可以加我Q详谈546492841
③ 请问图中的公式是如何得到的(二级微商法的应用)请利用高数的原理答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ΔV=V2-V1表示V的增量
E=E(V)是V的函数,ΔE/ΔV也是自变量V的函数
导数运算算子“d‘,与增量算子"Δ”的专运算性质是一样的属,都是对变量求它的变化量,不同的是,d算子是求变化量的极限。Δ则是求变量的有限变化量,比如Δy=y2-y1,而dy=limΔy
如果f(x)二阶可微,则f(x)关于x的二阶微商等于f(x)关于x求两次导数。
(3)2微商法扩展阅读:
如果一个函数f(x)在某个区间I上有f''(x)(即二阶导数)>0恒成立,那么对于区间I上的任意x,y,总有:
f(x)+f(y)≥2f[(x+y)/2],如果总有f''(x)<0成立,那么上式的不等号反向。
几何的直观解释:如果一个函数f(x)在某个区间I上有f''(x)(即二阶导数)>0恒成立,那么在区间I上f(x)的图像上的任意两点连出的一条线段,这两点之间的函数图象都在该线段的下方,反之在该线段的上方。
④ 电位滴定确定化学计量点的方法有哪些
一、绘E-V曲线法(测定电势和所用滴定液的体积);
二、绘(贝塔E/贝塔V)-V曲线法;
三、二级微商法;
四、格氏作图法。
电位滴定方法
1 直接滴定法
由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电池直接进行滴定,由指示电极的电位确定终点。直接滴定法终点的确定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指示电极对试液中的被测离子敏感。例如用F—电极为指示电极,用La(NO3)3标准溶液滴定F-,由F-电极检出在等当点的电位突跃;第二种是指示电极对滴定剂敏感。例如用Pb2+标准溶液滴定,过了等当点后Pb2+稍一过量,Pb2+电极的电位就发生突跃;第三种是电极对指示剂敏感。例如用四亚乙基五胺(TEPA)滴定Ni2+,加入Cu2+为指示剂,以Cu2+电极做指示电极。过了等当点后只要TEPA稍有过量,马上与Cu2+结合,使Cu2+急剧减少,Cu2+电极的电位出现突跃,表明终点已到。
2 示差滴定法
这种方法基于浓差电池的原理。将两支相同的离子选择性电极,一支浸于被测溶液中,另一支浸入标准溶液中,再用盐桥联接两溶液构成浓差电池。若两个溶液的组成基本相同或都加入等量离子强度调节剂,则活度系数和液体接界电位相等,那么电池电动势与离子浓度的关系为:
(3-61)
示差滴定法直接读出ΔE/ΔV值,它最大时即为滴定终点。
示差滴定法的一个特殊应用,就是零电位法,它的原理也是浓差电池,根据式(3-61)当Cx=Cs时,E=0。这种方法是在标准溶液中滴加浓度更大的标准溶液或者滴加水来使E=0,还可以用几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测量浓差电池的电动势E,画E-lgCs曲线,将其外推至E=0的点,由这点求出相应的lgCx值。这种方法适宜于测定微量样品。
3 恒电流滴定法
恒电流滴定法又被称做双电位滴定法。在两个相同的指示电极上施加电压,使微小但是稳定的电流流过两个电极,以滴定过程中两个电极间的电位差确定终点。例如用I2滴定,如果可逆电对 |占主导地位,则两电极间的电位差较大。但是,过化学计量点之后,占主导地位的是可逆电对I2|I-,这时两电极间电位差为零,所以化学计量点处电位有突跃。
恒电流滴定法的优点是,只要求被测物质或滴定剂之中有一个是电活性的。
4 电位滴定法的准确度
一般来说,电位滴定法的准确度要优于直接电位法。影响电位滴定法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干扰离子的浓度,样品溶液中离子的起始浓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准确确定化学计量点上。
设化学计量点之后的第一个滴定点加入的滴定剂所得的离子浓度为C1,那么根据滴定反应有:
C1 = Ct (V1 - Ve ) / (Vx + V1) (3-62)
式中Ct是滴定剂浓度,Ve是化学计量点对应的体积,Vx是样品溶液体积,V1是化学计量点之后第一滴定点所用滴定剂体积。将(3-62)式微分,得:
(Vx+V1)dC1 = CtdVe (3-63)
化学计量点的误差直接取决于C1的误差,结合(3-62),(3-63)式,可得等当点相对误差公式为:
(3-64)
由(3-64)式可知,化学计量点之后的第一个滴定点越接近于化学计量点,滴定误差就越小;当V1/Ve时,误差为0。就是说dC1/C1越小则滴定误差越小。求出C1,再用各个定量方法所对应的误差公式来计算dC1/C1。=1
5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电位滴定可以完成以中和、沉淀、氧化还原以及络合等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容量滴定,同样,电位滴定法还可用在有色或混浊的溶液和非水溶剂体系的分析上。但是,电位滴定法用于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时,只能用于电离常数大于10-8的那些酸碱,太弱的酸或碱,在滴定时终点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合适的非水溶剂,就能使滴定时电位突跃明显增大。例如,苯酚苯胺的电离常数约为10-10,它们在水溶液中无法进行滴定,但是在非水溶剂中却能很好的进行滴定。
pH测量不仅应用于实验室的日常分析,现在也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中,用于高温、低温、高压下的pH测量仪器也已经得到了开发。
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工业废水中各种离子的检测和监测都用到了离子选择性电极。在医学上,离子选择性电极用于测定人血和生物体液中的各种离子,或者作为电化学传感器,各种微型离子电极可用来探测活体组织中体液内某些离子的活度,对药理和病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物理化学研究中也广泛地用到了电位分析法。比如用电位分析法来测定溶度积,离子活度系数,酸碱电离常数,络合物稳定常数等。
⑤ 银化学分析
银的测定方法通常包括硫氰酸盐滴定法、络合滴定法以及电位滴定法。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实验场景下展现出各自的优势。以下是硫氰酸盐滴定法的具体步骤和操作细节,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分析过程。
在硫氰酸盐滴定法中,银元素通过硫氰酸盐进行滴定,并以高价铁盐作为指示剂,终点时生成红色的硫氰酸铁。为了使滴定终点更容易判断,可以加入硝基苯(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将硫氰酸银引入硝基苯层。
进行硫氰酸盐滴定法所需的主要试剂包括:
1. 铁铵矾指示剂:将2克硫酸铁铵[NH4Fe(SO2)2·12H2O]溶解于100毫升水中,然后滴加刚煮沸的浓硝酸,直到溶液颜色褪去。
2. 0.1摩尔/升硝酸银标准溶液:通过准确称取17.000克的基准硝酸银,在120℃干燥2小时后,在干燥器内冷却,溶解于水中并定容至1000毫升,储存于棕色瓶中。此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00摩尔/升;或者,您可以使用分析纯硝酸银配置近似浓度的溶液,摇匀后保存在棕色塞玻璃瓶中。为了标定标准溶液,采用以下步骤:
- 取0.2克(精确至0.0001克)的基准氯化钠,在500至600℃下灼烧至恒重,然后溶解于70毫升水中,加入10%的淀粉溶液10毫升,用配好的硝酸银溶液进行滴定。
- 使用银电极(216型)作为指示电极,甘汞电极(217型)作为参比电极,按照GB9725—88中的二级微商法确定终点。硝酸银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的计算公式为:
c(AgNO3)=m/0.05844V
其中,m表示基准氯化钠的质量(单位:克),V表示硝酸银溶液的用量(单位:毫升),0.05844是1毫摩尔NaCl的质量(单位:克)。
另一种方法是用比较法确定硝酸银标准溶液浓度。具体操作包括量取一定量配好的硝酸银溶液,加入水、硝酸后,用0.1摩尔/升的硫氰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银电极(216型)和甘汞电极(217型)作为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按照GB9725—88中的二级微商法确定终点。硝酸银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的计算公式如下:
c(AgNO3)=c1V1/V
其中,c1是硫氰酸钠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摩尔/升),V1是硫氰酸钠标准溶液的用量(单位:毫升),V是硝酸银标准溶液的用量(单位:毫升)。
3. 0.1摩尔/升硫氰酸钠(或硫氰酸钾)标准溶液:通过称取分析纯硫氰酸钠10克,溶解后稀释至1升。使用移液管吸取0.1摩尔/升硝酸银标准溶液25毫升,加入25毫升水和10毫升煮沸过的冷6摩尔/升硝酸,加入5毫升铁铵矾指示剂,用配好的硫氰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浅红色终点。
进行分析方法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溶解于硝酸中,加入8%的硫酸铁铵溶液,在摇动下用0.1摩尔/升硫氰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棕红色,保持30秒。银含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银含量(%)=cV×0.1699/ms×100
其中,c表示硫氰酸钠标准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摩尔/升),V是硫氰酸钠标准溶液的用量(单位:毫升),ms是试样质量(单位:克),0.1699是每毫摩尔Ag相当的克数(单位:克/毫摩尔)。
以上步骤详细介绍了硫氰酸盐滴定法在银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银的测定在化学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环境科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
(5)2微商法扩展阅读
银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g,原子序数47,是一种过渡金属。
⑥ 粉状饲料原料(如鱼粉)怎么检测过氧化值
(1)碘量法 测定过氧化值的国家标准方法为碘量法,为测定其过氧化值,将其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其含量。 (2)电位法 有人报道了用测定电位法油脂过氧化值,其基本原理同国标法,都是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 )溶液进行碘量滴定, 但不同的是,国标法是利用淀粉指示剂遇 I2 变蓝 ,靠颜色变化指示终点。电位法是以电位值为依据,用二次微商法计算终点表明。该法的过氧化值 ,具有简便、取样量少、灵敏度高、精密度高(灵敏度可提高了1 0倍)等优点。 (3)比色法 过氧化物在氯仿—冰醋酸介质中 ,首先与KI作用,定量产生I2生成的I2 用水稀释后,用淀粉溶液直接显色,在 585nm处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由测得的吸光度值,通过查找工作曲线 ,确定样品的过氧化值。
⑦ 国标委发表的车用燃料甲醇的具体内容
车用燃料甲醇标准----(正式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用燃料甲醇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等。
本标准适用车用燃料甲醇的生产、检验和销售。该产品用作车用甲醇燃料的原料。
分子式:CH4O
结构式:CH3-OH
相对分子质量:32.042(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 601-2002 化学试剂
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2-2002 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ISO 6353-1:1982,NEQ)
GB/T 603-2002 化学试剂
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ISO 6353-1:1982,NEQ)
GB/T 1250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 3723 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GB/T 3723-1999,idtISO3165:1976)
GB/T 4472 化工产品中密度、相对密度测定通则
GB/T 6283-2008 化工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卡尔•费休法(通用方法)(ISO 760:1978,NEQ)
GB/T 6324.2-2004 挥发性有机液体 水浴上蒸发后干残渣测定的通用方法(ISO 759:1981,Volatile organic liquids for instrial use-Determination of dry resie after evaporation on a water bath-General method,MOD)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80-2003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ISO 3696:1987,MOD)
GB/T 7534-2004 工业用挥发性有机液体沸程的测定(ISO 4626:1980,Volatile organic liquids-Determination of boiling range of organic solvents used as raw materials,MOD)
GB/T 9722-2006 化学试剂
气相色谱法通则
GB 18350-2001 变性燃料乙醇
GB/T 17476-1998 使用过的润滑油中添加剂元素、磨损金属和污染物以及基础油中某些元素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3 技术要求
车用燃料甲醇应符合表1所示的技术要求。
表1
技术要求
项
目 指
标
外观 无色透明液体,无可见杂质
密度(ρ20)/(g/cm3) 0.791~0.793
沸程(0℃,101.3 kPa,在64.0℃~65.5℃范围内,包括64.6℃±0.1℃)/℃
≤ 1.0
水w/%
≤ 0.15
酸(以HCOOH计)w/%
≤
或碱(以NH 计)w/%
≤ 0.003
0.0008
无机氯含量/(mg/L)
≤ 1
钠含量/(mg/ kg) ≤ 2
蒸发残渣w/%
≤ 0.003
注:当需要测定甲醇的质量分数时,其试验方法参见附录A。
4 试验方法
4.1 警示
试验方法规定的一些试验过程可能导致危险情况,操作者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4.2 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 6682-2008规定的三级水。
分析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它要求时,均按GB/T 601—2002和GB/T 603—2002之规定制备。
4.3 外观
在具塞比色管中加入实验样品,在日光或日光灯下目测。
4.4 密度的测定
按GB/T 4472-1984中密度计法的规定进行。
在15℃~35℃的范围内,试样密度的温度校正系数为0.00093 g/( cm3•℃)。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值不大于0.0005 g/cm3。
4.5
沸程的测定
按GB/T 7534-2004的规定进行测定。蒸馏烧瓶:100mL,温度计的示值范围50℃~70℃,分度值为0.1℃。
4.6
水分的测定
按GB/T 6283-2008的规定进行。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01%。
4.7
酸度或碱度的测定
4.7.1 方法概要
试样用不含二氧化碳的水稀释,以溴百里香酚蓝为指示剂,试样呈酸性则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游离酸,试样呈碱性则用硫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游离碱。
4.7.2
试剂
4.7.2.1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 (NaOH)=0.01 mol/L;
4.7.2.2
硫酸标准滴定溶液: (1/2 H2SO4)=0.01 mol/L;
4.7.2.3
溴百里香酚蓝指示液:1 g/L;
4.7.2.4
无二氧化碳的水。
4.7.3
仪器
滴定管:10mL,分刻度为0.05mL。
4.7.4
分析步骤
4.7.4.1试样用等体积的无二氧化碳的水稀释,加4~5滴溴百里香酚蓝指示液鉴别,若呈黄色,为酸性反应,测定酸度;若呈蓝色,为碱性反应,则测定碱度。
4.7.4.2取50mL无二氧化碳的水于250mL锥形瓶中,加4~5滴溴百里香酚蓝指示液。测定游离酸时,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蓝色,加入50mL试样,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浅蓝色,保持30 s不褪色即为终点。测定游离碱时,用硫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保持30 s不褪色即为终点。
4.7.5 结果计算
酸度以甲酸(HCOOH)的质量分数 计,数值以%表示;碱度以氨(NH )的质量分数 计,数值以%表示;分别按式(1)和式(2)计算:
………………………………(1)
………………………………(2)
式中:
——试料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4.8.2.1)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甲酸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46.02);
ρ1——测定温度t时的试样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 );
——硫酸标准滴定溶液(4.8.2.2)的体积的数值, 单位为毫升(mL);
——硫酸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 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氨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17.03);
——试样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50)。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大于30%。
4.8
无机氯含量的测定
4.8.1 沉淀滴定法
4.8.1.1方法提要
在中性至弱碱性范围内(pH6.5~10.5),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滴定氯化物时,由于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铬酸银的溶解度,氯离子首先被沉淀出来,铬酸盐与过量的硝酸银反应以铬酸银的形式被沉淀,产生砖红色指示滴定终点,该沉淀滴定的反应如下:
4.8.1.2 试剂
4.8.1.2.1 硫酸溶液,1+99;
4.8.1.2.2 氢氧化钠溶液,2g/L;
4.8.1.2.3 铬酸钾(K2CrO4)溶液:50g/L:称取5g铬酸钾(K2CrO4)溶于少量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有红色沉淀生成。摇匀,静置12h,过滤并用水稀释至100mL 。
4.8.1.2.4 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c(AgNO3)=0.01 mol/L:按GB/T 601-2002配制和标定,稀释10倍备用。
4.8.1.2.5 酚酞指示液:称取0.5g酚酞溶于50mL乙醇(95%),加50mL水,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8.1.2.2)使呈微粉红色。
4.8.1.3
分析步骤
4.8.1.3.1 样品处理
取300mL样品于瓷蒸发皿中,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 =8~9,置于水浴上蒸干,放入马弗炉中在600℃下灼烧1小时,冷却,用70mL水浸泡20min左右,再用30mL水分3次冲洗蒸发皿,定量转移至250mL锥形瓶中。
4.8.1.3.2测定
在样品溶液中加一滴酚酞指示剂,用硫酸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样品溶液至粉红色刚刚褪去。加入2mL铬酸钾溶液,用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砖红色刚刚出现即为终点。
4.8.1.3.4
空白试验
在测定的同时,按与测定相同的步骤,
用100mL水代替试料,使用相同数量的试剂溶液做空白试验。
4.8.1.4
结果计算
氯化物含量w3,数值以mg/L表示,按式(3)计算:
…………………………… (3)
式中:
V1——空白消耗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4.9.2.5)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V2——试样消耗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 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V——试样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M——氯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g/ mol)(M=35.45)。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05mg/L。测定结果精确至0.01 mg/L。
4.8.2
电位滴定法(仲裁法)
4.8.2.1 方法提要
以玻璃电极为参比电极,银电极为指示电极,用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车用燃料甲醇试样中的氯离子,按照电位的“突跃”点(用二级微商法)判定其滴定终点。根据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的消耗量,计算出试样中氯离子的含量。
4.8.2.2
仪器和设备、试剂和溶液、操作步骤及结果计算参照GB 18350-2001附录C第一法。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样的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1mg/L。
4.9 钠含量的测定
按照GB/T 17476-1988的规定进行测定。其中试样的制备为:分别称取两份试样,各加入适量的内标元素,充分摇匀。推荐使用的波长为589.59nm。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样的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大于0.1mg/kg。
4.10
蒸发残渣含量的测定
按GB/T 6324.2-2004的规定进行。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0005%。
5 检验规则
5.1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5.1.1 出厂检验项目为表1中的外观、密度、沸程、水分、酸度或碱度,应逐批进行检验。
5.1.2 型式检验项目为表1中的所有项目,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每三个月应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更新关键生产工艺;
b)
主要原料有变化;
c)
停产又恢复生产;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
e)
合同规定。
5.2
车用燃料甲醇由生产厂的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生产厂应保证每批出厂产品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附有一定格式的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生产厂名称和厂址、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净含量和本标准编号等。
5.3 在原材料、工艺不变的条件下,产品连续生产的实际批为一个组批,但若干个生产批构成一个检验批的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天。
5.4 采样按GB/T 3723、GB/T 6678-2003和GB/T 6680-2003的规定进行。所采样品总量不得少于1L。将样品充分混匀后,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带磨口塞的玻璃瓶中,贴上标签,注明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批号、规格、采样日期和采样者,一瓶供分析检验用,另一瓶保存备查。
5.5 检验结果的判定按GB/T 1250中规定的修约值比较法进行。检验结果中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时,桶装产品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单元中采样进行检验,罐装产品应重新多点采样进行检验。重新检验的结果即使只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整批产品为不合格。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 标志
车用燃料甲醇产品包装容器上应涂有牢固的标志,其内容包括: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本标准编号、商标、批号、净重和GB 190中“易燃液体标志”和 “有毒品标志”。
6.2
包装
应使用专用的槽车或罐车装运。灌装后的槽车或罐车应加铅封。
6.3
运输
6.3.1
运输工具(包括槽车或罐车等)应洁净、无水。不得与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物品混装混运。
6.3.2
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外界水分的吸入。
6.3.3
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剧烈震荡、撞击;远离热源和火种。运输、装卸工作中应按照危险货物运输规定进行。
6.4
贮存
6.4.1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低温、不受日光直接照射并隔绝热源和火种的地方。库区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设计规范要求。露天贮罐应有喷淋水或其他冷却设施。
6.4.2
产品不得与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物品混合存放。
7 安全
7.1
危险警告
车用燃料甲醇是易燃液体,闪点为8℃,自燃温度为436℃。空气中爆炸极限6%~36.5% (体积分数)。遇热、明火易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车用燃料甲醇有毒,甲醇蒸汽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吸入人体内,可引起失明和中毒。
7.2
安全措施
车用燃料甲醇溢出时应立刻用水冲洗。着火时,用砂子、干粉或抗溶性泡沫灭火器、石棉布等进行扑救。应避免车用燃料甲醇与皮肤接触,如果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时,应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急速医治。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车用燃料甲醇中甲醇含量的测定方法
A.1
范围
本试验方法规定了车用燃料甲醇中甲醇含量及杂质测定的气相色谱法。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车用燃料甲醇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0.0005%~3%的样品。气相色谱法不能保证测定出车用燃料甲醇中的所有杂质组分,特别是不挥发性组分和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信号弱的或无检测信号的组分。
A.2
方法概要
用气相色谱法,在选定的工作条件下,样品经汽化通过毛细管色谱柱,使其中各组分得到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测定定量校正因子,根据内标法或外标法计算出杂质组分的质量分数。用100减去杂质和水的质量分数即为甲醇的质量分数。
A.3
试剂
A.3.1
异丙醇:色谱纯,内标物;
A.3.2
乙酸乙酯:色谱纯,内标物;
A.3.3
甲醇:质量分数不小于99.98%,乙醇的质量分数不超过0.001%,如果乙醇含量大于此量,应扣除本底;
A.3.4
氢气:体积分数不低于99.9%,经硅胶与分子筛干燥、净化;
A.3.5
氮气:体积分数不低于99.95%,经硅胶与分子筛干燥、净化;
A.3.6
空气:经硅胶与分子筛干燥、净化。
A.4
仪器
A.4.1
气相色谱仪:配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整机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GB/T 9722-2006中的有关规定;
A.4.2
记录仪:色谱数据处理机或色谱工作站;
A.4.3
进样器:微量进样器,0.5μL或1μL。
A.4.4 色谱柱及典型色谱操作条件
推荐的毛细管色谱柱和典型色谱操作条件见表A.1。典型的毛细管柱色谱图和燃料用甲醇样品色谱见图A.1。其他能达到同等分离程度的色谱柱和色谱操作条件也可使用。
表A.1 推荐的毛细管色谱柱和典型色谱操作条件
色谱柱 固定相为PEG-20M的熔融石英毛细管柱
柱长/柱内径/液膜厚度 30 m×0.32mm×0.5μm
柱温/℃ 40℃(4min),10℃/min,100℃(6min)
40~80
汽化室温度/℃ 150
210
240
检测器温度/℃ 200
载气(N2)流速/(mL/min) 0.7
空气流量/(mL/min) 300
氢气流量/(mL/min) 30
分流比 20∶1
进样量/μL 0.8
0.8
1-二甲氧基甲烷;2-丙酮;3-未知物;4-乙酸乙酯(内标):5-异丙醇;6-乙醇;
7-仲丁醇;8-正丙醇;9-异丁醇;10-正丁醇。
图A.1
配制的典型色谱图
A.5 分析步骤
启动气相色谱仪,按表A.2
所列色谱操作条件调试仪器,稳定后准备进样分析。
用进样器进样分析,用色谱数据处理机或积分仪处理计算结果。
A.6
定量方法
内标法。在样品的杂质组分种类单一并已知的情况下,可采用外标法。
A.7
结果计算
A.7.1
内标法的计算
车用燃料甲醇杂质的质量分数Wi,数值以%表示,按公式(A.1)计算:
......................( A.1)
式中:
Ai——被测杂质组分的峰面积;
——被测杂质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
ms——内标物的质量,g;
As——内标物的峰面积;
m ——试料的质量,g。
取两次平行测定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20%。
A.7.2
外标法的计算
车用燃料甲醇杂质的质量分数Wi
,数值以%表示,按公式(A.2)计算:
••••••••••••••••••••••••••••••••••••••••••••••••••• (A.2)
式中:
Ei——标准样品中组分i以%表示的质量分数;
Ai——试样中组分i的峰面积;
AE——标准样品中组分i的峰面积。
A.7.3 甲醇质量分数的计算
车用燃料甲醇中甲醇的质量分数W,数值以%表示,按公式(A.3)计算:
W =100-∑Wi-W水
.....................( A.3)
式中:
∑Wi——车用燃料甲醇杂质的质量分数之和;
W水 ——按照4.6测得的车用燃料甲醇中水的质量分数。
取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2%。
⑧ 什么是酸常数
电位滴定法是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指示电位和参比电极的电位差或溶液的PH值的突跃来确定终点的方法。在酸碱电位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不断加入,被测物与滴定剂发生反应,溶液PH值不断变化,就能确定滴定终点。滴定过程中,每加一次滴定剂,测一次PH值,在接近化学计量点时,每次滴定剂加入量要小到0.10mL,滴定到超过化学计量点为止。这样就得到一系列滴定剂用量V和相应的PH值数据。 常用的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绘pH~V曲线法 以滴定剂用量V为横坐标,以PH值为纵坐标,绘制pH~V曲线。作两条与滴定曲线相切的45°倾斜的直线,等份线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滴定终点,如图3-10(a)所示。 (2)绘△pH/△V~V曲线法 △pH/△V代表pH的变化值一次微商与对应的加入滴定剂体积的增量(△V)的比。绘制△pH/△V~V曲线的最高点即为滴定终点[图3-10(b)]。 (3)二级微商法 绘制( pH/△ )~V曲线。(△pH/△V)~V曲线上一个最高点,这个最高点下即是 pH /△ 等于零的时候,这就是滴定终点法。该法也可不经绘图而直接由内插法确定滴定终点[图3-10(c)]。 确定滴定体积以后,从pH~V曲线上查出HAc被中和一半时(1/2Ve)的PH值。此时,PH=PKa,从而计算出Ka。醋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如下: HAc H+Ac 其酸常数为 Ka= 当醋酸被中和了一半时。溶液中:[Ac - ]=[HAc] 根据以上平衡式,此时Ka=[H + ],即pKa=pH。因此,pH V图中 Ve所处的pH值即为pKa,从而可求出醋酸的酸常数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