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面

刑法面

发布时间: 2021-01-17 03:17:12

A. 刑法方面的案例分析

张某已经预见李某会吃剩下的有毒剩菜和张某没有预见李某会吃剩下的剩菜分析本案的处理。

情况一:张某已经预见李某会吃剩下的有毒剩菜,此时李某回来,进入厨房并吃下剩菜中毒。张某一看,吃下剩余的毒药跑到其父的坟前哭泣。

张某事先已经预见到李某可能会吃到剩饭,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放任的间接故意,二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但是,张某在看见危险确实发生,却没有实施救助义务,反而自己吃下剩余毒药离开,对于张某没有积极救治李某的客观行为,结合前面的已经预知的主观情况,说明张某主观上对于李某的死亡并不反对。张某并不希望李某死亡,但是,其明知李某有可能吃有毒剩饭,却放任李某的死亡。主观上构成间接故意,应按照故意杀人罪处理。

情况二,张某没有预见李某会吃剩下的剩菜,而李某吃下了剩饭,张某一看,吃下剩余的毒药跑到其父的坟前哭泣。

张某没有预见到李某会吃含有毒药的剩饭,说明其并没有杀害李某的主观故意,主观上是反对李某服毒行为的发生,张某将有毒剩饭放在外屋,自己去里屋写遗书,应当预见没有预见李某食用有毒剩饭的可能性。张某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虽然,张某看见李某中毒后没有进行救治,但是由于他先前的主观属于过失,因此,一般不认为他的主观过失转化为间接故意。而是认为他的错误认识,认为李某必然死亡而未尽救治义务。因此,这时张某应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B. 一些刑法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收容教养制度及其改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无法回避和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
1、收容教养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收容教养制度是我国所特有的对少年犯罪人进行收容,集中教育管理的一项制度。建国以来,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收容教养的政策性文件,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内务部、司法部、公安部《对少年犯收押界限、捕押手续和清理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其中规定,在少年犯管教所收押的人员中,其犯罪程度不够负刑事责任的,对无家可归的,则应由民政部门负责收容教养。

1965年5月15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少年管教所工作的意见》。1979年我国刑法首次提到收容教养一词,但此外并无任何说明。因而收容教养制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在法律中没有规定。之后,公安部陆续出台了一些涉及收容教养的文件,对一些内容作了粗略的规定。这些文件由于颁发于不同历史时期,比较零散,有些甚至互相抵触。 1997年刑法修改后,仍然在《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也规定:“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可以说,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目前我国收容教养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缺乏系统具体的规定,缺少配套的法规规章,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收容教养制度的正确有效实施。
2、关于收容教养的性质
收容教养制度自形成以来,对其性质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一方面,它规定在刑法之中,并且收容教养的期限之长,处罚之严重,似乎应当属于刑事处分的一种。但刑罚种类并不包括收容教养,同时,刑法有关条文又明确规定,有权收容教养的机关是政府部门,这似乎又应归属于行政处罚。那么,收容教养制度到底应当属于什么性质呢?
1956年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内务部、司法部、公安部《对少年犯收押界限、捕押手续和清理等问题的联合通知》中规定,对于十三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少年犯,“如其犯罪程度尚不够负刑事责任的,……,对无家可归的,则应由民政部门负责收容教养。”“刑期已满的少年犯,应当按时履行释放手续,……无家无业又未满十八周岁的应介绍到社会救济机关予以收容教养。”从该规定看,最初收容教养的性质带有较强的社会救济性质,而处罚性较弱。
但是,从1979年刑法和1997年修订刑法的有关规定看,收容教养具有明显的惩戒处分性质,而社会救济性趋弱。

第二个问题:1、无过当防卫的规定中的暴力犯罪不仅指前面列举的行凶、杀人等这五种,只要是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都可以构成无过当防卫。比如投毒、爆炸罪等。
2、无过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暴力是必要条件。不能对处于预备阶段或是以不作为形式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施行无过当防卫。

C. 刑法方面的案例分析题!

李四与王五之间构成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协力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却不知道其给与协力,因而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

两人均构成票据诈骗罪(刑法第194条第1款)。该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片面共犯是否构成共犯,在理论界存在争议,有认为属于共犯,有认为不属于共犯的,主要的争议在于共犯是否以共犯间的意志联络为要件。行为共同说认为,共犯关系的发生,仅以双方的共同行为即可,至于其意思如何,则在所不问。

是否构成共犯在本案中对两人的定罪没有影响,两人均构成票据诈骗罪,但对两人的停止状态有影响。如果承认片面共犯就是共犯,那么,一人既遂全体既遂,两人都是既遂状态;如果不承认片面共犯是共犯,那么,李四虽然获取了钱款却是票据诈骗未遂,王五虽然没有获取钱款,却是票据诈骗既遂。

类似的案例是司法考试的一个题目:甲想诈骗乙,乙明知甲是诈骗,但是出于同情甲的困难处境,就假装被其诈骗,将钱交给甲。这时,甲虽然表面上骗取了财产,但是,却是犯罪未遂。甲并没有因为诈骗获得财产,而是因为乙的怜悯赠与甲的财产,因此,甲的诈骗的停止状态是未遂,而非既遂。

同理,如果片面共犯不是共犯。李四意图票据诈骗银行,结果王五已经发现了李四的诈骗意图,仍然故意支付了票据,这时李四的票据诈骗未遂,王五却已经既遂了。当然,如果片面共犯属于共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双方均为票据诈骗罪既遂。

票据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是否以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

为避免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法条对行为人主观方面的一些状况进行了特别规定。如:使用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是“明知”的,在主观上是否明知其所使用的汇票、本票、支票是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是划分是否构成本罪的重要界限之一。如果行为人在使用汇票、本票、支票时,在主观上确实不知道该票据是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则不构成本罪。本案中,李四和王五均明知票据系伪造,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了票据诈骗行为,因此,当然构成票据诈骗罪。

(注意:李四当然是以自己非法占有为目的,但是,王五是以他人非法占有为目的,因此,王五当然也构成票据诈骗罪)

D. 刑法方面的论文

发了email刑法方面的论文题目 但是有错email不能发

刑法方面的论文题目
1、论共同犯罪专属
2、论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
3、论我国刑法中的牵连犯
4、试论我国刑法的累犯
5、我国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研究
6、论期待可能性理论
7、论我国刑法中的身份犯
8、论过失危险犯
9、犯罪中止研究
10、间接正犯探析
11、论我国刑法的财产刑
12、论单位犯罪自首
13、论法定量刑情节的立功
14、论持有型犯罪
15、论我国刑法的转化犯
16、试论我国刑法的结果加重犯
17、论我国刑法中的组织行为
18、我国刑法溯及力原则探析
19、论我国刑法中的罚金刑
20、论我国刑法中的没收财产刑
21、资格刑的反思与重构
22、论我国刑法的司法解释
23、共同犯罪与身份若干问题研究
24、论剥夺政治权利的完善
25、多种量刑情节的使用与完善
26、自首制度比较研究
27、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
28、职务过失犯罪研究
29、论单位犯罪主体
30、我国刑法假释制度适用对象研究

E. 刑法方面的专家进来帮个忙

你说的,如果欧斗过程中有人轻伤,不知道是不是经鉴定的轻伤,如果是就构成故意伤害罪,不是就构不成伤害罪。
一、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通俗的说,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就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两种情况:一是公安机关立案侦察,证据齐全后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最后经法院审判。一旦公安机关予以立案侦查,进入诉讼程序,意味着,国家公权力的介入,意味着国家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公诉案件就不能私了。二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属于自诉案件,自诉案件主要还是鼓励和解,原告只要自愿撤诉被告就不必负法律责任,在实践中,如果真的是轻伤,一般只要达成了赔偿协议并执行了,一般不会判刑.
三、法医鉴定为轻微伤的轻微伤害案件,公安机关进行双方调解、赔偿医疗费等达成协议,还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打人者进行行政拘留、罚款等。 如果赔偿达不成协议,可以向当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伤害所受的损失。
补充几点:
不要冲动,故意伤害必须是轻伤以上的才可以构成,轻微伤的不能构成故意伤害。
因为你们是经济纠纷,你扣他们的车,他们才会找你的,不像你所认为的那样。
如果晚上他们又来了,你们可以报警,否则如果你们打伤他们,你们就可能会构成故意伤害罪了

F. 刑法方面的论文

1、可以抄围绕贩卖自己孩子构成遗弃罪还是贩卖人口罪进行论述;
2、可以围绕刑法第100条以及法制史讨论,刑法100条是否属于耻辱刑,围绕法理进行恶法论证;
3、可以围绕盗窃虚拟财产是否属于盗窃进行论证,并倡议推动虚拟财产保护;
4、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本科阶段要求不用太高,找个小切入点,自我论证就可以吧。只要论据充分,有自己的想法一般不会有问题。尽量避免与他人雷同。论文其实不管你观点是对还是错,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G. 关于法律刑法方面问题

甲盗窃信用卡一张,并告诉乙是拾得的,乙主观上认定该卡为甲偷盗所得。并随后与甲一起使用该信用卡。甲涉嫌盗窃罪,乙涉嫌信用卡诈骗罪。

H. 求近两年有关刑法方面的司法解释。谢谢!

呵呵你真是,不知道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站上http://www.court.gov.cn/
去查,全部都有,按顺序都列出来专了.

最新的如下,(从近到属远):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全国各高、中级人民法院开展减刑、假释工作专项大检查的通知法[2004]121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惩处生产销售伪劣食品

I. 有没有刑法方面书目推荐

1.张明楷,周光权抄二位的刑法教科书

2.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研究》
3.陈家林《不能犯初论》
4.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刑法学的向度 行为无价值论的深层追问》
5.贾济东《外国刑法学原理(大陆法系)》
这是国内目前介绍德日刑法相对最靠谱的书,其他人写的可以不看(尤其是武汉某T姓教授,槽点太多不想吐)
6.Roxin《德国最高法院判例(刑法总论)》《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德国刑法学总论》
7.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不移不惑献身法与正义》(第一本已绝版,第二本大陆没有)
8.Jakobs《行为 责任刑法——机能性描述》《刑法总论》
9.何庆仁《义务犯研究》
10.陈璇《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
11.方泉《犯罪论体系的演变》
12.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
13.冯军《刑法问题的规范理解》
14.王政勋《犯罪论比较研究》
15.贾宇《死刑研究》
16.若干老师的论文
吃透这些后,基本可以秒杀国内一流大学的刑法研究生了

热点内容
法官佛教 发布:2025-10-12 13:37:56 浏览:703
机关单位聘请法律顾问的目的 发布:2025-10-12 13:36:19 浏览:767
民法草案和民法典 发布:2025-10-12 13:12:53 浏览:616
市场退出制度经济法 发布:2025-10-12 13:10:10 浏览:740
2016退伍安置条例 发布:2025-10-12 13:05:44 浏览:246
医院骗保医生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2 13:04:17 浏览:721
田兴都律师 发布:2025-10-12 12:56:55 浏览:312
中国科技大学法律硕士 发布:2025-10-12 12:50:22 浏览:909
法律硕士德语难度 发布:2025-10-12 12:41:51 浏览:38
司法建议审批 发布:2025-10-12 12:33:04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