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依法行政四大法規

依法行政四大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1-31 05:37:39

⑴ 四大法律體系的依據和意義.

依據:《中華人民抄共和國憲法》襲
意義: 1 為實現依法治國提供有法可依,從整體上為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依據;為公民權利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能更充分地維護國家利益,規范公民自身行為。
2 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依法治國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能更好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基本保證,能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法制保障。

⑵ 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Rule of law)要求政府在法律范圍內活動 ,依法辦事;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如果違反法律 ,超越法律活動 ,即要承擔法律責任。法治的實質是人民高於政府 ,政府服從人民。因為法治的「法」反映和體現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法治不等於「用法來治」(Rule by law) 。「用法來治」是把法單純作為工具和手段 ,政府運用「法」這一工具和手段來治理國家 ,治理老百姓。單純「用法來治」的實質是政府高於人民 ,人民服從政府 ,因為政府以治者居 ,人民被視為消極的被治者。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意是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為應依法而為 ,受法之拘束。德國行政法學者認為依法行政原則包括三項內容:(1)法律創制。指法律對行政權的運作、產生絕對有效的拘束力 ,行政權不可逾越法律而行為; (2) 法律優越。指法律位階高於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行政命令 ,一切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行政命令皆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 (3) 法律保留。指憲法關於人民基本權利限制等專屬立法事項 ,必須由立法機關透過法律規定 ,行政機關不得代為規定,行政機關實施任何行政行為皆必須有法律授權,否則 ,其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日本學者認為 ,依法行政在具體制度形式上體現為三項要求:(1)建立議院內閣制、議會制的民主主義 ,通過國會對行政進行政治限制; (2) 在這一前提下 ,行政立法、行政處分和行政程序中 ,存在著立法優先的要求或者立法的統制問題 ;(3)通過法院對行政進行司法方面的事後救濟 ,而不限於行政監察之類的行政內部監督。

在我國 ,依法行政原則主要包括下述要求:
首先 ,依法行政的「法」,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但在所有這些法的形式中 ,憲法的效力最高 ,法律的效力高於法規 ,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在下位階法的原則、內容與上位階法發生沖突時 ,執法機關應適用上位階法而不應適用與上位階法相抵觸的下位階法。依法行政首先要求依憲法、法律行政 ,法規和規章只有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時 ,才能作為
行政行為的依據。
其次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規定行政。政府不嚴格按法律規定辦事 ,不嚴格依法律規定行政,就不是法治政府。但是 ,依法行政不僅僅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規定行政。依法行政還要求政府依法的原理、原則行政。這是因為 :其一 ,法律的具體規定是有限的 ,而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事務是無限的。特別是現代社會 ,需要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事務越來越廣泛 ,越來越復雜 ,法律不可能對每一項社會關系和社會事務都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從而 ,法律不能不給政府的行政留下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間。對於自由裁量行為 ,依法行政對政府的要求是依據和遵守法的原理、原則 ,如公開、公正、公平、誠信、信賴保護、考慮相關因素和不考慮不相關因素等[10 。其二 ,法律規定是受法的原理、原則支配的 ,法的原理、原則不僅指導立法 ,即指導法律的制定 ,而且也指導執法、司法 ,即指導法律的執行和法律爭議的裁決。因此 ,政府實施行政行為 ,包括實施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 ,都不僅要依據法的規定 ,而且要依據法的原理、原則。否則 ,如果行政只拘泥於法的文字 ,拘泥於法的具體規定 ,機械依法 ,其行為就可能背離法的目的 ,產生負面的社會效果。其三 ,法律規定適用於社會事實是需要解釋的。在很多情況下 ,具體法律規定的涵義並不是十分明確的和唯一的。在法律規定涵義不十分明確 ,人們對之存在多種理解的情況下 ,執法者如何確定相應法律規定在具體情境中的涵義 ,就必須依據法的原理、原則。否則 ,政府如果可以脫離法的原理、原則而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 ,其就不再是法治政府而是專制政府了。
第三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律規定行政,而依法律規定行政又首先要求依行政管理法的規定行政。政府不嚴格按照行政管理法規定的范圍、條件、標准和限度辦事 ,自然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是 ,依法行政不僅僅要求政府依行政管理法的規定行政。依法行政還要求政府依行政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的規定行政。行政組織法規定政府的職責、職權。政府違反行政組織法的規定就會越位(即政府內部越權) 、錯位(即政府外部越權) 、缺位 (即政府不作為) 。行政程序法規定政府行為的方式、過程、步驟 ,政府違反行政組織法的規定就會導致專斷和濫用權力。可見 ,依法行政既要求政府依法定行為規則行政 ,還要求依法定職權和依法定程序行政。
第四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對行政相對人依法實施管理。因為「行政」的基本涵義就是管理 ,沒有依法管理自然談不上依法行政。但是 ,依法行政不僅僅要求政府對行政相對人依法管理。依法行政還要求政府自身守法 ,要求政府依法提供服務和依法接受監督。政府守法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因為法治首先是依法治官 ,依法規范政府和政府公職人員的行為 ,而不是首先 ,更不是僅僅依法治民 ,只規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至於政府依法提供服務和依法接受監督 ,乃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題中應有之義 ,因為行政意味著管理 ,而管理在法治社會則意味著服務;依法行政意味著依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執行公務 ,而依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執行公務則意味著接受人民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實施的監督。政府脫離人民的監督 ,其權力就必然被濫用 ,人民的意志就必然被蹂躪 ,人民的利益就必然被侵犯。

在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依法執政能力的條件下,堅持和實行依法執政,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依法執政是什麼意義上的原則?依法執政是執政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執政原則,但它主要是作為一項政治原則,還是同時作為保障和規范執政行為的法治原則?如果依法執政主要是作為一項政治原則,它的指導地位是崇高的,它的權威性是極大的,但比較抽象。如十二大黨章規定的"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就主要是一項政治原則,具有很強的政治指導性。又如,依法行政是一項重要的法治原則,它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的行政行為有一系列的具體要求和規定,具有明確而具體的可操作性。如果依法執政不僅是一項政治原則,同時也是作為保證我們黨的執政地位、規范執政行為的法治原則,就應當由憲法對其做出原則性規定,並由法律法規對各種類、各層級的執政行為做出明確實體性和程序性規定,以保證依法執政得到具體實施。
2.依法執政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依法執政如果是針對過去以政策、文件和領導人的講話執政而言,那麼,它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執政的法律規則或法定程序的問題,解決從人治向法治轉變的問題;依法執政如果是針對如何保障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和規范執政行為而言,那麼它所要解決的主要就是如何建立和完善法律規范體系和法律程序的問題;依法執政如果是針對提高執政能力的問題,那麼它所要堅持的主要是思想教育、制度機制、行為規范等的問題;依法執政如果針對黨政關系,那麼它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執政黨與國家政權機關相互關系中的職能、權力和體制等問題。我認為,依法執政要綜合解決上述四個方面的問題,而關鍵是要保證黨的領導,解決我們黨長期執政的執政能力、執政方式以及執政的權威性、合法性等問題。
3.依法執政的主體是誰?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依法執政的主體。這種主體具有獨占性、排他性的特點,因為它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型政黨;因為中國不搞兩黨制、多黨制。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各地省委、市委等都是依法執政的主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各級黨委、黨委的有關部門(如組織部、宣傳部、政法委等)、黨組、相當級別的黨員領導幹部,它們能不能作為依法執政的主體,享有依法執政的各項權力和權利,承擔依法執政的相關責任和義務?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它們在什麼條件下構成依法執政的主體?
4.依法執政的具體法律依據是什麼?目前我國憲法、立法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國營工業企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國防法、工會法等籠統地規定了共產黨領導的相關內容。對於執政黨的各種主體而言,應當具體依據哪些法律依法執政?對此有兩者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可考慮制定一部《政黨法》(或者叫做《政黨活動法》),以調整和規范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關系、執政黨與國家政權機關的關系、執政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的關系、執政黨與人民的關系。對於是否制定中國的政黨法,我的傾向性意見是否定的。因為,其一,外國制定政黨法是以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為前提條件,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黨制度,不具備制定政黨法的前提。其二,其他國家制定政黨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調整政黨關系、控制政黨行為、規范政黨活動、防止政黨破壞憲政體制。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任務和先進性,決定了它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政黨,我國不需要制定一部以防範共產黨為宗旨的政黨法。當然,我們黨堅持和實行依法執政,應當重視研究國外政黨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另一種意見認為,執政黨領導國家和社會的執政行為,應當以我國的現行法律體系為依據;在國家政權機關中擔任職務的黨員幹部,應當依照法律履行其法定職責。而執政黨內部的管理和建設活動,則以執政黨黨內的"黨規黨法"作為依據。這就要求,執政黨內部的規范體系與國家的法律體系兩者之間應當保持一致,不能存在沖突和矛盾。如果出現沖突,應當有協調解決的程序和機制。
5.依法執政在制度設計上如何處理好幾個重要關系?在執政黨的政策與國家憲法法律的關繫上,應當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強調重大決策與立法的緊密結合和協調統一。在執政黨與人大的關繫上,應當堅持人民至上,強調執政黨通過國家政體來實現領導和執政。在執政黨與行政機關的關繫上,應當堅持依法行政,強調人大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在執政黨與司法機關的關繫上,應當堅持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在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關繫上,應當強調依法執政和依法參政,堅持一切政黨組織和社會團體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6.違法執政是否承擔和怎樣承擔法律責任?社會主義法治堅持權利與義務相一致、權力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法定權力越大,法律責任也就越重。違法執政是否承擔和怎樣承擔法律責任,這個問題與依法執政的主體相關聯。享有執政權力的主體,如果實施了違法執政的具體行為,產生了違法後果---例如某個地方黨委或其部門(組織部---用人失察、政法委審批個案)的決策或決定出現重大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時,應當怎麼辦?其一,這種違法執政是否需要承擔責任?承擔的是政治責任還是法律責任,或是兩種責任都要承擔?其二,如果違法執政的決策是黨委集體做出的,由誰具體承擔法律責任?其三,違法執政的主體應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還是違憲責任?其四,應當由哪個機關依照什麼程序來追究違法執政的法律責任?這些都需要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基礎上,加以研究解決。

⑶ 黨員領導幹部依法行政常用法律法規有哪些

黨員領導幹部依法抄行政常襲用法律法規有
《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中國共產黨章程》、《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公務員職務任免與職務升降規定(試行)》,還有最近通過的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

⑷ 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主要包括哪些

這個可多了!狹義的法律僅僅指憲法、法律。廣義的還包括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但是紅頭文件之類不是。

⑸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依法行政的始終、對依法行政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根本准則。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一是符合憲法規定;二是法律優先;三是法律保留;四是職權法定;五是責任政府。

【符合憲法規定原則】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和依據。憲法規定了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以及公民基本權利等根本法律問題,因此憲法既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也為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礎。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行政的核心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必須在憲法的范圍內行使職權,並按憲法規定的組織、職權和程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

【法律優先原則】是指在符合憲法前提下,法律位階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法律保留原則】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國家主權,國家機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等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包括絕對保留和相對保留。絕對保留即有關犯罪與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重大事項,不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先制定行政法規,只能由法律規定;相對保留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中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

【職權法定原則】是指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都必須依法取得和依法行使,即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的設定要有憲法和法律依據,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的行使要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

【責任政府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違法行政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包括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被撤銷、變更的責任和行政賠償責任,也包括公務員因違法失職而應承擔的行政處分和其他行政責任。

⑹ 依法行政有哪些標准

首先,依法行政的行為標准。依法行政能力行為標准就是衡量公務員在依法行政中表現出來綜合行為的尺度和准則。具體有:第一,法律至上,嚴於律己。有堅持法律法規辦事的堅強意志,善於克服現實中的種種不利於依法行政的外在困難,以法律法規衡量自己的行為。嚴格要求自我,要求別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須先做到。第二,一心為公,不徇私情。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時處處為群眾排憂解難。界清自己事情和公眾事務的界限,公事公辦。第三,以身作則,清正廉潔。善於從自身出發,高標准地要求自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負責的意識,隨時隨地地為群眾和其他公務員樹立榜樣。有著抵制社會不良習氣的意志力,不受賄,不貪污,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第四,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在依法行政中,以積極高昂的姿態,保證事情有效地完成。有著不怕麻煩事、不怕苦難事、善於做小事情的意志。在惡劣的環境中,能夠克服外部的環境,不怕任何的困難,有把依法辦事的意志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氣概。第五,團結同事,協調行政。要與上級、同級和下級心向一處使,力向一處用,形成依法行政的合力。善於協調同事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地共同依法辦事。第六,發動群眾,共同行政。善於從群眾本身出發來解決問題,團結群眾,深入到基層第一線,深入調查,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第七,效率為先,不斷創新。有高效執法的意識,善於不斷總結工作中經驗,不斷地進行工作的創新,減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保證目標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高效地實現。第八,平易近人,協商行政。有著善於用商量的口氣進行解決問題的習慣,以平等的心態和行動與別人一起行政。

其次,依法行政的知識標准。公務員依法行政基本知識主要是指公務員進行依法行政必備的法律法規知識以及輔助的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面掌握法律法規知識。全面地掌握法律法規知識,包一括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國際法等,理解一些重要法律法規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行政法和國務院頒發的行政法規,理解這些法律法規的使用范圍和注意事項。同時,要有動態的意識,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新的環境中學會靈活地學習和運用法律法規。第二,了解行政學的相關知識。除了法律法規知識以外,了解行政學的知識,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主要有領導理論、組織行為原理、行政改革、行政效率、行政行為、行政程序、行政方法、行政職業素質、行政心理等。第三,了解管理學的基本知識。要了解管理學的基本知識。主要有管理學派、管理計劃、管理組織、管理人事、管理控制、管理技術和方法、著名的管理案例等。第四,熟練掌握公文的寫作內容和要求。依法行政中的公文寫作,主要包括依法行政的計劃、總結和例行公事等,熟練地掌握這些寫作要求,不斷地提高綜合能力。第五,熟練掌握計算機知識和必須軟體的運用要求。計算機基本知識主要有辦公軟體、網路知識和製作網頁的知識。具有學習、利用一些依法行政相關軟體的能力。

再次,依法行政的技能標准。技能標準是公務員高效率依法行政中所表現的能力衡量准則。它直接關繫到依法行政的成敗。第一,靈活運用法律法規的能力。在充分地理解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把法律法規知識合理、有效地運用到實際中去,井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因地制宜地運用知識。第二,判斷能力。在不斷地變化環境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各種要素,作出准確合理的判斷,對依法行政中存在的困難。變化有著清醒的認識。第三,決策能力。在判斷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決策。對執法的進展、要克服的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進行「拍板」,選擇合理的方案,果斷進行依法行政。第四,預測能力。針對動態變化的環境,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把現實和未來相結合,全面完成依法行政的任務。第五,執行能力。把決策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有程序觀念,按照一定合理的順序執行方案,分清執行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合理地分配時間,並靈活應變,針對出現的意外事故,採取應急的措施「平息」事故。第六,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要善於處理好各種關系,包括上下左右的關系,以及處理好與自己親友的關系,做到公正、公平地處理依法行政中的問題,不偏袒,不徹私。第七,總結能力。要善於總結,把依法行政中取得的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困難缺點。進行及時的總結,列出要改進的地方,在實踐中避免類似問題的重犯,並使之上升為自己依法行政的執行藝術。第八,學習能力。要有進取心,不斷地進行充電,學習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在復雜的環境中逐漸改正自己的錯誤理念和行動,全面提高自己依法行政能力。

⑺ 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

依法行政的原則是行政法上的原則之一,就是指為了保障公民的權益和公共利益,要求一切國家作用應具合法性,應當服從法。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1、合法行政2、合理行政3、程序正當4、高效便民
5、誠實守信6、權責統一
依法行政的「法」,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但在所有這些法的形式中 ,憲法的效力最高 ,法律的效力高於法規 ,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規定行政.
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憲法、法律對行政機關制定法律規范用的是「根據」原則。
依據法律的「法律」是指狹義的法律還是包括其他法律規范?從根本上說,一切具體行政行為都應該依據法律——狹義的法律,但根據法律和經法律授權制定的法規、規章當然也應該是依法行政的依據。因此,這里所說的「法律」,應該包括法規、規章在內。《行政處罰法》中規定的「處罰法定」原則,就是依據法律原則在處罰領域里的體現。
具體法律有:《行政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國家賠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當前國務院制定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等等部門法和很多行政法規、規章。要根據具體行政行為具體適用某部法的第幾條第幾款的規定了。

熱點內容
並購協議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4 05:54:35 瀏覽:343
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發布:2025-09-14 05:54:34 瀏覽:145
法治是民法之 發布:2025-09-14 05:52:34 瀏覽:129
王錫鋅法治政府建設 發布:2025-09-14 05:50:21 瀏覽:678
張忠愚律師 發布:2025-09-14 05:29:33 瀏覽:101
自費買工裝勞動法 發布:2025-09-14 05:27:25 瀏覽:124
保健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05:18:58 瀏覽:252
2016年勞動法放假規定 發布:2025-09-14 05:18:46 瀏覽:528
比較行政法課程 發布:2025-09-14 05:06:53 瀏覽:941
今日社會與法普法欄 發布:2025-09-14 05:06:43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