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區域發展條例

區域發展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04 13:14:14

❶ 在我國,地級市政府可不可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本地區的實施細則,規章.

我國,地級市政府可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本地區的實施細則,規章。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
第四章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七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本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事項。
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
第七十四條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第七十五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第七十六條 規定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第七十七條地方性法規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案的提出、審議和表決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參照本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節、第五節的規定,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規定。
地方性法規草案由負責統一審議的機構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草案修改稿。
第七十八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大會主席團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經批准後,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經批准後,分別由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七十九條地方性法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公布後,及時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本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網站以及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文本為標准文本。

❷ 國家城鄉規劃法和省市「城市規劃條例」的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集約高效合理利用城鄉土地,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特製定本法。
第二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本法所稱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和社區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本法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鎮和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規劃區的具體范圍由有關人民政府在組織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中,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劃定。
第三條 城市和鎮應當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規劃和鎮規劃。城市、鎮規劃區內的建設活動應當符合規劃要求。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確定應當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在確定區域內的鄉、村莊,應當依照本法制定規劃,規劃區內的鄉、村莊建設應當符合規劃要求。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勵、指導前款規定以外的區域的鄉、村莊制定和實施鄉規劃、村莊規劃。
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並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中合理確定城市、鎮的發展規模、步驟和建設標准。
第五條 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以及鄉規劃和村莊規劃的編制,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七條 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和規劃管理的依據,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八條 城鄉規劃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及時公布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公開的內容除外。
第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經依法批准並公布的城鄉規劃,服從規劃管理,並有權就涉及其利害關系的建設活動是否符合規劃的要求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查詢。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或者控告違反城鄉規劃的行為。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或者控告,應當及時受理並組織核查、處理。
第十條 國家鼓勵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城鄉規劃的科學性,提高城鄉規劃實施及監督管理的效能。
第十一條 國務院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城鄉規劃的制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用於指導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由國務院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報國務院審批。
第十三條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報國務院審批。
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城鎮空間布局和規模控制,重大基礎設施的布局,為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等需要嚴格控制的區域。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六條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總體規劃,在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前,應當先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
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的鎮總體規劃,在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前,應當先經鎮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代表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研究處理。
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報送審批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或者鎮總體規劃,應當將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審議意見和根據審議意見修改規劃的情況一並報送。
第十七條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城市、鎮的發展布局,功能分區,用地布局,綜合交通體系,禁止、限制和適宜建設的地域范圍,各類專項規劃等。
規劃區范圍、規劃區內建設用地規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農田和綠化用地、環境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以及防災減災等內容,應當作為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二十年。城市總體規劃還應當對城市更長遠的發展作出預測性安排。
第十八條鄉規劃、村莊規劃應當從農村實際出發,尊重村民意願,體現地方和農村特色。
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規劃區范圍,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電、垃圾收集、畜禽養殖場所等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公益事業等各項建設的用地布局、建設要求,以及對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防災減災等的具體安排。鄉規劃還應當包括本行政區域內的村莊發展布局。
第十九條城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城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條鎮人民政府根據鎮總體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由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根據鎮總體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一條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和鎮人民政府可以組織編制重要地塊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應當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
第二十二條鄉、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鄉規劃、村莊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
第二十三條首都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應當統籌考慮中央國家機關用地布局和空間安排的需要。
第二十四條城鄉規劃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單位承擔城鄉規劃的具體編制工作。
從事城鄉規劃編制工作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並經國務院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法審查合格,取得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後,方可在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從事城鄉規劃編制工作:
(一)有法人資格;
(二)有規定數量的經相關行業協會注冊的規劃師;
(三)有相應的技術裝備;
(四)有健全的技術、質量、財務管理制度。
規劃師執業資格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人事行政部門制定。
編制城鄉規劃必須遵守國家有關標准。
第二十五條編制城鄉規劃,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勘察、測繪、氣象、地震、水文、環境等基礎資料。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編制城鄉規劃的需要,及時提供有關基礎資料。
第二十六條城鄉規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依法將城鄉規劃草案予以公告,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公告的時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充分考慮專家和公眾的意見,並在報送審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見採納情況及理由。
第二十七條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批准前,審批機關應當組織專家和有關部門進行審查。

城鄉規劃的實施
第二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眾意願,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城鄉規劃。
第二十九條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應當優先安排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妥善處理新區開發與舊區改建的關系,統籌兼顧進城務工人員生活和周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村民生產與生活的需要。
鎮的建設和發展,應當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先安排供水、排水、供電、供氣、道路、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和學校、衛生院、文化站、幼兒園、福利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為周邊農村提供服務。
鄉、村莊的建設和發展,應當因地制宜、節約用地,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引導村民合理進行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三十條城市新區的開發和建設,應當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時序,充分利用現有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格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體現地方特色。
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以外,不得設立各類開發區和城市新區。
第三十一條舊城區的改建,應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風貌,合理確定拆遷和建設規模,有計劃地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改建。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以及受保護建築物的維護和使用,應當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
第三十二條城鄉建設和發展,應當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統籌安排風景名勝區及周邊鄉、鎮、村莊的建設。
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應當遵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應當與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遵循統籌安排、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充分考慮防災減災、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並符合城市規劃,履行規劃審批手續。
第三十四條城市、縣、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報總體規劃審批機關備案。
建設規劃應當以重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內容,明確建設的時序、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建設規劃的規劃期限為五年。
第三十五條城鄉規劃確定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道路、綠地、輸配電設施及輸電線路走廊、通信設施、廣播電視設施、管道設施、河道、水庫、水源地、自然保護區、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電站、垃圾填埋場及焚燒廠、污水處理廠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護的用地,禁止擅自改變用途。
第三十六條按照國家規定需要有關部門批准或者核準的建設項目,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在報送有關部門批准或者核准前,應當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核發選址意見書。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不需要申請選址意見書。
第三十七條在城市、鎮規劃區內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經有關部門批准、核准、備案後,建設單位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規劃許可申請,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核定建設用地的位置、面積、允許建設的范圍,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在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方可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申請用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後,由土地主管部門劃撥土地。
第三十八條在城市、鎮規劃區內以出讓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出讓地塊的位置、使用性質、開發強度等規劃條件,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組成部分。未確定規劃條件的地塊,不得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
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在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後,建設單位應當持建設項目的批准、核准、備案文件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領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得在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中,擅自改變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組成部分的規劃條件。
第三十九條規劃條件未納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該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無效;對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單位批准用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撤銷有關批准文件;佔用土地的,應當及時退回;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
第四十條在城市、鎮規劃區內進行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應當提交使用土地的有關證明文件、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設單位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修建性詳細規劃。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規劃條件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將經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條在鄉、村莊規劃區內進行鄉鎮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由鄉、鎮人民政府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使用原有宅基地進行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的規劃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進行鄉鎮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建設,不得佔用農用地;確需佔用農用地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有關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後,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後,方可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第四十二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得在城鄉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以外作出規劃許可。
第四十三條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規劃條件進行建設;確需變更的,必須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變更內容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得批准。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將依法變更後的規劃條件通報同級土地主管部門並公示。
建設單位應當及時將依法變更後的規劃條件報有關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四條在城市、鎮規劃區內進行臨時建設的,應當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批准。臨時建設影響建設規劃或者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實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臨時建設應當在批準的使用期限內自行拆除。
臨時建設和臨時用地規劃管理的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規定對建設工程是否符合規劃條件予以核實。未經核實或者經核實不符合規劃條件的,建設單位不得組織竣工驗收。
建設單位應當在竣工驗收後六個月內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驗收資料。

城鄉規劃的修改
第四十六條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定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公眾意見。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鎮人民代表大會和原審批機關提出評估報告並附具徵求意見的情況。
第四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組織編制機關方可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修改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
(一)上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城鄉規劃發生變更,提出修改規劃要求的;
(二)行政區劃調整確需修改規劃的;
(三)因國務院批准重大建設工程確需修改規劃的;
(四)經評估確需修改規劃的;
(五)城鄉規劃的審批機關認為應當修改規劃的其他情形。
修改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對原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總結,並向原審批機關報告;修改涉及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強制性內容的,應當先向原審批機關提出專題報告,經同意後,方可編制修改方案。
修改後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應當依照本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和第十六條規定的審批程序報批。
第四十八條修改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對修改的必要性進行論證,徵求規劃地段內利害關系人的意見,並向原審批機關提出專題報告,經原審批機關同意後,方可編制修改方案。修改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依照本法第十九條、第二十條規定的審批程序報批。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改涉及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的,應當先修改總體規劃。
修改鄉規劃、村莊規劃的,應當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審批程序報批。
第四十九條城市、縣、鎮人民政府修改建設規劃的,應當將修改後的建設規劃報總體規劃審批機關備案。
第五十條在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發放後,因依法修改城鄉規劃給被許可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經依法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不得隨意修改;確需修改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採取聽證會等形式,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因修改給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監督檢查
第五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城鄉規劃編制、審批、實施、修改的監督檢查。
第五十二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城鄉規劃的實施情況,並接受監督。
第五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對城鄉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有權採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關單位和人員提供與監督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並進行復制;
(二)要求有關單位和人員就監督事項涉及的問題作出解釋和說明,並根據需要進入現場進行勘測;
(三)責令有關單位和人員停止違反有關城鄉規劃的法律、法規的行為。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履行前款規定的監督檢查職責,應當出示執法證件。被監督檢查的單位和人員應當予以配合,不得妨礙和阻撓依法進行的監督檢查活動。
第五十四條監督檢查情況和處理結果應當依法公開,供公眾查閱和監督。
第五十五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查處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時,發現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
第五十六條依照本法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有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有權責令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者建議有關人民政府責令其給予行政處罰。
第五十七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違反本法規定作出行政許可的,上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有權責令其撤銷或者直接撤銷該行政許可。因撤銷行政許可給當事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

法律責任
第五十八條~第五十九條對依法應當編制城鄉規劃而未組織編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編制、審批、修改城鄉規劃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城鄉規劃組織編制機關委託不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單位編制城鄉規劃的,對於以上兩種情形,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有關人民政府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條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上級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監察機關依據職權責令改正:
(一)未依法組織編制城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的;
(二)超越職權或者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核發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
(三)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未在法定期限內核發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
(四)未依法對經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予以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前未採取聽證會等形式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的;
(六)發現未依法取得規劃許可或者違反規劃許可的規定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的行為,而不予查處或者接到舉報後不依法處理的。
第六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
(一)對未依法取得選址意見書的建設項目核發建設項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中確定規劃條件或者改變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中依法確定的規劃條件的;
(三)對未依法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單位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
對以上兩種情形,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二條城鄉規劃編制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合同約定的規劃編制費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由原發證機關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超越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承攬城鄉規劃編制工作的;
(二)違反國家有關標准編制城鄉規劃的。
未依法取得資質證書承攬城鄉規劃編制工作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依照前款規定處以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以欺騙手段取得資質證書承攬城鄉規劃編制工作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資質證書,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處以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六十三條城鄉規劃編制單位取得資質證書後,不再符合相應的資質條件的,由原發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
第六十四條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尚可採取改正措施消除對規劃實施的影響的,限期改正,處建設工程造價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無法採取改正措施消除影響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沒收實物或者違法收入,可以並處建設工程造價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五條在鄉、村莊規劃區內未依法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六條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可以並處臨時建設工程造價一倍以下的罰款:
(一)未經批准進行臨時建設的;
(二)未按照批准內容進行臨時建設的;
(三)臨時建築物、構築物超過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六十七條建設單位未在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後六個月內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驗收資料的,由所在地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報;逾期不補報的,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八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作出責令停止建設或者限期拆除的決定後,當事人不停止建設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設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責成有關部門採取查封施工現場、強制拆除等措施。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http://fgk.chinalaw.gov.cn/article/xzfg/198401/19840100269031.shtml

❸ 國務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第24條規定

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第二十四條:

上級人民政府從政策和資金上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扶持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和發展民族文化產業。

國家支持少數民族新聞出版事業發展,做好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電影、電視節目的譯制、製作和播映,扶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物的翻譯、出版。

國家重視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繁榮民族文藝創作,豐富各民族群眾的文化生活。

(3)區域發展條例擴展閱讀:

關於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務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會議:

會議認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為進一步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制定《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是十分必要的。規定草案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對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

強調要支持和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資源深加工項目;逐步加大對民族自治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幫助民族自治地方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中央財政通過國家科技計劃、科學基金、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對民族自治地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從政策和資金上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發展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積極培養使用民族自治地方各級各類人才等。

會議決定,規定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後,由國務院公布施行。會議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認真貫徹實施《規定》,確保各項扶持措施落到實處,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❹ 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

a:3:{i:0;a:7:{s:6:"mtitle";s:39:"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詳細信息";s:7:"summary";s:355:"參考價:¥5.20
作者:本社 主編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7月
版 次:1
頁 數:21
字 數:22000
印刷時間:2009-7-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3
包 裝:平裝
國際標准書號ISBN:1511217647";s:8:"art_link";s:0:"";s:8:"ordernum";s:1:"1";s:6:"imgurl";s:0:"";s:8:"filename";s:38:"2016/01/27/20160127094851-6e0a1272.jpg";s:6:"isCase";i:1;}i:1;a:3:{s:6:"mtitle";s:33:"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目錄";s:7:"summary";s:272:"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城鄉規劃的制定

第三章 城鄉規劃的實施

第四章 城鄉規劃的修改

第五章 監督檢查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則";s:8:"ordernum";s:1:"2";}i:2;a:3:{s:6:"mtitle";s:39:"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內容推薦";s:7:"summary";s:680:"《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向我們介紹了,本市城鄉規劃和建設應當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創造人居和發展的良好條件,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統籌區域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合理規劃產業與社會事業發展的空間布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的規劃配置,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水平。";s:8:"ordernum";s:1:"3";}}

❺ 遼寧省城市規劃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科學地制定城市規劃,加強城市規劃管理,保證城市規劃的實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有關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制定和實施本市行政區域內城市規劃,在城市規劃區內進行各項建設的任何單位或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城市,是指中心市區和蘇家屯、新城子區政府所在地及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鎮。

城市中心市區是指和平、瀋河、大東、鐵西、皇姑區行政區域內及東陵、於洪區城區部分。

第四條 本條例所稱城市規劃區,是指城市市區以及因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城市規劃區的具體范圍,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劃定。

第五條 城市規劃工作必須在市、縣、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實行統一管理。市規劃局是市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全市城市規劃工作;各縣(區)規劃土地管理局是縣(區)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市規劃局的指導下,負責管理本地區城市規劃工作。

第六條 城市規劃必須符合市情、縣情、鎮情。採用各項建設標准和定額指標,應與城市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合理使用土地、節約用地的原則。注意保護地方風貌,體現城市特色。嚴格控制中心市區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城市規劃的義務,並有對違反城市規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的權利。

第二章 城市規劃編制和審批

第八條 市、縣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城鎮體系規劃。

第九條 編制城市規劃,應包括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中心市區在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分區規劃。

(一)城市總體規劃包括:城市的性質、發展目標和發展規模,城市主要建設標准和定額指標,城市建設用地布局、功能分區和各項建設的總體部署,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和河湖、綠地系統,各項專業規劃,近期建設規劃。

(二)城市詳細規劃包括:規劃地段各項建設的具體用地范圍,建築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標,總平面布置、工程管線綜合規劃和豎向規劃。

(三)城市分區規劃:依據總體規劃,原則規定各分區內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用設施、基礎設施的規劃安排。

第十條 市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

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在縣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由縣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

蘇家屯、新城子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總體規劃,市人民政府委託區(以下簡稱委託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區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具體負責。

其他建制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第十一條 城市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心市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市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規劃設計部門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規劃設計部門或具有乙級以上證書的建築設計部門編制。

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詳細規劃,由縣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編制;蘇家屯、新城子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詳細規劃,由區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前款以外鎮的詳細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第十二條 分區規劃,在市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區人民政府、規劃設計部門共同編制。

第十三條 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工礦區及其居民住宅區、出口加工區、機場、農場、林場、牧場、魚場和風景區、文物保護區等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在市或縣(委託區)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根據城市總體規劃自行組織編制或由其上一級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第十四條 編制城市規劃,應當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和人民群眾的意見,進行多方案比較和論證。城市中各行業及有關單位應負責提供編制城市規劃所需要的資料。

第十五條 編制城市規劃,按國家規定的城市規劃設計收費標准收取費用。屬於部門或單位委託編制的詳細規劃,其費用由委託單位承擔。

第十六條 城市規劃實行分級審批:

(一)市城市總體規劃,由市人民政府報省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

(二)新民、遼中縣和蘇家屯、新城子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三)沈陽出口加工區、桃仙機場以及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地區的總體規劃,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四)風景名勝、文物保護區的總體規劃,屬市級的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屬省級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上級人民政府審批。

(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外鎮的總體規劃,報縣人民政府審批。

(六)蘇家屯、新城子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外鎮和東陵、於洪區行政區域內鎮的總體規劃,市人民政府委託區人民政府審批。

(七)分區規劃,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八)中心市區范圍內用地面積在十公頃以上的居住小區、出口加工區、工業區、倉儲區、科研教育區和火車站、機場、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市級商業中心區及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區域的詳細規劃,經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同意後,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其他詳細規劃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九)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詳細規劃,由縣人民政府審批。

(十)蘇家屯、新城子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及虎石台鎮、輝山風景區、桃仙機場的詳細規劃,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前款以外鎮的詳細規劃,由鎮人民政府審批。

(十一)郵政、電信、電力、鐵路等部門編制的專業規劃,經市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十二)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工礦區及其居民住宅區和農、林、漁、牧場等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地處規劃區中心市區范圍內的,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地處其他地區的,報所在地縣人民政府審批或市人民政府委託所在區人民政府審批,在審批前應征詢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意見。

市、縣(委託區)、鎮人民政府在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請審批城市總體規劃前,須經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鎮主席團)審查同意。

第十七條 經批準的城市規劃,由市、縣(委託區)、鎮人民政府公布。

第十八條 根據城市的經濟發展,市、縣(委託區)、鎮人民政府可以對總體規劃的內容進行局部調整,調整方案須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原批准機關備案。

第十九條 市、縣(委託區)、鎮人民政府在實施總體規劃的過程中,遇有下列重大變更情況之一需要修改總體規劃的,須經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查同意,報原批准機關審批:

(一)規劃期限變更的;

(二)城市性質中主要職能變更的;

(三)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有較大變更的;

(四)城市布局和幹道系統有較大變更及市區主要對外交通樞紐改變位置的。

第二十條 分區規劃、詳細規劃和專業規劃調整,須報原審核機關或原批准機關審批。

第三章 城市新區開發和舊區改建

第二十一條 城市新區開發和舊區改建,要依據城市規劃,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選定位置和范圍,編制開發建設和改建規劃,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限制零星分散插建。

第二十二條 城市新區開發應當具備水資源、能源、交通、防災等條件。靠近市區成片開發要充分利用城市的現有設施,需要配套的市政、公共設施,應當納入城市的統一系統。

第二十三條 新建鐵路編組站、鐵路貨運干線、過境公路、機場和重要軍事設施等,應避開中心市區。新建大、中型工業項目一般應安排在城市行政區域內的中小城市。

第二十四條 獨立開發建設的新工礦區,應當按照逐步形成工礦城鎮的要求統一制定規劃。

第二十五條 在城市新區開發和舊區改建中,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環境保護規定,各項建設不得危害居住區環境。

第二十六條 城市舊區改建,應當遵循加強維護、合理利用、調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則,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的綜合功能。

城市舊區改建的重點是危房區、棚戶區及設施簡陋、交通阻塞、污染嚴重的地區。

第二十七條 城市舊區改建,應同調整用地結構、優化城市布局相結合,同改善城市環境和市容景觀相結合,同城市基礎設施的改造建設相結合。

第二十八條 在舊區改建中,不得損害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應當保護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建築物和構築物。應當保護代表城市風貌的街區,不得在保護控制區內進行與原有風貌不協調的建設。

第二十九條 對舊商業區的改建,應區別不同情況規定范圍,分類編制規劃,採取有效措施,保證重點地區的改建和發展。

第四章 建設用地規劃管理

第三十條 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服從規劃管理。

第三十一條 城市規劃區內的大、中型建設項目在確定布局和選址時,要有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參加。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報請批准時,須附有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規劃選址意見書》。

第三十二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需要徵用、劃撥、佔用土地進行建設的單位或個人,應持計劃文件及其他有關文件,向市、縣(委託區)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選址定點,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無《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土地管理部門不予辦理用地手續。建設用地如需要改變使用性質,須經原發證部門審核同意,並重新履行用地批准手續。

任何單位或個人必須服從城市人民政府根據城市規劃作出的調整用地決定。

第三十三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和有關主管部門批准,不得擅自改變地形、地貌,隨意進行挖取砂石、土方和設置廢渣、垃圾堆場等活動。

第三十四條 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如改變土地用途,須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三十五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單位或個人,在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臨時用地手續之前,應首先取得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在中心市區范圍內,向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在其他地區,向所在縣(委託區)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申請。

第三十六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批准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不準建設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

臨時用地使用期限不得超過二年,確需延期使用的應重新辦理手續。使用期間,城市規劃建設需要時,使用單位或個人無條件退回用地;使用期滿應視規劃部門要求恢復原地貌並無償退回用地。

第五章 建設工程規劃管理

第三十七條 本條例所稱建設工程,是指建築物、構築物以及道路、管線等其他工程設施。

第三十八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新建、擴建、改建(翻建)建築物、構築物、道路、橋涵、管線或其他工程設施,都必須持建設項目的計劃文件及有關圖紙、資料,向市、縣(委託區)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建設單位或個人在領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時應按規定繳納規劃管理費;同時按規定繳納規劃驗收保證金。工程驗收合格的,規劃驗收保證金一次退還。

第三十九條 建設單位或個人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六個月內未按規定辦理下階段手續或不開工建設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自行作廢。因特殊情況確需延期的,須到原發證部門辦理延期手續。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需要修改《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要求內容的,應持原發證件和申請報告,到原發證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第四十條 凡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單位或個人,有關部門和單位不得為其建設項目設計施工圖紙、施工、撥款、供水、供電。

第四十一條 根據城市規劃進行管線綜合改造的地區,有關單位應當參加。符合有關規范的同類管線,應同桿架設或同溝敷設。

第四十二條 根據城市規劃,有條件實行集中供熱的地區,有關單位或個人應參加集中供熱,不得單獨建設小型採暖鍋爐。

第四十三條 重要建設工程竣工後,建設單位應向原批准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規劃驗收。原批准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接到驗收申請後,應在七日內組織有關部門到現場進行規劃驗收。驗收合格的,發給《規劃驗收合格證》;驗收不合格的,規劃驗收保證金不予退回,經限期採取補救措施再驗收合格後,予以退回。

第四十四條 地下管線在填土之前,須通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中指定的勘察測繪部門到現場驗線。驗線合格後,方准回填土。

第四十五條 建設工程竣工後,在未取得《規劃驗收合格證》之前,有關部門不予供水、供電、供氣。

第四十六條 建設工程竣工後,建設單位應當在規劃驗收合格後,六個月內向城市建設檔案館報送有關竣工檔案資料,城市建設檔案館應同時一次性退還檔案保證金。

第四十七條 臨時建設工程和臨時管線工程,須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查,核發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第四十八條 臨時建築(含暫設工程)使用期限不得超過二年,確需延期使用的,必須重新辦理手續。使用期限內城市規劃建設需要時,應及時拆除,並給予拆除單位適當補償。期滿由建設單位或個人自行拆除,清除地上雜物。

第四十九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設置各類臨時集貿市場,須經市或縣(委託區)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方可辦理有關手續。

第五十條 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有權對城市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和建設工程是否符合規劃要求進行檢查。被檢查單位或個人應當如實反映情況和提供資料,檢查者有責任為被檢查單位或個人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六章 罰 則

第五十一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或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而取得建設用地批准文件佔用土地的,批准文件無效,佔用的土地由市或縣(區)人民政府責令退回。

第五十二條 在實施城市規劃中,建設用地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市、縣(區)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吊銷《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或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一)在城市規劃區內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轉讓、出租、抵押批準的建設用地和臨時建設用地時擅自改變用地用途的;

(二)臨時建設用地逾期不退回,或在批准使用期限內因城市規劃建設需要應退回而拒不執行的;

(三)未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或臨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規定用地的。

第五十三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進行建設,或者違反《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規定進行建設,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由市或縣(區)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或沒收違法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他設施;影響城市規劃尚可採取改正措施的,除責令建設單位限期改正並補交有關費用外,對有關責任單位或個人視情節輕重給予下列罰款:

(一)對建設單位處以工程違法部分造價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罰款;

(二)對施工單位處以違法部分施工取費一至五倍罰款;

(三)對承擔設計的單位,處以違法部分設計費用一至五倍罰款;第五十四條 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和有關部門批准。擅自進行改變地形、地貌活動的,除責令立即停止和恢復原貌外,並處以建設工程總造價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罰款,無建設工程造價的,處以一千元至五千元的罰款。

第五十五條 臨時建設工程逾期不拆除,或在使用期限內因城市建設需要拆除而拒不執行的,由市或縣(區)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除責令限期拆除外,並按建築面積每平方米每日處以一元的罰款,逾期不拆除的由市或縣(區)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除,或者由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

第五十六條 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營私舞弊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一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 對阻礙城市規劃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由公安部門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七章 附 則

第五十九條 本條例應用中的具體問題由市人民政府負責解釋。

第六十條 市人民政府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細則。

第六十一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沈陽市城市規劃管理實施辦法》同時廢止。

❻ 總規、分規、控規、區規、修規的區別

總規、分規、控規、區規、修規的區別:

1、規劃依據不同

總規是城市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的計劃和各項建設(或各項物質要素)的總體部署。是城市規劃編制工作的第一階段,也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

分區范圍的界線劃分,宜根據總體規劃的組團布局,結合城市的區、街道等行政區劃,以及河流、道路等自然地物確定。

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城市總全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要求。

修建性詳細規劃以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或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依據,制訂用以指導各項建築和工程設施的設計和施工的規劃設計。

2、執行程度不同

總體規劃是依據有關規范由上級規劃部門制定的總體綱要性規劃,在城市中做建築首先要遵循這一規劃,比如在規定的住宅區就不可能讓你開辦工廠。

總體規范之後如果有分區規范,那麼依照分區規范的有關條例實施,如果沒有分區規范,接下來就是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了。

如果說總體規范規定了土地的使用性質,那麼控規和修規就是具體告訴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和不能觸犯的條例。

(6)區域發展條例擴展閱讀:

城市總體規劃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地安排和組織城市各建設項目,採取適當的城市布局結構,並落實在土地的劃分上,發展原則包括以下幾點:

1、科學規劃

加強高新區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主體功能區以及產業布局規劃的充分銜接,既要高起點、高標准制訂發展規劃,又要嚴格按照規劃建設發展。

2、聚集發展

推動高新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資源向高新區集中,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把握市場需求,推動同業集聚和產業協作,實現區內產業錯位發展,積極發展關聯性強,集約水平高的產業集群和特色鮮明的區域產業品牌。

3、創新發展

探索建立政府主導、業主開發、政企共建、項目先行的有效運行模式。支持高新區建立區域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孵化器,搭建產學研聯合創新平台,形成技術創新強勢聚集區。

4、可持續發展

充分發揮高新區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功能,切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效整合產業鏈,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扎實推進節能降耗。

❼ 中國所有法律條例

你說的太籠統了,中國法律太多不知從何說起

憲法,
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法律、法規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規是憲法的子法。子法如與母法的內容相違背,子法則無效。除了母法--憲法之外,我們可以把其餘一切法律、法規分為以下四大部門。即:(1)刑事;(2)民事;(3)經濟;(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據自己所打的官司,側重學習其中的一個部門法律、法規。

(1)刑事方面。它又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即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的,犯了什麼罪,將要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如:刑法、懲法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通知、補充規定等。另一類是程序法,即規定辦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驟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補充規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如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著作權法等等,以及有關的補充規定。另一類是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條例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補充規定、暫行規定等。
(3)經濟方面。實體法主要有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稅法、產品質量法等。程序法與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實體法有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程序法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條例和其他有關補充規定等。

❽ 土地調查條例(國務院令第號)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科學、有效地組織實施土地調查,保障土地調查數據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及時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土地調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資源和利用狀況,掌握真實准確的土地基礎數據,為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土地資源,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供依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條土地調查工作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

第四條土地調查所需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負擔,列入相應年度的財政預算,按時撥付,確保足額到位。

土地調查經費應當統一管理、專款專用、從嚴控制支出。

第五條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新聞媒體,應當及時開展土地調查工作的宣傳報道。

第二章土地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第六條國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土地調查;根據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進行土地變更調查。

第七條土地調查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地類、位置、面積、分布等狀況;

(二)土地權屬及變化情況,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

(三)土地條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狀況。

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調查時,應當重點調查基本農田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

第八條土地調查採用全面調查的方法,綜合運用實地調查統計、遙感監測等手段。

第九條土地調查採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准、統一的技術規程和按照國家統一標准製作的調查基礎圖件。

土地調查技術規程,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三章土地調查的組織實施

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土地調查工作。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參與和密切配合土地調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調查需要的相關資料。

社會團體以及與土地調查有關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配合土地調查工作。

第十二條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統一要求,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土地利用特點,編制地方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核准後施行。

第十三條在土地調查中,需要面向社會選擇專業調查隊伍承擔的土地調查任務,應當通過招標投標方式組織實施。

承擔土地調查任務的單位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法人資格;

(二)有與土地調查相關的資質和工作業績;

(三)有完備的技術和質量管理制度;

(四)有經過培訓且考核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

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對承擔土地調查任務單位的管理,並公布符合本條第二款規定條件的單位名錄。

第十四條土地調查人員應當堅持實事求是,恪守職業道德,具有執行調查任務所需要的專業知識。

土地調查人員應當接受業務培訓,經考核合格領取全國統一的土地調查員工作證。

第十五條土地調查人員應當嚴格執行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地方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准和統一的技術規程,不得偽造、篡改調查資料,不得強令、授意調查對象提供虛假的調查資料。

土地調查人員應當對其登記、審核、錄入的調查資料與現場調查資料的一致性負責。

第十六條土地調查人員依法獨立行使調查、報告、監督和檢查職權,有權根據工作需要進行現場調查,並按照技術規程進行現場作業。

土地調查人員有權就與調查有關的問題詢問有關單位和個人,要求有關單位和個人如實提供相關資料。

土地調查人員進行現場調查、現場作業以及詢問有關單位和個人時,應當出示土地調查員工作證。

第十七條接受調查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回答詢問,履行現場指界義務,按照要求提供相關資料,不得轉移、隱匿、篡改、毀棄原始記錄和土地登記簿等相關資料。

第十八條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的負責人不得擅自修改土地調查資料、數據,不得強令或者授意土地調查人員篡改調查資料、數據或者編造虛假數據,不得對拒絕、抵制篡改調查資料、數據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土地調查人員打擊報復。

第四章調查成果處理和質量控制

第十九條土地調查形成下列調查成果:

(一)數據成果;

(二)圖件成果;

(三)文字成果;

(四)資料庫成果。

第二十條土地調查成果實行逐級匯交、匯總統計制度。

土地調查數據的處理和上報應當按照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有關標准進行。

第二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土地調查成果質量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對調查的各個環節實行質量控制,建立土地調查成果質量控制崗位責任制,切實保證調查的數據、圖件和被調查土地實際狀況三者一致,並對其加工、整理、匯總的調查成果的准確性負責。

第二十二條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統一組織土地調查成果質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結果作為評價土地調查成果質量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三條土地調查成果實行分階段、分級檢查驗收制度。前一階段土地調查成果經檢查驗收合格後,方可開展下一階段的調查工作。

土地調查成果檢查驗收辦法,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五章調查成果公布和應用

第二十四條國家建立土地調查成果公布制度。

土地調查成果應當向社會公布,並接受公開查詢,但依法應當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五條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

地方土地調查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公布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級依次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土地調查成果。

第二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做好土地調查成果的保存、管理、開發、應用和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等工作。

國家通過土地調查,建立互聯共享的土地調查資料庫,並做好維護、更新工作。

第二十七條土地調查成果是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從事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利用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八條土地調查成果應當嚴格管理和規范使用,不作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調查對象實施行政處罰的依據,不作為劃分部門職責分工和管理范圍的依據。

第六章表彰和處罰

第二十九條對在土地調查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第三十條地方、部門、單位的負責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擅自修改調查資料、數據的;

(二)強令、授意土地調查人員篡改調查資料、數據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

(三)對拒絕、抵制篡改調查資料、數據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土地調查人員打擊報復的。

第三十一條土地調查人員不執行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地方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准和統一的技術規程,或者偽造、篡改調查資料,或者強令、授意接受調查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提供虛假調查資料的,依法給予處分,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統計機構予以通報批評。

第三十二條接受調查的單位和個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拒絕或者阻撓土地調查人員依法進行調查的;

(二)提供虛假調查資料的;

(三)拒絕提供調查資料的;

(四)轉移、隱匿、篡改、毀棄原始記錄、土地登記簿等相關資料的。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予以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按期完成土地調查工作,被責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

(二)提供的土地調查數據失真,被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四條軍用土地調查,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軍隊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統一規定和要求制定具體辦法。

中央單位使用土地的調查數據匯總內容的確定和成果的應用管理,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負責。

第三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地方土地調查實施方案成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組織和領導土地調查工作。必要時,可以設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土地調查日常工作。

第三十六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國務院

二〇〇八年二月七日

❾ 大家列舉出 政府各部門 一些不合理的規定(如妨礙個體經濟發展的奇怪條例)

台灣地區政府采購相關法規明確規定了六個原則,包括公共利益原則、版公平合理原則、禁止歧權視原則、采購效益原則、專業判斷原則、適當裁量原則,以期望各級機關團體與投標廠商在投標時能遵守,達到公平、公開、公正、客觀以及確保采購質量與效率的精神。《公平交易法》第一條規定;「為維護交易秩序與消費者利益,確保公平競爭,促進經濟安定與繁榮,特製定本法」。二者的立法精神有相通之處。

「采購法」施行後,有關涉及違反競爭法規的政府采購事件,應依照《公平交易法》或是「采購法」處理?有關部門協商後的結論是,「采購法」施行後,與政府采購有關的行為涉及競爭秩序,「采購法」已有規范者,由政府采購法主管機關或相關權責機關依政府采購法處理;「采購法」施行後,機關辦理政府規劃或核準的交通、能源、環保、旅遊等建設,經主管機關核准開放廠商投資興建、運營者,其甄選投資廠商的程序,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之外,依照「采購法」處理;至於中標廠商與其分包廠商間所發生違反競爭事件,「采購法」雖未規范,但涉及《公平交易法》規范者,由公平交易委員會依《公平交易法》處理。全盤檢討現行相關法令規定,對不合理及不合時宜的規定,應予以修正。

熱點內容
天津律師大廈 發布:2025-07-25 22:33:37 瀏覽:91
刑法282 發布:2025-07-25 22:29:22 瀏覽:996
連帶責任需要法律明確規定 發布:2025-07-25 22:28:29 瀏覽:751
租車車主不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5-07-25 22:23:59 瀏覽:311
信訪條例里 發布:2025-07-25 22:22:32 瀏覽:373
社會與法卧底林超華 發布:2025-07-25 21:50:10 瀏覽:19
民法物權王澤鑒pdf 發布:2025-07-25 21:41:01 瀏覽:812
關於防疫法律知識的手抄報圖片 發布:2025-07-25 21:20:11 瀏覽:401
cctv2016年2月16號早社會與法 發布:2025-07-25 21:19:56 瀏覽:241
羅馬法在西歐社會生活中完全消失 發布:2025-07-25 21:16:34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