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明清律典與條例

明清律典與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04 22:06:03

『壹』 中國法制史上最後一部封建律典是什麼

《抄大清律例》是中國封建社會襲最後一部法典。
清統治者取得全國政權之初,暫用《大明律》。順治二年(1645),即以「詳繹明律,參以國制,增損劑量,期於平允」為指導思想,著手制訂法典。三年(1646年)律成,定名為《大清律集解附例》,頒行全國。十三年復頒滿文本。康熙二十八年(1689),將康熙十八年纂修的《現行則例》附於律文之後。雍正元年(1723)續修,三年書成,五年發布施行。乾隆五年(1740),更名為《大清律例》,通稱《大清律》。乾隆十一年定製「條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以後雖歷經修訂,但主要是增減修改附律之條例,律文則變動不大。直至宣統二年(1910)《大清現行刑律》頒行,在中國大陸地區予廢止。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廢止卻是在1972年。1842年,香港被清朝政府劃到了英國的殖民版圖中。但雙方簽署的條約中規定,香港法律中對於華人仍按照《大清律例》,這一規定直到1972年以後才完全廢止。到這個時候,《大清律例》才真正完全的廢止。

『貳』 劉果的作品

大清律
三十卷,十冊(2函),律文459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吳達海等纂,清順治三年(1646)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甲本,作為參考。

『叄』 近代中國頒布與《獨立宣言》類似的法律文獻有哪些

現在的中國頒布與獨立閑言類似的法律文獻有哪些你去網路上查查一下

『肆』 請問誰知道《大明律》和《大清律》的具體內容

《大明律》基本內容
包括:《名例律》一卷﹐四十七條﹐是全律的綱領。名例是刑名和法例的簡稱。它規定了對不同等級﹑不同犯罪行為論罪判刑的基本原則。其中「五刑」條規定刑有五種,即笞、杖、徒、流、死;在「六律」的具體條款中又有凌遲處死、邊遠充軍、遷徙、刺字等刑罰﹔「十惡」條規定了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種所謂「常赦所不原」的重罪,集中地表明了明律維護封建統治和綱常名教的階級實質。「八議」即議親(皇親國戚)、議故(皇帝故舊)、議功、議賢、議能、議勤、議貴(爵一品及文武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者)、議賓(承先代之後為國賓者),確定了皇族、貴戚、官紳的法律特權。這八種人犯罪,法司皆不許擅自鞫問,須實封奏聞﹐取自上裁。但《明律》「八議」中文武官員的特權與前代比較有所下降。
《吏律》包括《職制》《公式》二卷﹐三十三條。主要規定文武官吏應該遵循的職司法規及公務職責。其中「大臣專擅選官」、「文官封公侯」、「交結朋黨紊亂朝政」、「交結近侍官員」、「擅為更改變亂成法」等死罪條款為明律所特有,反映出明代君權及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日趨強化的歷史特點。
《戶律》分為《戶役》《田宅》《婚姻》《倉庫》《課程》、《錢債》、《市廛》七卷﹐共九十五條。此律是人口、戶籍、宗族、田土、賦稅、徭役、婚姻、鈔法、庫藏、鹽法、茶法、礬法、商稅、外貿、借貸、市場等有關社會經濟、人身關系及婚姻民事內容的立法。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大為增加,《課程》《錢債》《市廛》專篇﹐反映出明代封建經濟和商品貨幣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在土地制度、賦役制度、人身依附關系、宗法關系等方面也有時代特點。不限制私人土地擁有量,但嚴禁「欺隱田糧」;允許土地買賣﹐但規定典賣田宅必須稅契、過割,並嚴禁正常土地買賣之外的土地兼並。有關錢糧等事明律科罪較唐律重﹐但「脫漏戶口」、「商嫡子違法」、「別籍異財」﹑「居喪嫁娶」、「良賤為婚」等科罪卻較輕。另外,還規定庶民不準蓄,田主不得隨意役使佃客抬轎,佃戶對田主只行「以少事長」(即以弟事兄)之禮。
《禮律》分《祭祀》《儀制》二卷,二十六條。此律是對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山川及君臣、父子、夫婦之間各種禮儀的法律規定。律中除「留難朝見官員」、「阻擋上書陳言」、「假降邪神惑眾」等直接侵犯皇權的行為外,對其餘「虧禮廢節」行為(有的尚屬「十惡」)的科罪大都較輕,「合和御葯誤不依本方」、「造御膳犯食禁」、「御幸舟船誤不堅固」等,盡管屬「十惡」范圍,但僅定杖罪。「聞父母及夫之喪匿不舉哀」﹐亦屬「十惡」,僅為徒罪。
《兵律》分《宮衛》《軍政》《關津》《廄牧》《郵驛》五卷﹐共七十五條,此律是有關軍戎兵事的立法。對軍人犯法科罪較重﹐除在《名例律》中增立「軍官有犯」、「軍官軍人犯罪免徒流」等律條外,復設此專篇。
《刑律》分為《賊盜》《人命》《斗毆》《罵詈》《訴訟》《受贓》《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十一卷,共一百七十一條。規定了對刑事犯罪的論罪定刑及訴訟、追捕、審判的原則,是全律的重點。其中對「謀反」、「大逆」「造妖書妖言」、「強盜」、「官吏受贓」以及「強奸」等論罪均較重。如「謀反大逆」罪﹐唐律規定本人處斬﹐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絞;明律規定本人「凌遲處死」,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年十六以上皆斬;「強盜」罪得財者不分首從皆斬;「官吏受贓」罪,明之死罪起點比唐低得多,此舉意在加重製裁直接觸犯封建統治的犯罪,與此同時,對「子孫違犯教令」、「子孫告發祖父母父母」、「和姦」以及僱工人毆、罵、奸、告家主等間接危害封建名教的罪罰則有所減輕。
《工律》分《營造》《河防》二卷,十三條,是關於工程營建、官局造作以及河防、道路、橋梁方面的立法。工律設置專篇為明代所獨有。
此外﹐又有喪服圖和五刑圖。

『伍』 清戒律三十條如題 謝謝了

大清律 清世祖敕纂 三十卷,十冊(2函),律文459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吳達海等纂,清順治三年(1646)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甲本。檢閱該本,知其曾經人重新裝訂和修繕。卷首一冊,《律附》一冊,正文八冊,每半頁九行二十字。卷首扉頁中題書名"大清律",右上刻"欽定頒行",左下刻"武進縣藏"。其中"律"及"藏"皆殘下半邊,但清晰可辨。諸律圖中"同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它本皆作"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明律亦作"本宗"。卷四《戶律·戶役》律內有"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一條,此律名下之"一"當為條例特有標識。或謂此條即順治三年(實在四年)初頒律之標志也。清代曾於順治、雍正、乾隆間三度頒定律書,惟順治律之初頒原貌至今撲朔迷離,爭議頗多。此本無順治四年以後增補之顯跡,然亦略存疑點。 清世祖敕纂 三十卷,六冊(1函),律文458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吳達海編,順治四年(1647)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乙本。卷首一冊,含《律附》在內,正文五冊,每半頁九行二十字。卷首開篇載世祖《御制大清律序》,該頁粘簽,上有墨筆手書"此書系前清刑部趙浚川先生用朱墨筆批也"。各律圖之後為剛林題疏,疏內有"皇叔父攝政王"字樣。此題疏不置於《御制序文》後而置於律圖之後,與其它各本不同,頗為怪異,或許也是裝訂錯誤所致。題疏後是《大清律附》。該本亦無順治四年以後增補之明顯痕跡。 清世祖敕纂 三十卷,十二冊(1函),律文459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吳達海等編,清康熙刻本",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丙本。卷首一冊,首列順治三年五月《御制大清律序》,後為剛林題本,亦有"皇叔父攝政王"字樣。《大清律附》一冊,《大清律集解附例》正文九冊,九行二十字。"欽定逃人事宜"及"大清律新例"合為一冊,即第十二冊,該冊有標明為康熙初年奏定的新例和督捕事宜。該律卷四《戶律·戶役》律內亦有"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條,格式與"甲本"同。 清世祖敕纂,對哈納等校訂 三十卷,十冊(1函),律文458條。首冠世祖御制序,繼載剛林疏,吳達海疏,對哈納疏,《大清律總目》。總目之後是順治二年奏定的《大清律附》。其中第10-21頁錯排至第36-47頁之間。第二冊首列諸律圖,然後是律例正文卷之一名例。以後八冊依次為《吏律》至《工律》。法學所舊卡片目錄注錄該本為"吳達海等編,康熙九年(1670)校定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沈跋本",或"法所丁本"。該本總目小字註明"凡四百五十九條",目錄結尾同體字注"以上通計四百五十八條",前後不一,顯由異本混訂所致。該本剛林題疏內亦有"皇叔父攝政王"字樣,其所收吳達海疏為他本不載。該本卷首扉頁之後半頁粘有白簽,上有10行手書,落款書"壬寅菊秋子敦記"。"子敦",即沈家本之字。核其內容大致可推定為沈氏作《順治律跋》之底稿。該律卷四《戶律·戶役》律內亦有"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條,格式與"甲本"同。順治律頒行後,惟於律外增修條例,而於律文未嘗更易。康熙九年,刑部尚書對哈納等以舊律內參差遺漏,請詳酌校正,奉旨依議,遂有康熙九年校訂刻本傳世。然此本幾經剜補、復經後人重行裝訂,已然面目全非,是否盡合對哈納校訂本之原貌已不可知矣。 清世祖敕纂,對哈納等校訂 三十卷,十二冊(1函),律文459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大清律》,吳達海等纂,康熙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戊本。卷首載世祖序,目錄及諸圖,扉頁中題"大清律",右上刻小字"奉",左上刻小字"旨增添入律",天頭橫書"欽定頒行"。正文計九冊,《律附》一冊。"兵部督捕欽定逃人事宜"及"大清律新例康熙三年三月十二日奉旨增添入律"合為一冊。律文卷四《戶律·戶役》律內亦有"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條,格式與"甲本"同;卷二十三第"又三"頁插補順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及同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諭兩道;卷二十四第"又四"頁插補順治十二年十月初七日上諭一道。 清世祖敕纂,對哈納等校訂 三十卷,六冊(1函),律文458。法學所舊卡片目錄注錄為:"《大清律》,吳達海等編,康熙九年(1670)校定刻本,六冊,一函,三十卷。"書內首揭清世祖序,以下依次為《大清律例總目》、《大清律例目錄》、康熙九年對哈納等題本、順治四年剛林題本,"例分八字之義"及諸圖、《大清律附》。剛林疏內有"皇叔父攝政王"字樣。該本多頁空白處有大量手寫抄補或批語。 大清律輯注 〔清〕沈之奇撰 三十卷,十冊 (1函),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刊刻。扉頁中題書名,書前有清世祖御制序、康熙乙未(五十四年)蔣陳錫敘、順治四年剛林題疏、康熙九年對哈納題疏、作者沈之奇康熙五十四年自識,惟此二頁"自識"無標題,書口處刻"凡例"二字,而觀其內容、格式則又似自序。書後有康熙五十四年許大定《大清律輯注後序》。正文前有總目、目錄、"例分八字之義"、諸律圖、制義等。正文卷四《戶律·戶役》律下有 "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條,律上註明"此俱有刑部督捕新例"。是書作者沈之奇,字天易,浙江秀水縣人,積游幕三十餘載之經驗,"閱六七寒暑"撰成此書,"集諸家之說,參與折中之見",堪稱清代律學經典著述之一。此書另有乾隆十年(乙丑)刻本,六冊(1函),該本首載張嗣昌序,次為乾隆十年朱介圭序,繼接康熙本之原序,書後無"後序"。(蘇亦工) 大清律箋釋合鈔 〔清〕錢之青(鳳文)、 陸鳳來編校 六冊(1函),三十卷,律文459條。康熙四十四年刻本。扉頁中題書名 "大清律箋釋合鈔",右上刻"淛西錢鳳文、古吳陸鳳來同校",左下刻"遵道堂藏板",天頭橫書"康熙四十四年鐫"。卷首載清世祖序、剛林疏、康熙九年對哈納等疏。卷首內載《大清律附》。錢之青自述編校是書之緣起謂:"金沙王氏原本雖失,而傳寫至今不衰。……偶與塵事之暇,同友陸鳳來手加校訂,命童子合而鈔之,並附慎刑、醫救諸說,推廣聖天子與賢當事刑期無刑至意,亦聊以便自覽也,乃諸同人輒勸赴剞劂,以公世之留心仕學者……康熙四十四年立春日吳興布衣臣錢之青謹識於東官公署"。 是書保留順治初頒律早期面目頗多,於研究清入關初年之法制實況不無價值。 大清律例朱注廣匯全書 清世祖敕纂,萬古齋主人輯注 三十卷,十冊(1函),律文458條。聽松樓朱墨套印刻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刊。書內扉頁中題書名曰"大清律",右上刻有"附例集解原本"六字,右下硃色套印"六部則例,全判即出",左上套印"朱鈔各家箋釋備載",天頭橫書"康熙四十五年鐫"。扉頁後空白夾頁中鈐有"寓書鋪廊東首奇望街聽松樓發兌"和"大清律例硃批註釋定價紋銀貳兩肆錢"印記。封面題名"大清律朱注廣匯全書",書口上刻有"大清律",下接朱字"例",再下兩行小字"批註""集解",合為"大清律例批註集解"。卷一首行題《大清律集解附例》。按:武新立《明清稀見史籍敘錄》錄同書,上述特徵基本一致,惟武氏本為五冊,法所本為十冊。再,武氏本扉頁左下鈐"聽松樓"方印,法所本則無。右下硃色套印"六部則例,全刊即出",法所本"全刊"作"全判"。 大清律朱注廣匯全書 清世祖敕纂,萬古齋主人輯注 三十卷,十冊(1函),律文458條,康熙間朱墨套印刻本。各冊以十天干依次編號,封面題名《大清律朱注廣匯全書》。卷首一冊,依次載清世祖序、剛林疏、對哈納康熙九年疏、總目、目錄、諸律圖。其剛林疏無"皇叔父攝政王"字樣。該冊自總目結尾頁始有硃色套印,該頁之後半頁落款有"京都琉璃廠萬古齋主人謹述"朱字。冊"乙"為《律附》,以下自"丙"冊至"癸"冊為為正文。 大清律朱注廣匯全書 清世祖敕纂,萬古齋主人輯注 三十卷,十冊(2函),律文458條,康熙間朱墨套印刻本。格式內容與前本同,惟因該本多頁殘缺,經重修裝裱後成十大巨冊,蘭封,甚精美;然與聽松樓本外觀大不相同,扉頁等處鈐記、鐫刻年份、書商名號等俱已不見,無從窺知原本詳情。 詳細看看《大清律輯注》

『陸』 大清律是一部什麼樣的律令

大清律
清世祖敕纂
三十卷,十冊(函),律文459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吳達海等纂,清順治三年(1646)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甲本。檢閱該本,知其曾經人重新裝訂和修繕。卷首一冊,《律附》一冊,正文八冊,每半頁九行二十字。卷首扉頁中題書名"大清律",右上刻"欽定頒行",左下刻"武進縣藏"。其中"律"及"藏"皆殘下半邊,但清晰可辨。諸律圖中"同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它本皆作"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明律亦作"本宗"。卷四《戶律·戶役》律內有"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一條,此律名下之"一"當為條例特有標識。或謂此條即順治三年(實在四年)初頒律之標志也。清代曾於順治、雍正、乾隆間三度頒定律書,惟順治律之初頒原貌至今撲朔迷離,爭議頗多。此本無順治四年以後增補之顯跡,然亦略存疑點。
清世祖敕纂
三十卷,六冊(1函),律文458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吳達海編,順治四年(1647)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乙本。卷首一冊,含《律附》在內,正文五冊,每半頁九行二十字。卷首開篇載世祖《御制大清律序》,該頁粘簽,上有墨筆手書"此書系前清刑部趙浚川先生用朱墨筆批也"。各律圖之後為剛林題疏,疏內有"皇叔父攝政王"字樣。此題疏不置於《御制序文》後而置於律圖之後,與其它各本不同,頗為怪異,或許也是裝訂錯誤所致。題疏後是《大清律附》。該本亦無順治四年以後增補之明顯痕跡。
清世祖敕纂
三十卷,十二冊(1函),律文459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吳達海等編,清康熙刻本",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丙本。卷首一冊,首列順治三年五月《御制大清律序》,後為剛林題本,亦有"皇叔父攝政王"字樣。《大清律附》一冊,《大清律集解附例》正文九冊,九行二十字。"欽定逃人事宜"及"大清律新例"合為一冊,即第十二冊,該冊有標明為康熙初年奏定的新例和督捕事宜。該律卷四《戶律·戶役》律內亦有"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條,格式與"甲本"同。
清世祖敕纂,對哈納等校訂
三十卷,十冊(1函),律文458條。首冠世祖御制序,繼載剛林疏,吳達海疏,對哈納疏,《大清律總目》。總目之後是順治二年奏定的《大清律附》。其中第10-21頁錯排至第36-47頁之間。第二冊首列諸律圖,然後是律例正文卷之一名例。以後八冊依次為《吏律》至《工律》。法學所舊卡片目錄注錄該本為"吳達海等編,康熙九年(1670)校定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沈跋本",或"法所丁本"。該本總目小字註明"凡四百五十九條",目錄結尾同體字注"以上通計四百五十八條",前後不一,顯由異本混訂所致。該本剛林題疏內亦有"皇叔父攝政王"字樣,其所收吳達海疏為他本不載。該本卷首扉頁之後半頁粘有白簽,上有10行手書,落款書"壬寅菊秋子敦記"。"子敦",即沈家本之字。核其內容大致可推定為沈氏作《順治律跋》之底稿。該律卷四《戶律·戶役》律內亦有"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條,格式與"甲本"同。順治律頒行後,惟於律外增修條例,而於律文未嘗更易。康熙九年,刑部尚書對哈納等以舊律內參差遺漏,請詳酌校正,奉旨依議,遂有康熙九年校訂刻本傳世。然此本幾經剜補、復經後人重行裝訂,已然面目全非,是否盡合對哈納校訂本之原貌已不可知矣。
清世祖敕纂,對哈納等校訂
三十卷,十二冊(1函),律文459條。法學所舊卡片目錄註明為"《大清律》,吳達海等纂,康熙刻本",此即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所稱之法所戊本。卷首載世祖序,目錄及諸圖,扉頁中題"大清律",右上刻小字"奉",左上刻小字"旨增添入律",天頭橫書"欽定頒行"。正文計九冊,《律附》一冊。"兵部督捕欽定逃人事宜"及"大清律新例康熙三年三月十二日奉旨增添入律"合為一冊。律文卷四《戶律·戶役》律內亦有"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條,格式與"甲本"同;卷二十三第"又三"頁插補順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及同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諭兩道;卷二十四第"又四"頁插補順治十二年十月初七日上諭一道。
清世祖敕纂,對哈納等校訂
三十卷,六冊(1函),律文458。法學所舊卡片目錄注錄為:"《大清律》,吳達海等編,康熙九年(1670)校定刻本,六冊,一函,三十卷。"書內首揭清世祖序,以下依次為《大清律例總目》、《大清律例目錄》、康熙九年對哈納等題本、順治四年剛林題本,"例分八字之義"及諸圖、《大清律附》。剛林疏內有"皇叔父攝政王"字樣。該本多頁空白處有大量手寫抄補或批語。
大清律輯注
〔清〕沈之奇撰
三十卷,十冊 (1函),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刊刻。扉頁中題書名,書前有清世祖御制序、康熙乙未(五十四年)蔣陳錫敘、順治四年剛林題疏、康熙九年對哈納題疏、作者沈之奇康熙五十四年自識,惟此二頁"自識"無標題,書口處刻"凡例"二字,而觀其內容、格式則又似自序。書後有康熙五十四年許大定《大清律輯注後序》。正文前有總目、目錄、"例分八字之義"、諸律圖、制義等。正文卷四《戶律·戶役》律下有 "隱匿滿洲逃亡新舊家人"條,律上註明"此俱有刑部督捕新例"。是書作者沈之奇,字天易,浙江秀水縣人,積游幕三十餘載之經驗,"閱六七寒暑"撰成此書,"集諸家之說,參與折中之見",堪稱清代律學經典著述之一。此書另有乾隆十年(乙丑)刻本,六冊(1函),該本首載張嗣昌序,次為乾隆十年朱介圭序,繼接康熙本之原序,書後無"後序"。(蘇亦工)
大清律箋釋合鈔
〔清〕錢之青(鳳文)、 陸鳳來編校
六冊(1函),三十卷,律文459條。康熙四十四年刻本。扉頁中題書名 "大清律箋釋合鈔",右上刻"淛西錢鳳文、古吳陸鳳來同校",左下刻"遵道堂藏板",天頭橫書"康熙四十四年鐫"。卷首載清世祖序、剛林疏、康熙九年對哈納等疏。卷首內載《大清律附》。錢之青自述編校是書之緣起謂:"金沙王氏原本雖失,而傳寫至今不衰。……偶與塵事之暇,同友陸鳳來手加校訂,命童子合而鈔之,並附慎刑、醫救諸說,推廣聖天子與賢當事刑期無刑至意,亦聊以便自覽也,乃諸同人輒勸赴剞劂,以公世之留心仕學者……康熙四十四年立春日吳興布衣臣錢之青謹識於東官公署"。
是書保留順治初頒律早期面目頗多,於研究清入關初年之法制實況不無價值。
大清律例朱注廣匯全書
清世祖敕纂,萬古齋主人輯注
三十卷,十冊(1函),律文458條。聽松樓朱墨套印刻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刊。書內扉頁中題書名曰"大清律",右上刻有"附例集解原本"六字,右下硃色套印"六部則例,全判即出",左上套印"朱鈔各家箋釋備載",天頭橫書"康熙四十五年鐫"。扉頁後空白夾頁中鈐有"寓書鋪廊東首奇望街聽松樓發兌"和"大清律例硃批註釋定價紋銀貳兩肆錢"印記。封面題名"大清律朱注廣匯全書",書口上刻有"大清律",下接朱字"例",再下兩行小字"批註""集解",合為"大清律例批註集解"。卷一首行題《大清律集解附例》。按:武新立《明清稀見史籍敘錄》錄同書,上述特徵基本一致,惟武氏本為五冊,法所本為十冊。再,武氏本扉頁左下鈐"聽松樓"方印,法所本則無。右下硃色套印"六部則例,全刊即出",法所本"全刊"作"全判"。
大清律朱注廣匯全書
清世祖敕纂,萬古齋主人輯注
三十卷,十冊(1函),律文458條,康熙間朱墨套印刻本。各冊以十天干依次編號,封面題名《大清律朱注廣匯全書》。卷首一冊,依次載清世祖序、剛林疏、對哈納康熙九年疏、總目、目錄、諸律圖。其剛林疏無"皇叔父攝政王"字樣。該冊自總目結尾頁始有硃色套印,該頁之後半頁落款有"京都琉璃廠萬古齋主人謹述"朱字。冊"乙"為《律附》,以下自"丙"冊至"癸"冊為為正文。
大清律朱注廣匯全書
清世祖敕纂,萬古齋主人輯注
三十卷,十冊(2函),律文458條,康熙間朱墨套印刻本。格式內容與前本同,惟因該本多頁殘缺,經重修裝裱後成十大巨冊,蘭封,甚精美;然與聽松樓本外觀大不相同,扉頁等處鈐記、鐫刻年份、書商名號等俱已不見,無從窺知原本詳情。

『柒』 請問:唐明律中的「六贓」的規定並不完全一致

六贓。指《唐律》規定的六種非法獲取公私財物的犯罪。唐律要求官吏廉潔奉公,嚴懲利用職權謀取私利或貪贓枉法的行為。在量刑上,對於官吏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的行為,唐律中均規定了較常人犯財產罪更重的刑罰。六贓具體包括以下罪名:
一是「受財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導致枉法裁判的行為。《唐律》職制篇規定,凡官吏受財枉法,贓滿15匹處絞。
二是「受財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但無枉法裁判行為。《唐律》職制篇規定,即使不枉法,贓滿30匹也處僅次於死刑的加役流。這種俗話說的「拿人錢財不為人消災」的行為,被世人諷刺為「連腐敗道德都不講了」。而針對此類官員腐敗現象,現時立法中確有不周盡之處。
此外,《唐律》職制篇還規定有「事後受財」即「諸有事先不許財,事過之後而受財者,事若枉,准枉法論;事不枉者,以受所監臨財物論」。此類規范對時下官員貪污行為中的「權力期權化」的防範,當是不無借鑒意義的。
三是「受所監臨」,指官吏利用職權非法收受所轄范圍內百姓或下屬財物的行為。《唐律》職制篇規定,官吏出差,不得在所到之處接受禮物;主動索取或強要財物的,加重處罰。監臨主守官盜取自己所監臨財物或被監臨人財物的,比竊盜加二等處罰;贓滿30匹者即絞。甚至規定,不得向被監臨人借用財物,不得私自役使下屬人員或利用職權經商謀利;否則依情節分別處以笞杖或徒刑。唐律還規定,官吏應約束其家人不得接受被監臨人的財物;若家人有犯,比照官吏本人減等治罪。如監守自盜的比一般盜罪加等處罰,贓滿30匹者即絞。
四是「強盜」,指以暴力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唐律》賊盜篇規定強盜罪處罰更嚴,雖不得財,也要處徒刑2年。持凶器得財者一尺徒3年,10匹及傷人者絞;殺人者斬。
五是「竊盜」,指以隱蔽的手段將公私財物據為已有的行為。《唐律》賊盜篇對一般竊盜罪也嚴格規定,不得財者笞五十,得財者至50匹處加役流刑。
六是「坐贓」,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職權之便非法收受財物的行為。《唐律》雜律篇規定,官吏因事接受他人財物的即構成「坐贓」,同時禁止監臨主守官在轄區內役使百姓,借貸財物,違者以坐贓論處。
六贓的分類與諸多具體懲罰收受賄賂行為的規定,特別是對官員集體受賄行為的分別論處、對行賄人的處罰、對介紹行賄人的嚴懲等規范,至今仍不失其借鑒意義。這些規范和按贓值定罪的原則為後世立法所繼承,在明清律典中均有《六贓圖》的配附。

熱點內容
物業居住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26 17:04:25 瀏覽:159
行政法的管理論使用 發布:2025-07-26 16:48:21 瀏覽:680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二 發布:2025-07-26 16:37:51 瀏覽:196
分家契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6 16:23:47 瀏覽:1000
機會聘禮退會法律援助 發布:2025-07-26 16:23:43 瀏覽:924
大連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7-26 16:22:57 瀏覽:912
車送到法院 發布:2025-07-26 16:17:15 瀏覽:879
安徽太和法院 發布:2025-07-26 16:16:30 瀏覽:541
山東菏澤法律援助電話是多少 發布:2025-07-26 16:11:36 瀏覽:381
立法防浪費 發布:2025-07-26 16:11:25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