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規章以外的其它規范性文件
Ⅰ 行政機關制定的除行政法規和規章以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設定行政處罰上()
選D、沒有設定權。
法律依據:《行政處罰法》第十四條 除本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以及第十三條的規定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
第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規的,前款規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
Ⅱ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效力哪個大
區別:制定的機關、實施的范圍、效力不同。效力,按照你提問順序,從左至右依次減小。
Ⅲ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Ⅳ 除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外,其他規范性文件可不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14.15.17條有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十七條 除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
第十四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採用發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實施後,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Ⅳ 「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其他規范性文件」這四個詞有什麼區別
法律是全國人民代表抄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令一般是針對特定事物制定的,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是指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法規、政府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
具體主要是制定主體不同,效力不同,適用條件不同等
Ⅵ 行政法,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區別
1、范圍不同來法律法規、行政源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Ⅶ 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規定
一是創制類規范性文件,即法律對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事務尚未作出規定,但因為行政管理需要,而制定具有新的權利義務內容的文件;
二是解釋類規范性文件,即法律對相關的行政管理事務雖有規定,但較原則、不便操作,而對其進行細化解釋,但未創設新的權利義務的文件;
三是指導性規範文件,即為了行政指導而制定的、對相對人沒有強制力的文件。
如何判定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須進行以下七方面的審查來判定。
(一)制定主體的審查
制定規范性文件是行政主體的一種行政行為,在我國能成為行政主體的只有兩類組織,一是行政機關,二是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所以,制定規范性文件的主體必須是該兩類部門。此外,由於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因此,行政主體的內設機構以及一些議事協調機構也不能制定出台規范性文件。
(二)是否逾越許可權的審查
逾越許可權制定規范性文件是指行政主體超出法定許可權制定不屬於自己職權范圍的規范性文件,包括職能和權能的越權。職能的越權是指行政主體超出自己的職能或管轄區域,制定了不屬其業務范圍的規范性文件;權能的越權是指行政主體雖擁有某行政權力,但其在規范性文件制定內容上超越了該項權力的法定幅度或限度。
(三)法律保留的審查
法律保留原則體現了立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是指有關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民基本權利的事項只能制定為法律,而不能制定為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如我國《立法法》第八條和第九條分別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1)國家主權的事項;(2)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4)犯罪和刑罰;(5)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6)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7)民事基本制度;(8)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9)訴訟和仲裁製度;(10)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等。(四)具體行政措施的審查
具體行政措施一般涉及對行政相對人財產權利和人身自由的限制、懲戒和授益等,關系公民基本權利,故一般應由法律作出規定。如《行政處罰法》第十四條規定「除本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以及第十三條的規定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行政許可法》第十七條規定「 除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又如《江蘇省規范性文件制定和備案規定》第九條第一款規定「 行政機關制定規范性文件以實施法律、法規、規章的相關規定為主,並不得創設下列事項:(1)行政許可;(2)行政處罰;(3)行政強制;(4)行政徵收徵用(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5)機構編制事項和其他應當由法律、法規、規章或者上級行政機關規定的事項。」因此,規范性文件不得創新制定具體行政措施,只能在上位法規定的具體行政舉措種類和幅度范圍內進行細化和解釋。
(五)是否與上位法抵觸的審查
規范性文件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主要是指: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不能與法律原則、法治精神相抵觸;不能沒有法律依據而違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義務或者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等。
(六)制定程序的審查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有的省制定了地方性規范性文件的制定規定,比如《江蘇省規范性文件制定和備案規定》,該規定第二條明確指出「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備案,適用本規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違反本規定製定的或者依照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公布但沒有公布的規范性文件,不得作為實施行政管理的依據」。因此,在規范性文件的制定過程中,從立項到廣泛聽取民意、再至文件發布和備案,必須均遵從該規章設定的程序。
(七)合理性的審查
在現代法制社會中,合法性審查與合理性審查共同構成了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基本內容,合理性審查是對合法性審查的必要補充。違反合法性標准將導致行政違法;違反合理性標准將導致行政不當。規范性文件的合理性審查主要包括:動因是否與法律目的相悖;是否符合公平正義法則;是否考慮了法律目的以外的因素或追求;是否有違事物客觀規律等。
Ⅷ 法理學中什麼是『』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它與規章是什麼關系
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比如某個地級市的水源保護區管理辦法等。由不具有立法權的回權力機關或答者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只能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可以進入省級以下的地級市政府網站查看文件。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非常多。
Ⅸ 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
【其他規范性文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中,除了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行政解釋外,還有其他規范性文件。所謂其他規范性文件,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授權組織為執行法律、法規、規章,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和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指示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其他規范性文件的主要形式】其他規范性文件的主要形式,一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行政措施和發布的決定和命令;二是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根據法律、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發布的命令和指示;三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為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以及上級人民政府的決定和命令而規定的行政措施、發布的決定和命令;四是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為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而發布的決定和命令;五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決定和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發布的命令和指示。此外,某些社會組織經法律、法規授權也可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依《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授權可制定證券市場監督管理方面的規則等。
【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的程序】依法不具有規章制定權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參照《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規定的程序執行。
Ⅹ 《行政處罰法》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為什麼
不能籠統的認為其他規范性文件均不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實踐中應當有限制有條件地認可其效力。把握一個總的原則,即只要該規范性文件是對上位法內容的具體解釋和說明,一般來說是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的。
我國法律結構呈多層次框架,其構成為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規章等諸層次。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沒有立法權的市、地、縣區的規范性文件等。實際情況是越往下的規范性文件越直接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即「越管用」。為了從立法上解決濫處罰這一問題,本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作了非常嚴格的限定:
《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10)制定規章以外的其它規范性文件擴展閱讀
不論是法的正式淵源,還是非正式淵源,理論上應該均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但是,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行政處罰依據應當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如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一旦違反必然導致其本身無效,更不用談是否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
另一個是必須堅持法的效力位階,遵守下位法服從上位法,即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內容本身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等上位法的內容相沖突。因此,只要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內容符合以上兩點要求,即應認定其效力。
針對此問題,雖然相關法律沒有明確,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法〔2004〕96號)中有所涉及。該會議紀要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不是正式的法律淵源,對人民法院不具有法律規范意義上的約束力。
但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合法、有效並合理、適當的,在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時應承認其效力;
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對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適當進行評述。最高人民法院的會議紀要不是以司法解釋的形式頒布實施的,嚴格來說不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僅僅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領會該會議紀要的精神和旨意遠比其本身是否具有正式法律效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