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掛靠法規
❶ 貨車掛靠合同有效嗎
貨車掛靠合同是允許存在的,但是必須要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辦理,不按照規定的話是不受法律的保護的,簡而言之也就是說不按照規章的話之後出現任何的問題。
就目前來說的話是沒有明文規定貨車掛靠合同是不合法的,同樣也是沒有明確的規定來保護,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有空子鑽,那麼對於貨車掛靠合同來說怎樣才算是合法的話,下面的話就跟著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200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當前形式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第五條規定要正確適用強制性規定,穩妥認定民商事合同效力。理解、識別和適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中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時,人民法院應當注意根據《合同法解釋(二)》第十四條之規定,注意區分效力性強制規定和管理性強制規定。
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貨車掛靠合同無效;違反管理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具體情形認定其效力。人民法院應當綜合法律法規的意旨,權衡相互沖突的權益,諸如權益的種類、交易安全以及其所規制的對象等,綜合認定強制性規定的類型。如果強制性規范規制的是合同行為本身即只要該合同行為發生即絕對地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無效。如果強制性規定規制的是當事人的「市場准入」資格而非某種類型的合同行為,或者規制的是某種合同的履行行為而非某類合同行為,人民法院對於此類合同效力的認定,應當慎重把握,必要時應當徵求相關立法部門的意見或者請示上級人民法院。
從目前有關掛靠協議的性質及規范來看,貨車掛靠合同管理是一種市場准入行為,各類規范也只是一種管理性規定。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掛靠的形式的出現有其社會經濟背景下的時代產物,有其發展與生存的空間。市場經營行為的合理性應當由市場來決定,法院不應當通過強硬的司法手段來管理本應由市場決定的行為。況且從當前司法實踐中的判例來看,最高人民法院、各地法院對機動車輛掛靠經營合同一般是作為有效合同來審理和判決的, 這一方面是出於對掛靠者與掛靠單位雙方真實意思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貨車掛靠合同是允許存在的,但是必須要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辦理,不按照規定的話是不受法律的保護的,簡而言之也就是說不按照規章的話之後出現任何的問題,不僅會有經濟的麻煩,同時也逃不過法律的制裁,詳細的問題需要了解的話可以可以咨詢律師365網站在線律師。
❷ 關於貨運車輛的法律法規
貨車主要涉及的道路運輸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道路貨物運輸及站場管理規定》、《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放射性物品道路運輸管理規定》、《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管理規定》、《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道路交通安全法》。
在貨運車輛最常面臨的風險——超載問題上,根據最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條:
貨運機動車超過核定載質量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超過核定載質量百分之三十或者違反規定載客的,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扣留機動車至違法狀態消除。運輸單位的車輛出現違反規定的情形,經處罰不改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2)貨車掛靠法規擴展閱讀
貨車超載的危害主要有:
1、車輛超限超載嚴重破壞了公路基礎設施。由於超載超限車輛的荷載遠遠超過了公路和橋梁的設計載荷,致使路面損壞、橋梁斷裂,使用年限大大縮短。
2、車輛超限超載,載質量增大而慣性加大,制動距離加長,危險性增大。如果嚴重超載,則會因輪胎負荷過重、變形過大而引起發爆胎、突然偏駛、制動失靈、翻車等事故。另外,超載還會影響車輛的轉向性能,易因轉向失控而導致事故。
3、駕駛人駕駛超限超載的車輛,往往會增加的心理負擔和思想壓力,容易出現操作錯誤,影響行車安全,造成交通事故。
4、由於超限超載後的車輛無法達到正常速度行駛,長時間佔用車道,直接影響著道路的暢通。
因此,駕駛車輛運載貨物或乘客時,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中的裝載規定,不得超限超載。
❸ 貨車掛靠公司保險是否一定要在公司買有法律依據嗎
機動車掛靠經營的情形比較復雜,但都是法律所禁止的,目前審判實務中對機回動車掛靠經營答情形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如何確定被掛靠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存在較大的分歧,各地做法不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以掛靠形式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活動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08年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
(七)關於機動車掛靠經營情形下發生交通事故如何確定賠償責任的問題。機動車掛靠經營的情形比較復雜,但都是法律所禁止的,目前審判實務中對機動車掛靠經營情形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如何確定被掛靠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存在較大的分歧,各地做法不一,《2005年全省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內部批復的精神,規定被掛靠人在收益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這樣規定相對比較合理,但實踐中不易操作,鑒於掛靠經營的不法性以及實務中的可操作性,對於機動車掛靠經營情形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則上由掛靠人與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❹ 掛靠形式的貨車違反了什麼交通運輸管理法規
將機動車掛靠到某一企業名下,從法律上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企業承包經營。實行承專包經營的屬前提條件必須是該企業擁有對車輛的所有權;另一種是,該企業將營業執照出租給個人。按照我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64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塗改、出租、出借、轉讓營業執照」的規定,企業與個體車主之間如果不是承包經營關系,而是出租營業執照的行為,就屬於違法行為。(如果你有營運證,屬於合法的。)
❺ 長途客運車輛掛靠經營不合法.為什麼,法律法規
一、客運車輛掛靠經營就否合法
1、掛靠車輛是指為了交通營運的特殊需要,將購買的車輛登記為某個具有運輸經營權資質的單位名下,以單位的名義進行運營,並由掛靠者向被掛靠單位支付一定的管理費用。
2、掛靠車輛,主要是以掛靠協議的形式來明確掛靠人和被掛靠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依照合同法規定來處理掛靠協議出現糾紛之後的法律運用。
3、掛靠車輛存在實際車主與登記車主不一致的問題,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傷的,當事人可以請求掛靠人與被掛靠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合同法》
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以掛靠形式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活動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二、營運車輛的報廢年限
1、輕便、邊、正三輪摩托車報廢年限為8年。
2、旅遊客車報廢年限為10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10年
3、營運(非出租)客車報廢年限為10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5年
4、輕貨、大貨車報廢年限為10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5年。
5、微貨、19座以下計程車報廢年限為8年。
6、20座以上計程車報廢年限為8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4年。
7、帶拖掛貨車、礦山作業車報廢年限為8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4年。
8、吊車、消防車、鑽探車等專用車報廢年限為10年,可以適當延緩報廢。
9、全掛車報廢年限為10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5年。
10、半掛車報廢年限為10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5年。
11、半掛牽引車報廢年限為10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5年。
12、三輪汽車報廢年限為6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3年。
13、低速載貨汽車報廢年限為9年,可以延緩報廢,最高不超過3年。
14、兩輪摩托車、輕便摩托車報廢年限為10年。
三、車輛掛靠經營的類型
車輛掛靠的表現形式繁多,一般有以下幾種分類方式:
1、從車輛營運類型上,可分為客運車輛掛靠和貨運車輛掛靠。其中客運車輛掛靠又分為長途客運、市內公交運輸和出租汽車運營等。
2、從車輛來源上,分為由掛靠者自選購車和由掛靠單位指定購車兩類。掛靠單位指定購車又有向掛靠單位購買和向掛靠單位指定的汽車經銷商購買兩種。
3、從購車款來源上,一般有掛靠者自籌資金購車、以分期付款保留所有權買賣的方式購買,和以汽車消費貸款方式購車掛靠三種。
4、從掛靠關系的形成過程上,分為初始掛靠和繼受掛靠兩種。前者是指掛靠者與掛靠單位最初形成的掛靠,後者是指在掛靠關系形成後,掛靠者又將掛靠車輛和掛靠合同轉讓給他人所形成的新的掛靠關系。
5、從掛靠關系形成原因上,可分為政策性掛靠和非政策性掛靠。如因國家政策要求客運經營不允許個體經營,使得個體車主在客運經營時不得不選擇掛靠,便為政策性掛靠。
6、從掛靠單位收取的費用上,實踐中存在免費掛靠、收取一定管理費的掛靠和取得管理費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掛靠。如在長途客運和市內公交車輛掛靠中,掛靠單位因向掛靠者提供運營線路,一般會從營運收入中直接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潤或變相收取高額「管理費」。
❻ 有沒有法律規定大貨車必須在掛靠公司買車險,掛靠公司強行買保險合法
具體情況你可以撥打保險公司的客服電話確認查詢
❼ 國家規定貨運汽車必須掛靠公司才能上牌嗎
應該是,還沒有見過大型貨車在個人名義下,這只不過是政策問題,其實大部分大型貨車都是個人的
❽ 國家禁止掛靠危險品車的法律法規
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
第十三條被許可人已獲得其他道路運輸經營許可的,設區的市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為其換發《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並在經營范圍中加註新許可的事項。如果原《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是由省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發放的,由原許可機關按照上述要求予以換發。
第十四條被許可人應當按照承諾期限落實擬投入的專用車輛、設備。
原許可機關應當對被許可人落實的專用車輛、設備予以核實,對符合許可條件的專用車輛配發《道路運輸證》,並在《道路運輸證》經營范圍欄內註明允許運輸的危險貨物類別、項別或者品名,如果為劇毒化學品應標注「劇毒」;
對從事非經營性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的車輛,還應當加蓋「非經營性危險貨物運輸專用章」。
被許可人未在承諾期限內落實專用車輛、設備的,原許可機關應當撤銷許可決定,並收回已核發的許可證明文件。
第二十一條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企業或者單位應當按照《道路運輸車輛技術管理規定》中有關車輛管理的規定,維護、檢測、使用和管理專用車輛,確保專用車輛技術狀況良好。
第二十二條設區的市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定期對專用車輛進行審驗,每年審驗一次。審驗按照《道路運輸車輛技術管理規定》進行,並增加以下審驗項目:
(一)專用車輛投保危險貨物承運人責任險情況;
(二)必需的應急處理器材、安全防護設施設備和專用車輛標志的配備情況;
(三)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星定位裝置的配備情況。
第二十三條禁止使用報廢的、擅自改裝的、檢測不合格的、車輛技術等級達不到一級的和其他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車輛從事道路危險貨物運輸。
除鉸接列車、具有特殊裝置的大型物件運輸專用車輛外,嚴禁使用貨車列車從事危險貨物運輸;傾卸式車輛只能運輸散裝硫磺、萘餅、粗蒽、煤焦瀝青等危險貨物。
禁止使用移動罐體(罐式集裝箱除外)從事危險貨物運輸。
第二十五條罐式專用車輛的常壓罐體應當符合國家標准《道路運輸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輛第1部分:金屬常壓罐體技術要求》(GB18564.1)、《道路運輸液體危險貨物罐式車輛第2部分:非金屬常壓罐體技術要求》(GB18564.2)等有關技術要求。
使用壓力容器運輸危險貨物的,應當符合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制訂並公布的《移動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TSG R0005)等有關技術要求。
壓力容器和罐式專用車輛應當在質量檢驗部門出具的壓力容器或者罐體檢驗合格的有效期內承運危險貨物。
(8)貨車掛靠法規擴展閱讀
從事危險貨物道路運輸經營應具備如下條件:
專用車輛技術性能符合國家標准;
車輛技術等級達到行業標准規定的一級技術等級;要配備有效的通訊工具;
有符合規定的場地;要有專用的停車區域;有相應的安全防護、環境保護和消防設施設備;
罐式專用車輛的罐體應經質量檢驗部門合格;
車輛駕駛人員要具有相應的從業資格等實質要件。
而這些從事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經營必須具備的實質要件,農用航空站完全不具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
❾ 關於掛靠車輛的法律規定
關於掛靠車輛的法律規定:
1、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第一百二十一條: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一百三十條: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用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3條: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掛靠集體企業並以集體企業的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在訴訟中,該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與其掛靠的集體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4、《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已失效)第31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償還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負責墊付。但是,機動車駕駛員在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
5、部分省、市的有關規定。
一是江蘇省高院出台的《江蘇省2001全省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規定,掛靠經營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連帶承擔賠償責任。掛靠人與被掛靠人之間約定被掛靠人對交通事故的後果免責的,僅在雙方之間具有約束力,不能對抗第三人。
二是廣東省高院出台的《關於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粵高法發[1996]15號)中規定,由於車輛不辦理過戶手續、掛靠登記、承包經營、分期付款購買或者租用、借用車輛等原因產生的機動車的實際支配人與機動車所有人不一致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的機動車所有人的各類責任(墊付責任或者賠償責任)由機動車所有人和實際支配人連帶承擔。
三是安徽省高院1998年12月25日下發的《關於審理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意見》中規定,掛靠在單位的私有機動車輛造成他人損害的,車輛所有人承擔民事責任,掛靠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四是1998年6月25日天津市高級法院、天津市公安局《關於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98)5號(已失效)文件規定,掛靠登記的掛靠人發生交通事故並負有責任的,由掛靠人承擔賠償責任,被掛靠單位收取掛靠人管理費用的,由被掛靠單位在收取管理費總額內承擔有限連帶責任……2004年5月18日天津市高院《關於審理交通事故賠償案件有關問題的經驗總結》津高發(2004)64號文中規定,被掛靠車輛在運行中造成他人損害的,按照下列規定處理:
(1)若被掛靠單位收取了管理費或得到了經濟利益,由掛靠人承擔賠償責任,被掛靠單位在收取的管理費用和得到的經濟利益總額內承擔連帶責任。
(2)若被掛靠單位未收取管理費或未取得其他經濟利益,僅僅是基於地方政府管理的要求掛靠或強制掛靠,被掛靠單位不承擔賠償責任。
五是2004年8月20日山東省交通廳出台的《加強道路運輸掛靠租賃承包經營車輛安全生產管理規定》中規定,掛靠、租賃承包經營車輛發生運輸生產事故,由所在運輸企業負責處理事故,運輸企業先行進行賠償。
(9)貨車掛靠法規擴展閱讀:
根據《侵權責任法》上述規定精神,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掛靠運行的車輛在交通事故中,被掛靠單位一般情況下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理由如下:
1、除登記車主為掛靠單位外,被掛靠單位並未實際掌控支配運行車輛,經營收益也不歸被掛靠單位所有,實際車主在運行過程中發生事故,被掛靠單位並沒有過錯。根據《侵權責任法》第49條、第50條規定精神,買賣車輛已經交付,在還沒有過戶的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原出賣人因不享有車輛支配權,因而免責,沒有過戶僅僅是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債權。
借用或計程車輛的車輛所有人因不掌控支配車輛,也可免責。而掛靠行為,被掛靠人也是僅享有車主名義,出資購車的車主實際享有車輛完全支配權。為什麼被掛靠單位就不能免責呢?因為《侵權責任法》沒有規范掛靠行為屬性,所以應適用類推,被掛靠單位不承擔侵權責任
2、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種過錯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誰在事故中存在過錯,誰就應該承擔責任,有幾分過錯承擔幾分責任,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侵權責任法》中對交通事故貫穿了這一歸責原則。出借、租賃關系中,體現了這一歸責原則。出借人在出借行為中沒有過錯,出借人就不承擔責任,借用人過錯,借用人承擔責任。
機動車買賣關系中,出賣人將機動車交付給買受人,就是沒有變更登記,出賣人依然不承擔責任。依此類推在機動車掛靠關系中,被掛靠人盡管是名義車主,但他不享有機動車的運行支配權,在交通事故中被掛靠人沒有過錯,被掛靠人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硬性判令被掛靠人承擔所謂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或墊付責任,不符合《侵權責任法》法理,擴大了侵權責任的責任主體范圍。
當然,如果被掛靠單位對造成事故存在過錯,就應該對自己過錯承擔責任,但這個過錯責任完全不同於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或墊付責任。
3、掛靠經營模式是政府主導、提倡的一種運營模式,1995年交通部召開了《培育和發展道路運輸市場工作會議》,會議認為:通過掛靠,能夠達到規模經營,集約化經營,符合增長方式的轉變,能夠加大汽車運輸覆蓋面,使他們能夠更好的為社會服務,採取限制排擠的措施都是錯誤的……從1995年運輸部的全國會議可以看出,是政府主導了機動車掛靠經營的模式。
而直到目前,國家法律對掛靠責任尚無明確規定,最高院先後兩個司法解釋僅從審判實務角度進行規范,但又過寬泛,而且相互不統一,因此才會有各省(市)區高級法院各不相同的規定,也才有各地法院同一事實的案件各不相同的判例。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判決被掛靠單位承擔各不相同的責任似有不公之嫌,也不利於掛靠經營模式的健康和完善。
4、掛靠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在政府主導下的雙務合同關系,掛靠方向被掛靠單位交一定量的管理費,被掛靠單位向掛靠方提供一些管理方面的服務。在這一合同關系中,雙方都應嚴格履行合同義務,如果一方未盡合同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承擔違約責任並予賠償。
從這一合同角度講,被掛靠單位也不應對掛靠車輛承擔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或墊付責任。也就是說,原則上被掛靠單位不承擔交通事故責任,如果未盡到合同義務,則對掛靠人承擔違約責任。
故此,建議最高院結合《侵權責任法》所確定的交通事故歸責原則,梳理以往的司法解釋,對掛靠責任重新做出明確而清晰的界定,以規范全國法院的審判行為。
❿ 貨車掛靠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所謂車輛掛靠,是指個人出資購買車輛而掛靠在某客貨運輸企業,並以運輸名義進行客貨運輸經營,由掛靠單位提供適於營運的法律條件,並收取相應的管理費或有償服務費的經營方式。車輛掛靠經營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服務合同,即具有合法運輸經營權的經濟實體、企業法人給沒有取得合法經營權的個體運輸戶提供合法經營的身份和一定管理服務,並收取一定費用的合同,最高人民法院規定案由時將該類糾紛定性為「掛靠經營合同糾紛」。
對於此類合同的效力,目前尚沒有法律和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從行政管理規定上看,雖然交通部已經多次下發文件擬本著「先易後難、分步實施」的原則對道路客運掛靠經營進行全面清理,一些省市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也明令禁止機動車輛掛靠經營,但對於貨運機動車輛的掛靠經營,目前尚沒有部門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的限制性規定,同時還有一些省市對機動車輛掛靠經營仍持鼓勵態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法第52條規定了在合同領域可以確定合同無效的五種類型。有人認為,掛靠行為系通過違法途徑轉嫁交通運輸安全風險責任,給道路企業經營和社會的穩定產生嚴重影響,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4)(5)項規定,應當認定為無效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