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與上位法
① 條例和法律的區別
我國的法律體系是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組成回的。下位法低於答上位法,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條例一般形式就是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於法律;地方性法規是由省級人大或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城市人大經省級人大批准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於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是中央各部委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於地方性法規。
② 什麼是下位法上位法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哪個是上位法,哪個是下位
勞動合同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屬於上位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由國務院制定,屬於下位法。但是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與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項並無沖突,兩個條款都是有效的。對於勞動者來說,這兩種情形只要出現任何一種,那麼勞動合同就終止了,以先達到的情形的條款為准。
③ 上位法的適用規則
一、《立法法》確立劃分法律位階的標准或規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央立法優於地方立法。當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發生沖突時,中央立法處於優位、上位,地方立法無效。在法律效力等級問題上,中央立法構成上位法,地方立法構成下位法。因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以及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高於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以及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政府規章)。
第二、同級權力機關的立法高於同級行政機關的立法。當同級的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立法發生沖突時,權力機關的立法處於上位、優位,同級行政機關的立法無效。因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高於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法律屬於上位法,行政法規則屬於下位法。同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效力等級高於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效力等級高於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政府規章。
第三、同類型的立法根據其立法主體的地位確立法律位階關系。在權力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立法類型中,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效力等級高於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效力等級高於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在行政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立法類型中,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法律效力等級高於國務院部門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法律效力等級高於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四、權力機關(這里僅指人民代表大會)及其組成的常設機構(人大常委會)之間,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性文件效力等級高於其常設機構即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規性文件。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效力等級高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效力等級高於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效力等級高於較大的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但是《立法法》並不是對所有的法律淵源都作出了法律位階的規定。如地方性法規與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之間的法律位階關系;部門規章與地方性法規之間的法律位階關系均是立法法未明確規定位階的特殊關系。雖然《立法法》第86條規定了當以上類型的立法發生法律沖突時法律適用規則,但這種規定不屬於法律位階的規定。因此,並非所有的法律淵源均可以納入法律位階的序列。 二、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抵觸的情形
針對同一事項或適用對象,不同位階的法規性文件都對其作出規定且是在下位法的規定與上位法的規定不一致時,才能適用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適用規則,否則這個規則不能予以適用。
什麼情況下下位法與上位法規定的「不一致」或「相抵觸」呢?
在《立法法》中,對相同位階(或者准相同位階)的法律規范,其使用的法律用語是『不一致』,對不同位階的法律規范之間,使用的是『相抵觸』。[11] 「不一致」與「相抵觸」是什麼關系?
「不一致」表示法律規范規定的區別,這種區別有兩種:一種是法律法規允許的區別,是法律規范合法性的判斷,例如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對法律、法規的變通規定,這種變通規定就是法律法規允許的法律規范性文件,能夠被司法適用,其依據《立法法》第81條的規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再如根據授權制定的經濟法規,也可以對上位法作出變通規定,並且這種變通規定能被司法機關優先適用,「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可以看出,這種不一致是有國家授權法的許可,也只有在此前提下下位法才能優先適用。
另外一種「不一致」是指法律法規不允許的區別,這是法律規范不合法的判斷依據,是無效的,不能被司法機關適用。這種「不一致」也就是不同位階法律規范之間的「相抵觸」,這可以從《立法法》第7條、第63條、第64條、第78條、第88條、第90條、第91條規定中看出。司法實踐中適用「上位法優於下位法」規則時,它所指的「不一致」強調的是「相抵觸」。《立法法》中的「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指的就是「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抵觸的情形」。因此准確地講,適用於不同法律位階的規定不一致時,就是指不同法律位階法律規范的相抵觸、相沖突。
三、什麼是「相抵觸」
怎樣判斷不同位階法律規范的「相抵觸」問題,我國有學者從相反的角度總結也了幾種「不相抵觸」的情形[12]:1、所謂不相抵觸,就是制定某一地方性法規必須以憲法、法律或行政法規對某一事項已有相關規定為前提,以這種相關規定為根據,否則就是相抵觸。2、所謂不相抵觸,就是地方性法規不得作出與憲法、法律或行政法規已有的明文規定相沖突、相矛盾、不一致甚或相反的規定;3、所謂不相抵觸,就是地方性法規除了不得作出與憲法、法律或行政法規已有的明文規定相抵觸的規定外,還不得作出與憲法、法律或行政法規的基本精神、規則相抵觸的規定
實際上,如果能夠總結出不同位階法律規范「相抵觸」的判斷標准,司法實踐就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就不必拘泥於「相抵觸」概念理解的差異性。基於此,有學者對這些標准進行了列舉,即在有上位法的情形下,下位法如有以下情形之一即構成與上位法的「相抵觸」:
1、擴大或縮小制裁許可權,減少、變更或增加制裁條件或手段、幅度;
2、擴大或縮小承擔義務者的范圍、性質和數量,增加、減少、變更特定對象的義務或改變義務承擔的條件;
3、擴大、縮小或改變權利的范圍、性質和數量,增加、減少、變更相對人權利或改變享受權利的條件;
4、擴大或縮小特定術語的內涵、外延,以至引起不同的法律後果。
2004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法[2004]96號)具體確定了行政審判中,認定下位法不符合上位法的情形,並執行「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司法適用規則。該通知規定:「從審判實踐看,下位法不符合上位法的常見情形有:下位法縮小上位法規定的權利主體范圍,或者違反上位法立法目的擴大上位法規定的權利主體范圍;下位法限制或者剝奪上位法規定的權利,或者違反上位法立法目的擴大上位法規定的權利范圍;下位法擴大行政主體或其職權范圍;下位法延長上位法規定的履行法定職責期限;下位法以參照、准用等方式擴大或者限縮上位法規定的義務或者義務主體的范圍、性質或者條件;下位法增設或者限縮違反上位法規定的適用條件;下位法擴大或者限縮上位法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下位法改變上位法已規定的違法行為的性質;下位法超出上位法規定的強制措施的適用范圍、種類和方式,以及增設或者限縮其適用條件;法規、規章或者其他規範文件設定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行政許可,或者增設違反上位法的行政許可條件;其他相抵觸的情形。」 四、「上位法優於下位法」適用規則的例外:下位法的優先適用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司法適用是有一定條件的,即當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抵觸,且下位法無效。但是,如果下位法的制定根據上位法的授權或下位法是對上位法的實施性規定並且沒有違反上位法的規定,則會出現「上位法優於下位法」適用規則的例外:下位法的優先適用。
(一) 變通規定的「下位法」的優先適用
為了保證上位法的實施,在考慮一些地方的特殊情況,上位法給予下位法主體一定程度的立法變通權,允許下位法主體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上位法作一些變通規定,這種變通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優先適用。
變通一詞,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依據不同情況,作非規則性的變動」。所謂法律的變通規定,是指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授予經濟特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法律、行政法規授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立法權的情況下,允許經濟特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適用的並且與法律或行政法規有不相一致內容的法律規定。
《憲法》第115條規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憲法》第116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立法法》第81條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作變通規定的,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的規定。」
根據憲法與《立法法》的規定,一些法律法規在條文中明確規定了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的變通權。比如:民法通則第151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規定的規則,結合當地民族的特點,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單行條例或者規定。……」;婚姻法第36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可以依據本法的規則,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某些變通的或者補充的規定。……」繼承法第35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的規則,結合當地民族財產的繼承情況,制定變通的或補充的規定。……」
然而下位法的變通規定需要遵守一些法律的限制:1、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不得對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規則作出變通規定;2、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作出變通規定;經濟特區法規不得對憲法作出變通規定;3、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不得對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經濟特區的法規不得對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經濟特區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二) 實施性規定的「下位法」優先適用
下位法的立法主體一般可以有兩種立法職權,其中之一就是為貫徹實施上位法的規定而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而作的實施性規定。憲法第89條、《立法法》第56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執行法律的規定而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做出規定;《立法法》第64條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作出規定;憲法第90條第2款、國務院組織法第10條、《立法法》第71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可以就「應當屬於執行法規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作出規定;《立法法》第73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就「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作出規定。以上是《立法法》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作為下位法時,它的許可權或內容之一就是對上位法內容的具體化。「就其內容而言,實施性規定針對上位法的相應規定而作出,但較之上位法其內容更為詳盡和更有操作性。」[14]
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下位法對上位法作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實施性規定不僅必要而且重要,尤其是地方性法規更是如此。有學者談到地方性法規的「實施性規定」必要性時,提到:「法律、行政法規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最高國家行政機關進行的中央立法,其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各地方都應當一體遵循。但也要看到,由於我國是一個大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差異很大,東南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城市和農村,情況很不相同,因此,法律、行政法規的有些規定往往只能比較概括,以適用各地方的不同情況,這就為地方性法規留下了很大的空間。」[15]下位法「實施性規定」這種特殊地位決定了妥善處理其與上位法的適用關系的重要性。 五、結論
將下位法實施性規定與上位法的關系,概括為「效力優先與適用優先」,「前者是指上位法在位階或者法律效力上高於或優於實施性規定,在實施性規定與其發生抵觸時,適用上位法的規定,體現的是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後者是指在實施性規定與上位法不抵觸時,下位法可以優先適用與援引。適用優引是以效力優先為前提的。」[16]其實這揭示了下位法「實施性規定」的優先適用是有條件的,即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
在我國的立法實踐中,還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上位法已作修改或廢止,但作為實施性規定的下位法仍然存在,如何認定這樣的實施性規定的法律效力以及適用問題時,往往在執法中發生爭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中指出:「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法規修改後,其實施性規定未被明文廢止的,人民法院在適用時應當區分下列情形:實施性規定與修改後的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不予適用;因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法規的修改,相應的實施性規定喪失依據而不能單獨施行的,不予適用;實施性規定與修改後的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地方性法規不相抵觸的,可以適用。 」這實際上揭示了這樣的法理,即下位法「實施性規定」應該有上位法的根據,如果在已修改的上位法找到根據或者不違背新的上位法,可以優先適用,如果失去了上位法的根據甚至與新的上位法的規定相抵觸,則不加適用,仍然適用「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④ 合同法是否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的上位法
不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與《回中華人民共答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是兩種性質的法律形式。表現在:發布的部門不同;調整的對象不同;涉及的內容不同。
合同法是由國家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是行政性法規,由國務院頒布實施。
⑤ 請教法與條例的區別
我國的抄法律體系是由憲法、法律襲、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組成的。下位法低於上位法,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條例一般形式就是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於法律;地方性法規是由省級人大或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城市人大經省級人大批准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於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是中央各部委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於地方性法規。
⑥ 法條交叉且有上位法與下位法關系時如何適用法律
比如,有限公司變更企業名稱未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的,應按《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二條第二款處理,還是按《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處罰?又比如說我們現在查處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超范圍經營應辦前置審批許可而未辦前置審批許可的項目時,是依據《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所規定的擅自變更登記事項處理必須先責令限期辦理變更登記呢?還是應該依據《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直接處罰?或者依據《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再轉致到《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處理?
個人看法: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六條第(一)項所規定的使用未經核准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從事經營活動,既包括無任何營業執照的組織或個人,擅自使用未經核准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包括公司名稱和非公司名稱)從事經營活動;也包括已經取得營業執照並登記了企業名稱的企業或個體工商戶,未經核准登記擅自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企業名稱取代原登記的名稱,或者雖然保留原登記的名稱但在經營中擅自使用其他未經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二條第二款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七十三條所規定的未按規定辦理公司登記事項變更登記,則既包括已依法領取營業執照的公司,棄用原登記的公司名稱,而改用新的公司名稱卻未按規定辦理
公司名稱變更
登記的情形;也包括已依法領取營業執照的公司,改變公司住所、法定代表人、經營范圍等其他登記事項,卻未按規定辦理相關公司變更登記的情形。這兩個法條都調整已依法領取營業執照的公司,棄用原登記的公司名稱,而改用新的公司名稱卻未按規定辦理公司名稱變更登記的情形,但相互之間並無重合關系,因此,《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六條第(一)項與《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二條第二款(《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七十三條)之間,屬於交叉競合。
在法條交叉競合時,各法條規范的側重點並不相同,調整對象也不相同僅有交叉關系,相互之間很難講誰是特別法、誰是一般法。個人認為:在行政執法中,《立法法》所確定的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後法優於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法律適用規則,應當是指法條重合的情形。在法條交叉競合時,不宜實行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後法優於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法律適用規則(這時也不存在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否則的話,將會造成更大的混亂,更不利於法制的統一。倘若如此,國務院出台的許多專項行政法規的條款,也將因為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之間存在交叉競合,而從使該行政法規出台時就難以適用。例如,《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均早就規定,上述企業未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包括經營范圍等登記事項)的,應當先責令限期辦理變更登記,逾期不辦理的才能處罰;但是,2002年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27條、2002年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57條、2004年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第41條,卻仍然對未經核准登記擅自從事互聯網上網服務經營活動、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糧食收購經營,設定了直接予以沒收、罰款等行政處罰。對已領有其他行業營業執照的個人獨資企業、合法企業或公司,未經專項審批並辦理經營范圍變更登記,擅自從事以上相關專項經營的行為,難道能因為這3部條例的相關法條,與前面3部法律有關法條存在交叉關系,就只能限期辦理變更登記而不能直接查處嗎?如果是的話,則顯然有違立法初衷,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據此,個人認為:我們查處公司、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超范圍經營應辦前置審批許可而未辦前置審批許可的項目時,應該依據《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十四條第一款直接處罰,或者依據《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轉致《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27條、《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57條、《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第41條等法規進行處罰;對於情節嚴重的公司和分公司,還可同時依據《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73條第一款吊銷其營業執照;如果經責令改正並處罰款、沒收等處罰後,當事人仍不改正繼續從事違法經營的,當《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所設定的罰款幅度更高時,則可依《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的相關法條實施罰款處罰,其他罰種則仍依相關專項法規而實施即,分別適用但同種處罰不重復原則。
⑦ 刪除了與上位法不一致的條款是指什麼意思
刪除了與上位想法不一致的條款,是指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已經刪除了與上位發布個條信息,一模一樣的想法
⑧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原則在哪些法律條款有規定
民事普通法,來是指適用源於全國領域、規定一般事項,並且無適用的時間限制的民事法律。
民事特別法,是指適用於特定區域、規定特定的事項,或在適用時間上有限制的民事法律。
如果特別法為前法,普通法為後法時,仍以特別法優先。如果在新普通法中明文規定修改或廢止特別法時,則新普通法優於特別法。不過,特別法與特別法之間沒有何者優先的問題。
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原則:指在效力較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與效力較低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相沖突的情況下,應當適用效力較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該原則主要適用於位階具有高低之分的規范。
⑨ 我國的上位法與地方的一般法發生沖突,應當執行上位法,這個規定是不是形同虛設
通常理解,一般法指對一般人、一般事項有效,或在全國有效,或在法律修版改和廢除權之前的任何時間內均有效的法律。地方立法的時候不可能將自己的地方法規定義為「非一般法」。地方法規不能與上位法沖突,這是很明確的規定。建議你少喝點酒。
⑩ 上位法、上位規則中的上位是什麼意思
上位法與下位法是在具體的環境中,根據其法律效力的大小來劃分的。下位法若與上位法沖突版,應遵循上位權法的規定。比如,有的地方性法規與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相沖突,全國人大制定的法規就是上位法,應遵循。若該法律與憲法沖突,憲法此時就是上位法。憲法是我國的基本大法,是母法,其他任何法律、規章,違背了憲法所規定的事項,都無效或部分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