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徵收條例
1. 農村集體土地拆遷補償條例內容有哪些
農村復房屋制拆遷全國沒有統一補償標准,需要根據房屋的建築結構和修建年代、地理位置和用途進行綜合考量,更要結合政府的安置方式來區別計算。一般來說,農村房屋拆遷給予的補償可以參考國有土地房屋,主要包含這幾個方面:1、房屋價值的補償;2、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3、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這需要根據實際因素判定;4、補助和獎勵;5、土地的補償,土地補償一般和房屋補償捆綁在一起,但若宅基地上沒有建造房屋,可以參考當地情況給予土地補償。
2. 國家徵用農民土地的補償條例有那些
農村土地徵收賠償標准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構成。
一、土地補償費
土地補償費一般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二、土地徵收的安置補助費
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三、青苗補償標准
對剛剛播種的農作物,按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對於成長期的農作物,最高按一季度產值補償。對於糧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獲的,不予補償。對於多年生的經濟林木,要盡量移植,由用地單位付給移植費;如不能移植必須砍伐的,由用地單位按實際價值補償。對於成材樹木,由樹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補償。
四、其他附著物的補償標准
徵收土地需要遷移鐵路、公路、高壓電線、通訊線、廣播線等,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編制投資概算,列入初步設計概算報批。拆遷農田水利設施及其它配套建築物、水井、人工魚塘、養殖場、墳墓、廁所、豬圈等的補償,參照有關標准,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用地單位佔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其它非農業建設時,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
3.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暫未出台,但是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相關規定集體土地徵收可以按照下面的標准補償。徵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
4.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條例有哪些
根據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了解,農村集體土地沒有專門的徵收條例,正確的說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整理出以下內容,以供參考:
第二十五條徵收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收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徵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
第二十六條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至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請見網路有詳盡的描述。
5. 農村土地徵收管理辦法
農村土地一般都是集體土地,按照《土地法》、《土地管理法》等嚴格管理;徵收與補償仍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及《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下面是我下載的一篇文章看是否有參考價值,能否解決你的問題?土地管理法修改有望實現國有集體土地
同價同權
(2011-04-19 10:12:5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馬玉忠I北京、黑龍江報道「強拆」的事,還沒完。
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發出通知,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規范征地拆遷行為。該通知明確要求,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作出修訂之前,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要「參照」新頒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下稱《徵收條例》)的精神執行。《土地管理法》修改將參照《徵收條例》,國有、集體土地有望實現同價同權。
但是,新頒布的《徵收條例》適用於城市范圍內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徵收,對於集體土地上的拆遷仍然依據《土地管理法》,這導致了同樣是房屋徵收與補償,城鎮與農村適用不同的法律法規,造成了立法和執法上的不公平。
農村怎麼辦?《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為了解決城鄉實行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的問題,正在修改之中的《土地管理法》,將參照《徵收條例》中確立的基本原則。
法律的廢舊立新,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始。
農村拆遷維權依舊難
2010年10月30日上午,黑龍江省密山市市民崔德喜,因為抵制政府強拆,在自家房頂上點燃汽油自焚。而就在自焚事件時隔不到一個月,密山市民陳躍興家的房子也遭遇了違法強拆,72歲的陳躍興和71歲的魯瑞芳老兩口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夜中無避寒之地……
鍾如九,這個平凡的江西女孩,因為去年「宜黃自焚事件」中,用微博直播家人抗強拆過程,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
當今年1月21日,實施了10年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被廢止,《徵收條例》出台,也許「陳躍興們」會很高興。但是,《徵收條例》對「鍾如九們」而言,則未必能高興起來。這部被社會各界寄予厚望的《徵收條例》只適用於城市范圍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問題。而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問題仍舊適用現行的《土地管理法》。
「實際上拆遷的主要矛盾在集體土地,在農村。如果集體土地上的拆遷沒有解決,那麼拆遷問題就沒有真正的解決。」曾為「宜黃自焚事件」等重大拆遷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王才亮律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王才亮認為,相對於城市居民,農民的維權能力更差。所以,發生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拆遷矛盾沖突更大,惡性事件更多。比如去年的「宜黃自焚事件」,2009年成都的「唐福珍自焚事件」,都發生在集體土地的拆遷過程中。
國務院法制辦、住建部負責人對此問題的公開表態是: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通過該法來解決集體土地上的徵收拆遷問題。
一位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法學專家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為了立法上銜接統一,以及統籌解決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徵收問題,《徵收條例》中的大部分基本原則,將會在《土地管理法》修改時參照適用。
「對公民的財產徵收,應該適用統一的法律標准。以前,城鄉間實行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現在,《徵收條例》已經出台了,如果繼續按照以往的模式,會造成巨大的不平等,也無法真正解決拆遷問題。」這位專家說。
「公共利益」標准將城鄉統一
以前,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徵收分別是由《拆遷條例》和《土地管理法》調整。城鄉間兩種不同的地權,適用兩種不同的徵收補償制度。
《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化率的飛速提高,將集體土地徵收轉換為國有土地現象越來越普遍。與被廢止的《拆遷條例》相似,《土地管理法》中,沒有就公共利益做出明確界定。
「由於《土地管理法》中對『公共利益』沒有做出明確界定,這導致了地方政府只要說為了『公共利益』需要,隨時都可以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強制徵收。」王才亮說。
在王才亮代理的多起集體土地徵收拆遷案件中,他發現「公共利益」變成了「百寶箱」,「什麼都往裡邊裝」。有的地方政府認為,招商引資修建廠房屬於「公共利益」進行徵收;有的地方政府認為,進行房地產開發屬於「公共利益」進行徵收;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修建高爾夫球場,打著「公共利益」進行徵收。
「公共利益界定的不明確也導致土地徵收權被政府機關極度濫用。」王才亮說。
一位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專家透露,該法將會參照《徵收條例》中對公共利益界定的規定,明確公共利益的界定范圍。
「如果能參照《徵收條例》中對公共利益界定,將會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地方政府濫用權力隨意征地的現狀。」王才亮說。
農民應有建設用地議價權
除了「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徵收補償標准過低也成為《土地管理法》遭詬病之處。
「現行法律規定的標準是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以耕地為例,其補償標准為被徵收前3年的平均產值的6至10倍。」長期關注拆遷問題的北京市中高盛律師事務所李濱律師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去年,黑龍江省密山、綏化、龍江、賓縣等地,相繼出現過多起因拆遷補償過低而引發的拆遷爭議事件。「實踐中集體土地徵收的補償費根本不能保障失地農民以後的生活,而政府征地後按市場價格出售後,其成交價格往往為補償費用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新實施的《徵收條例》中確定了對被徵收房屋進行市場化價值補償的原則,即補償價格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
那麼集體土地的征地補償能否也借鑒此原則?上述參與了《土地管理法》修改稿研討的專家透露,如果適用此原則,就要有市場價格作為參考,但是目前土地一級市場是被政府壟斷的,沒有市場價格。所以,如何確定徵收補償標准,成為了《土地管理法》修改中一個難點。
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教授認為,既然土地的產權是屬於農民集體的,為什麼一定要政府強制徵收後才能賣掉?農民自己為什麼不能賣呢?所有權人不能處分自己的土地,這是沒有道理的。
他建議,對《土地管理法》進行修改,農村土地轉化成建設用地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政府徵收,用於公共利益;另一個就是交易,用於商業利益。就是說建設用地,不但政府可以賣,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農民也可以賣。
「公共利益」
《徵收條例》第八條採取了列舉方式,將以下五種情形界定為公共利益:國防和外交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除此之外,界定公共利益還需要通過「納入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經市、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等一系列程序。
6. 農村土地徵用最新規定
我國現行的農村征地補償標准仍然按《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定執行。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1、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2、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3、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7. 農村土地徵收的相關規定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已經辦理審批版手續的權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8.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第四十七條 :
徵用土地的,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用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
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
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8)農村土地徵收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 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